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書編委會依據(jù)社會主義核心
價值觀的基本要求,針對當代青少年的實際,策劃了《中
國人格讀庫》這樣一套大型系列選題。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重點推薦、青少年課外必讀本;
*由中華文化促進會、團中央中國青年網(wǎng)、中國關(guān)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共同發(fā)起;
*多位國內(nèi)著名高校和重點和重點中學(xué)知名教師參與編寫;
*由著名作家高占祥、周殿富等主編;
*視角嶄新、配圖精美;
*全方位培養(yǎng)青少年愛國主義核心價值觀;
*選取近現(xiàn)代影響較大的愛國詩人作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引導(dǎo)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精選美文,提高道德情操和修養(yǎng)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已經(jīng)建立了六十余年,而我們黨
則在本世紀初葉提出了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
大課題,顯然是其來有自。
社會主義的道德風(fēng)尚在新中國的蔚然興起,曾經(jīng)那樣
地風(fēng)靡于上個世紀中葉。鄧小平同志曾經(jīng)在改革開放中講
過,當年這種風(fēng)氣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而
且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贊譽 。 然而可惜的是,這個在社會
主義制度建立與實踐中,同步興起的社會主義道德風(fēng)尚的
成長道路,卻是一波四折。半個多世紀以來,它先是與共
和國一道遭受了十年文革的毀滅性浩劫;接著便是全
黨工作中心轉(zhuǎn)移改革開放進程中,歐風(fēng)美雨里出外進
周殿富
【總序】
002
的浸洗濡染;再接著便是西方和平演變在東歐得手的
強烈震蕩與沖擊;接著便是市場經(jīng)濟中那兩只看不見的
手在攪動著、嬗變著人們的價值取向。至少在國民中出
現(xiàn)了價值觀上的多層次化,傳統(tǒng)美德的弱化,社會道德文
明水準的退化,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淡化,這也許正是中央在
本世紀初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變 , 怎么化 , 當我們回首來時路,卻
不能不說,中華民族真的很強大,很值得驕傲。人類經(jīng)歷
了幾千年的文明進程,堪稱世界文化之源的五大文明古
國 , 其他四大古國文明都已被歷史淘汰滅亡,只有中國
成了唯一的延續(xù)存在。近現(xiàn)代即使那般的積貧積弱,西方
列強瓜分豆剖弱肉強食,想亡我中華都不可能,就連最強
大的美帝國主義,最兇殘的日本軍國主義都成為我們的手
下敗將,而且打出了一個新中國,且跨過整整一個歷史階
段,直接進入了社會主義。西方敵對勢力幾十年不遺余力
地對新中國百般圍剿, 冷戰(zhàn) 熱戰(zhàn) 和平演變手段用
盡,連如此強大的前蘇聯(lián)乃至整個蘇東陣營都被瓦解了,
而社會主義的旗幟仍舊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高飄
揚,而且昂首挺胸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中國真的是太強
大了。幾十年來的矚目成就,竟然令西方發(fā)出了中國威
003
脅論。你管他別有用心也好,言過其實也好,總比讓別
人說我們是瓷器 、 是東亞病夫好吧?1840以來的
一百年間,中國盡受別人的欺負、 威脅了,我們也能
讓那些昔日列強有點威脅感 , 又有什么不好?更何況這
是他們自己說的!我們并沒吹噓,也沒有去做。幾千年
來我們侵略過誰呢?反戰(zhàn)非攻兼相愛交相利,中國古有墨
子,近有周恩來同志、鄧小平同志。這也是中華民族所固
有傳統(tǒng)美德的延續(xù)吧!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也當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
美德吧?幾十年來盡管中國如此繁榮興旺,但從鄧小平生
前一直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無論哪一屆中央領(lǐng)導(dǎo)
集體,從來都沒有忘記過國之憂患。憂在何處,患在
何處呢?
鄧小平同志在上個世紀末發(fā)生的六·四之后,曾
經(jīng)在半年的時間內(nèi),四次提到:中國改革開放十年最大的
失誤在教育,在對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夠?qū)?br />人民的教育不夠,足見他的痛心疾首。而且他在晚年又
提到了國格與人格的問題。他講道: 談到人格,
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格。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第三世界的
發(fā)展中國家,沒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獨立,
004
國家是立不起來的。 (精裝版《鄧小平文選》第三卷331
頁。)
人們很少注意到鄧小平的這一段話,但鄧小平恰恰是在
這里把國格 、 人格提升到了事關(guān)立國的高度。
那么,什么是我們社會主義的國格呢?鄧小平講
得很明白: 民族自尊心,族的獨立。
新中國一路走來,我們最大的尊嚴便是完全靠自
力 , 靠艱苦奮斗 , 而達更生之境。對西方敵對勢力
的冷戰(zhàn) 熱戰(zhàn) 和平演變 , 我們何曾有過屈服?也正
是在這一前提下,我們才有真正的民族獨立。這就是
我們的國格。那么什么是我們中國人的人格呢?鄧小平同
志在這里沒有講,但他在1978年4月22日召開的全國教育
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在講到我們的教育培養(yǎng)目標時,至
少提到與社會主義人格相關(guān)的各個方面:如革命的理想,
共產(chǎn)主義的品德,勤奮學(xué)習(xí),嚴守紀律,艱苦奮斗,努力
上進,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xué),愛護公共財
產(chǎn),助人為樂,英勇對敵,集體主義精神,專心致志地為
人民工作,等等。這一系列哪一條不屬于社會主義人格的
范疇呢?
