全書由三篇共九章內容構成。在上篇,以四個章節(jié)回答與災害兒童保護相關的若干基本理論問題:現(xiàn)行有關災害研究的范式轉變之前是怎么樣的,新的研究范式有什么創(chuàng)新突破,不同研究范式如何應用于兒童保護和災害社會工作實踐。在中篇,基于對兒童友好家園的多層次、多角度剖析,對災害兒童保護展開實證分析。在下篇,著重通過四川省兒童優(yōu)先視角的減災備災項目(20162018)的探索實踐,結合前兩篇的理論和實證分析,提出未來兒童保護工作的可能目標方向及相關政策探討。
本書從兒童優(yōu)先的視角出發(fā),介紹了與災害相關的z新理論,討論了兒童權利保護和社區(qū)兒童保護體系建設,以512汶川特大地震為例解讀了地震的相關概念,分析了受災害影響兒童群體的脆弱性和韌性表現(xiàn),并對社區(qū)兒童保護體系建設工作做了簡要的實踐總結和經驗分析,z后嘗試對我國兒童優(yōu)先工作視角的減災備災工作以及社區(qū)兒童保護體系建設與運行提出相應建議,希望能為兒童保護體系建設的理論完善、實踐操作和政策推進提供一定幫助。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fā)生特大地震,有關災害的學理研究和實務探索再次引起國內學者的重視,并日益成為多門學科研究的新興領域,尤其成為災害兒童保護和災害社會工作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
災害中的兒童、婦女、老人和殘障者等弱勢群體z容易受到傷害,此外,兒童有不同于成人的特殊需求,需要更周到的生活照顧、不間斷的營養(yǎng)供給和社會心理支持。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從緊急事件中特別突出兒童保護的理念出發(fā),與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借鑒國際上緊急救災中兒童保護的經驗,在四川省8個重災市(州)的21個縣(區(qū))建立并運行了40所兒童友好家園,為受地震災害影響的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戲、娛樂、教育、衛(wèi)生與社會心理支持等一體化服務,幫助災區(qū)兒童減少地震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回歸正常生活。由于三年災后重建提前完成,兒童友好家園也從z初為兒童提供安全空間、幫助回歸正常生活等災害應急模式,轉型為植根于社區(qū),集傳播兒童保護理念、促進兒童綜合發(fā)展、關愛服務特殊兒童、開展減災備災工作等為一體的社區(qū)兒童服務平臺兒童之家。至此,我國的災害兒童保護和災害社會工作從實踐摸索到理論研究,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這也構成了本書的主要研究內容和框架。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在上篇,以四個章節(jié)回答與災害兒童保護相關的若干基本理論問題:現(xiàn)行有關災害研究的范式在轉變之前是什么樣的?新的研究范式有什么創(chuàng)新突破?如何將不同研究范式應用于兒童保護和災害社會工作實踐?在中篇,通過對兒童友好家園的多層次、多角度剖析,對災害兒童保護展開實證分析。在下篇,著重通過四川省兒童優(yōu)先視角的減災備災項目的探索實踐,結合前兩篇的理論和實證分析,提出未來兒童保護工作的可能目標方向,探討相關政策。
本書由李海梅(成都理工大學法學院)、郭沁(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專業(yè)在讀博士、成都理工大學組織部)共同完成,其中,李海梅負責全書的撰寫思路和結構設計。撰寫工作的具體情況如下:第一、二、三、八、九章由李海梅撰寫,第四、五、六章由郭沁撰寫,第七章由李海梅、郭沁共同撰寫。全書由李海梅統(tǒng)稿、校對、修改并z終定稿。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也借鑒了多位災害和兒童保護領域的研究者的著述和觀點,在此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在撰寫過程中,碩士研究生范航、雒珊、杜思、王箬茗、蔣子蘩等同學在文獻整理與分析等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在此要感謝他們的付出。
本書是四川省兒童優(yōu)先視角的減災備災項目研究階段性成果。由于作者學術視野有限,書中一些觀點難免存在疏漏甚至值得商榷,懇請讀者提出寶貴建議。
上篇 基本理論:災害新論、兒童權利保護與社區(qū)兒童保護體系001
第一章 厘清脈絡:災害認知與災害研究范式002
第一節(jié) 認識災與害:致災因子、誘因與脆弱性的三角關系002
第二節(jié) 傳承與重構:災害研究范式的重要轉型014
第三節(jié) 困境破解:災害研究的最新發(fā)展與反思020
第四節(jié) 別樣災害:災害與兒童脆弱性024
第二章 建制與行動:兒童權利保護027
第一節(jié) 必要的理解:概念界定及基本內涵027
第二節(jié) 應有的堅守:兒童權利保護的基本原則031
第三節(jié) 責任的承擔者:兒童權利保護主體037
第四節(jié) 特別的守護:災害兒童權利保護039
第三章 最后一公里的啟示:社區(qū)兒童保護體系建設043
第一節(jié) 緣起:社區(qū)兒童保護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分析043
第二節(jié) 解讀:社區(qū)兒童保護體系框架構成045
第三節(jié) 行動:社區(qū)兒童保護體系運行機制052
第四章 延伸:減災備災中社區(qū)兒童保護能力建設056
第一節(jié) 資源整合:社區(qū)能力建設056
第二節(jié) 智力行動:社區(qū)工作者能力建設060
第三節(jié) 堅持兒童優(yōu)先:兒童能力建設066
中篇 實踐分析:512汶川特大地震、兒童友好家園(CFS)與兒童之家建設073
第五章 沉痛的記憶: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實074
第一節(jié) 認知地震:概念界定與類型分析074
第二節(jié) 特大災害:512特大地震誘因及災害影響087
第三節(jié) 脆弱與韌性的綜合體:512地震與災區(qū)兒童095
第六章 兒童友好家園:國際災害社區(qū)兒童保護理念的本土化嘗試099
第一節(jié) 兒童友好家園:國際先進理念與模式本土化發(fā)展的典范099
第二節(jié) 助推災后重建:兒童友好家園20082011三年建設成效顯著134
第三節(jié) 拓展服務:依托兒童友好家園探索社區(qū)兒童保護體系建設141
第七章 兒童之家建設:兒童友好家園實現(xiàn)成功轉型144
第一節(jié) 頂層設計:兒童友好家園向兒童之家轉型144
第二節(jié) 落地生根:兒童之家對兒童友好家園理念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152
第三節(jié) 百花齊放:順勢而為推進兒童之家建設(量的加強,質的保障)156
下篇 政策推進:兒童優(yōu)先視角的減災備災與社區(qū)兒童保護體系建設161
第八章 兒童優(yōu)先視角的減災備災:試點探索推進兒童之家建設162
第一節(jié) 學以致用:災害社會學研究對災區(qū)兒童保護的啟示162
第二節(jié) 拋磚引玉:試點推進兒童優(yōu)先視角的減災備災項目165
第三節(jié) 最新理念:建立并運行省級兒童工作資源中心168
第九章 政策推進:多措并舉推進災害社區(qū)兒童保護體系建設177
第一節(jié) 頂層設計:以建設省級兒童工作資源中心為契機,推進社區(qū)
兒童保護體系建設177
第二節(jié) 實務取向:依托試點兒童之家,促兒童優(yōu)先視角的減災備災
運行機制180
第三節(jié) 借智借力:依托專家智庫力量,在整合資源中顯效力181
參考文獻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