2006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建設(shè)社
005
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歷史性命題和戰(zhàn)略任務(wù)。2007
年,胡錦濤同志在6·25講話中又具體提出這個體
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①馬克思主義的指導(dǎo)思想;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③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
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④社會主義榮辱
觀。 (還有八榮八恥)這四個方面,一是信仰,二是理
想,三是精神,四是道德文明,哪一個不在社會主義人格
的范疇之內(nèi)呢?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又提到了社會主義核
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
2012年11月,在黨的十八大上又用三個倡導(dǎo)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括為十二項:①倡導(dǎo)富強、民
主、文明、和諧;②倡導(dǎo)自由、平等、公正、法制;③倡
導(dǎo)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而且中辦文件又把這三個
倡導(dǎo)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倡導(dǎo)的四項,是國家層
面的價值目標;第二個倡導(dǎo)的四項,是社會層面的價
值取向;第三個倡導(dǎo)的四項,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
準則。而實際上前兩個倡導(dǎo)的八項都是屬于國格
范疇,而第三個倡導(dǎo)是屬于人格范疇。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在前面講到的那些歷史嬗變中來
培育建構(gòu)起這個核心價值觀呢?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
006
十三次集體學(xué)習(xí),似乎很明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新華社北京2014年2月25日電訊稱:中央政治局在2月
24日,以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為內(nèi)
容,進行了集體學(xué)習(xí),習(xí)近平總書記主持了這次學(xué)習(xí),并
發(fā)表了重要講話。電文稱:
習(xí)近平強調(diào):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必須立
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
有的根本。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
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在
世界文化激蕩中落穩(wěn)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
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
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
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
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
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
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要堅持古為今用、
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努力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
文育人。
007
習(xí)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論述相當精辟,對于如何培育建
構(gòu)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從四個方面剴切明白。
第一,他明確指出要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上,
來構(gòu)造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不能割斷歷史。這
一條十分重要,否則我們便會失去我們的本來面目,便會
成為無源之水,也就無法走向未來。
第二,指出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
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這就為我們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
值觀,要以弘揚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為基礎(chǔ)。
第三,他指出,對傳統(tǒng)文化在揚棄中繼承,在繼承中
創(chuàng)新。這就是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涵,既要有優(yōu)
良傳統(tǒng)的文化精神,也要有時代精神,是二者的有機結(jié)合。
第四,他指出要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
化人育人。這就是說,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并不只是傳承
儒學(xué)那些道統(tǒng),而是要弘揚全民族共創(chuàng)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同時也就是說,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目
的是化民、育人。
尤其十分值得注目的是,習(xí)近平總書記在這次講話中
提到了一個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問題,而在同年
的全國組織部長會議上又提出了,我們再也不能以GDP論英
008
雄的思想。讓人欣慰的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設(shè)終于被提升
到一個民族的標識地位,這至少表明中國人的思想觀念,
并不落伍于世界潮流之后。
并不受人歡迎的亨廷頓在生前給他的祖國提出的警示
忠告,竟是如何弘揚他們沒有多少歷史和文化的傳統(tǒng)文
化: 盎格魯新教精神美國夢 , 以此為國家的文
化核心問題。他講道: 在一個世界各國人民,都以文化
來界定自己的時代,一個沒有文化核心而僅僅以政治信條
來界定自己的社會,哪有立足之地?所以,他提醒他無
限忠于的祖國,一定要鞏固發(fā)揚他們自入居北美以來,在
新教精神基礎(chǔ)上形成的美國夢理念的文化核心地
位,才能消解這個國家的民族與文化雙重多元化的危機。
為此,他甚至預(yù)言美國弄不好會在本世紀中葉發(fā)生分裂。
而且他公開預(yù)言不列顛大英帝國也會因民族與文化多元化
的問題,而導(dǎo)致在本世紀上半期發(fā)生分裂。
西方的一些專家學(xué)者們也十分強調(diào)國家民族文化的地
位問題,柏克說: 全世界的人根據(jù)文化上的界限來區(qū)分自
己。 丹尼爾同樣說: 保守地說,真理的中心在于,對一
個社會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開明地
說,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變文化,使文化免于沉
009
淪。 這些語言也可能有它們的局限性與某種非唯物性,但
至少可以讓我們看到那些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想什么,
至少與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們,關(guān)于意識形態(tài)并不總是消
極被動地接受它的經(jīng)濟基礎(chǔ)的論斷并不相悖。
中國顯然具有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文化,同時顯然也
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政治優(yōu)勢。新中國包括它直接進入社
會主義的經(jīng)濟形態(tài),以及其后無論正誤的哪一次經(jīng)濟變
革,不是靠政治力量在強力推動的呢?它當然同樣擁有讓
我們幾千年的民族文化免于沉淪的能力。許多學(xué)人認
為我們的民族文化早就被以往一次次的歷史性災(zāi)難割裂
了,顯然都是毫無道理的。但我們當下卻確實面臨著兩
個傳統(tǒng)失傳失統(tǒng)的危險。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優(yōu)秀的民族
美德,在當代國民中還有多少傳承?老一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
用生命與鮮血鑄就的光榮革命傳統(tǒng),在黨內(nèi)還有多少光
大?我們現(xiàn)在全民族的核心文化到底在何處?社會
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不僅符合世界潮流,也是我們優(yōu)
秀的民族文化得以傳承而不發(fā)生歷史斷裂帶的根本保證。
富和強永遠都不是一個民族的標志,哪個國家不可以富,
不可以強?但能代表中國這一個本來面目,具有自己
民族特色的,唯有中華民族的文化,能代表中國人形象的
010
只有中國獨具的道德人格。什么是人格?人格就是原始戲
劇中各不同角色的本來面目。
綜上所述,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社會主義核心
價值觀應(yīng)內(nèi)含如下的成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傳
統(tǒng)美德;中國人民近現(xiàn)代反帝反侵略反封建的愛國主義、
斗爭精神與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下形成的幾十年光榮革命傳
統(tǒng);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
想;與中國夢遠大目標相適應(yīng)的時代精神。由這些內(nèi)
涵構(gòu)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它來干什么呢?用習(xí)近
平總書記的話來說就是化人 、 育人 , 把它再具體化一
下,無非是打造能體現(xiàn)中華民族特色,代表中國形象的國
格、人格。而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在思想道德層面上,也
只有在人的身上才能體現(xiàn),所以,我們依據(jù)社會主義核心
價值觀的基本要求,針對當代青少年的實際,策劃了《中
國人格讀庫》這樣一套大型系列選題。
本套書承蒙全國少工委、中華文化促進會、團中央中
國青年網(wǎng)三家共同主辦推廣,并積極提供書稿。難得高占
祥老前輩熱情出任該套書的編委主任,且高占祥同志不辭
屈就而加盟主創(chuàng)作者隊伍。一些大學(xué)、中學(xué)教師與青年作
者也積極加盟此套書的編寫。該選題被國家廣電出版總局
011
列為2014年全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點選題,在此一并
鳴謝。
希望本套書的出版能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
弘揚,促進青少年的道德人格養(yǎng)成起到積極的作用。歡迎
廣大讀者與作家對不足之處批評教正,多提寶貴建議與指
導(dǎo)意見。
謹以此代出版前言并序。
聞一多詩歌部分
幻中之邂逅/001
我是中國人/002
死/005
孤雁/006
火柴/010
玄思/010
太陽吟/011
爛果/013
漁陽曲/014
口供/022
死水/023
靜夜/024
發(fā)現(xiàn)/025
祈禱/026
一句話/027
奇跡/028
目 錄
002
太平洋舟中見一明星/030
謝罪以后/032
國手/033
宇宙/034
青春/034
十一年一月二日作/035
花兒開過了/036
失。037
二月廬/038
睡者/039
雪/040
雨夜/041
李白之死/042
園內(nèi)/051
我是一個流囚/066
晴朝/067
憶菊/069
寄懷實秋/072
紅荷之魂/073
初夏一夜的印象/076
深夜的淚/077
志愿/078
003
時間的教訓(xùn)/079
七子之歌/080
洗衣歌/083
聞一多先生的書桌/085
聞一多文章部分
最后一次演講/087
秋瑾詩詞部分
秋聲/091
春暮口號/091
寄徐伯蓀/091
春草/092
詠琴/092
謝道韞/092
對酒/092
赤壁懷古/092
去常德舟中感賦/093
分韻賦八首/093
殘菊/094
詠燕/094
春寒/095
黃金臺懷古/095
踏青記事四章/095
004
登宜月樓/096
春日偶占/096
讀書口占/096
雜興二章/096
《芝龕記》題后八章董寅伯之王父所作傳奇/097
季芝姊以詩相慰次韻答之二章/098
重陽志感/099
月夜懷故人/099
杞人憂/099
雜詠二章/099
秋日感別二章/100
春暮/100
望鄉(xiāng)/100
風(fēng)雨口號/101
喜雨漫賦/101
題松鶴圖四章/101
菊/102
剪春羅/102
惜鸞/102
上陳先生梅生索書室聯(lián)/102
寄季芝三章/103
贈曾筱石四章/103
005
臨行留別寄塵小淑五章/104
贈徐小淑二章/105
柬徐寄塵二章/105
梅十章/106
登吳山/108
闕題/108
春寒看花/108
古意/108
感事/108
探驪歌/109
題徐寄塵淑姊妹詩稿/109
柬蔣淑敏父四章(存疑)/109
水仙花/110
送別/110
詠琴志感/110
思親兼柬大兄丙申作二章/110
輪船記事二章/111
寄家書/111
感事/111
書懷/112
失題/112
長崎曉發(fā)口占/112
006
題瀟湘館集二章/112
詠白梅/113
白梅/113
寄珵妹/113
秋雨/114
送別/114
見月/114
月/114
舊游重過不勝今昔之感口號/115
舊游重過不勝今昔之感/115
梧葉/115
寄珵妹/116
重過女伴芷香居時芷香已作古人矣/116
贈琴文伯母/116
有懷游日本時作/116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韻/117
題樂天詞丈春郊試馬圖有序二章/117
九日感賦/118
獨對次《清明》韻/118
乍別憶家/118
清明懷友/119
秋菊/119
007
秋雁/119
春柳四章/119
秋日獨坐/121
紅蓮/121
白蓮/121
贈浯溪女士徐寄塵和原韻二章/121
贈女弟子徐小淑和韻/122
病起謝徐寄塵小淑姊妹/122
憤時疊前韻二章/123
贈小淑三疊韻/123
題郭桐白宗熙《湘上題襟集》即用集中杜公亭韻二章/124
感懷/124
感時/125
柬某君三章/125
贈盟姊吳芝瑛/126
申江題壁/126
重上京華申江題壁/127
自題小照男裝/127
寄友書題后/127
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zhàn)爭地圖/128
秋來/128
惆悵詞/128
008
初寄/129
再寄/129
疊前韻戲寄塵/130
贈鄭夫人松筠/130
送懷示吳夫人/131
懺愁/131
效山谷體/132
重九前三日書懷/132
重九風(fēng)雨至耳棘心芒枯坐無聊孤吟寫愁/133
大雅一篇貽某君/133
漫興/133
集杜句/134
黃海舟中感懷/135
贈京師衛(wèi)生女學(xué)醫(yī)院寥太夫人/135
吊屈原/136
偶有所感用魚玄機步光威裒三女子韻/136
挽故人陳闋生女士/137
寄徐寄塵/138
日本服部夫人屬作日本海軍凱歌/138
日本鈴木文學(xué)士寶刀歌/139
劍歌/140
紅毛刀歌/141
009
二月篇/141
寶劍歌/142
泛東海歌/143
寶劍篇/144
書吳烈土樾/144
秋風(fēng)曲/145
寶刀歌/146
贈蔣鹿珊先生言志且為他日成功之鴻爪也/147
南浦月·前題/148
憶蘿月·前題/148
臨江仙·題秋燈課詩圖/148
踏莎行·陶萩/149
昭君怨/149
臨江仙/149
鷓鴣天/150
臨江仙·題李藝垣《慕萊堂集》/150
子夜歌·寒食/150
清平樂·花朝,是日風(fēng)雨大作/150
臨江仙·中元/151
羅敷媚·春/151
減字木蘭花·夏/151
玉交枝/151
010
更漏子·冬/151
浪淘沙·秋夜/152
相見歡/152
菩薩蠻·寄女伴/152
唐多令·秋雨/153
踏莎行/153
七娘子/153
丑奴兒·望家書未至/154
喝火令·題魏春皆看劍圖小照/154
滿江紅/154
滿江紅/155
翠樓怨/155
金縷曲·送季芝女兄赴粵/156
滿江紅·鵑/156
齊天樂·雪/157
賀新涼·戲賀佩妹合巹/157
念奴嬌·寄閨珵妹/158
望海潮·送陳彥安、孫多琨二姊回國/158
意難忘/159
滿江紅·題鄭叔進名沅孤帆細雨下瀟湘圖,調(diào)寄滿江紅/159
東風(fēng)第一枝·雪珠/160
如此江山/161
沁園春·《和鸞集》題詞/161
秋瑾文章部分
普告同胞檄/162
光復(fù)軍起義檄稿/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