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阿爾諾·R.洛德*的《對話法律(法律證成和論證的對話模型)》的目標是建模一種刻畫法律證成的對話式模型,作者將它稱為對話法律。本書從證成的結果和過程的哲學討論開始,認為作為結果的證成難以刻畫法律證成的可廢止性和法律的開放性,也無法繞開明希豪森三重困境,因而必須要轉向?qū)υ挼囊暯莵硌芯孔鳛檫^程的法律證成。對話法律的理論模型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對話框架和一般規(guī)則;二是在此基礎上添加的富有法律意味的交流的特殊規(guī)則?br/>在作者看來,對話法律綜合了理性論辯和對話式理性論辯兩種進路,它具備兩重功能:作為分析性模型,它有助于一般意義上*好地洞察法律證成;作為規(guī)范性模型,它為人們應當如何進行法律證成提供指引?br/>
值得強調(diào)的是,本書的研究與其他人工智能與法研究不同的是,它在建構一種對話法律的模型基礎上,還應用邏輯程序語言(Prolog)實現(xiàn)了這種模型,增強了對話法律運用于真實案例的可實現(xiàn)性。本書與法律方法論、法律邏輯、人工智能與法以及法律信息學相關,適合這些領域的目標讀者。同時,本書還適用于對邏輯程序及其應用感興趣的讀者?br/>
出版說明
總序
譯者引言
中文版序占
英文版序言
第1章 引論
1.1 人工智能與法
1.2 法律證成
1.3 本書大綱
第2章 從法律到對話法律:為什么法律證成應當被對話式建模
2.1 證成的結果和過程
2.2 作為結果的證成
2.3 法律證成的可廢止性
2.3.1 規(guī)則的例外
2.3.2 沖突的規(guī)范
2.4 法律的開放性
2.4.1 無適用規(guī)范的案例
2.4.2 模糊的法律語言
2.5 明希豪森三重困境
2.6 作為過程的證成:一個對話模型
2.7 在對話模型中處理可廢止性、開放性與明希豪森三重困境
2.8 對話規(guī)則和變更協(xié)議的證成
2.9 法律證成的程序有多純粹?
2.10 結語
第3章 對話法律框架和一般規(guī)則
3 。1 對話法律中的證成
3.2 對話法律的基本概念
3.2.1 參與者
3.2.2 博弈的行動
3.2.3 明責任
3.2.4 承諾
3.2.5 對話規(guī)則
3.2.6 對話的層次
3.3 對話法律的對話框架
3.3.1 語言
3.3.2 對話行動
3.3.3 承諾庫
3.3.4 對話
3.3.5 對話樹
3.4 交流的一般規(guī)則
3.4.1 主線中的互動
3.4.2 承諾的起源
3.4.3 一般條件
3.4.4 主張后的行動
3.4.5 質(zhì)疑后的行動
3.4.6 接受和收回后的行動
3.5 走向法律證成
第4章 對話法律交流的特殊規(guī)則
4.1 特殊語言要素
4.1.1 對話法律中的理由邏輯引介
4.1.2 特殊語言要素的形式化特征
4.2 交流的特殊語言法律工具和受迫承諾
4.2.1 妻用規(guī)則的理由
4.2.2 關于應用、理由以及排除
4.2.3 關于勝過和理由
4.2.4 關于無效一主張
4.3 結束語
第5 案實踐中的對話法律
5.1 泰利爾案例
5.2 夏博特案
5.2.1 適用規(guī)則的理由
5.2.2 關于適用、理由和排除
5.2.3 關于理由和勝過
5.3 結束語
第6章 論辯的對話模型
6.1 模型的目的
6.2 一個簡短的對話樣本
6.3 麥肯齊的DC博弈和漢布林的H博弈
6.3.1 行動
6.3.2 承諾
6.3.3 結語
6.4 雷斯徹的論辯術和布魯卡的形式化理論
6.4.1 行動
6.4.2 對話規(guī)則
6.4.3 承諾
6.4.4 結束語
6.5 戈登的訴答博弈
6.5.1 訴答博弈的形式化描述
6.5.2 行動
6.5.3 對話規(guī)則
6.5.4 相關性和問題
6.5.5 承諾
6.5.6 建議和結束語
6.6 行動和承諾的研究
6.6.1 行動
6.6.2 承諾
6.7 其他相關研究
6.7.1 范愛默倫和格羅頓道斯特
6.7.2 弗雷斯維克的基于論證的論辯術
6.7.3 HELIC系統(tǒng)
6.7.4 路易:協(xié)議和原理
6.7.5 法利和弗里曼的證明責任層次
6.8 結論
第7章 什么是論證?論辯的程序模艘的性質(zhì)
7.1 論辯:兩個視角
7.1.1 邏輯視角
7.1.2 心理視角
7.2 論辯:兩種類型
7.2.1 理性和對話式理性論辯
7.2.2 判例法中的對話式論辯
7.3 面向進路的整合
7.4 對話法律:理性和對話式理性論辯
7.5 程序化和結構化論證
7.6 法律論證模型中的層次
7.7 結論
第8 案結論
8.1 關于法律證成
8.2 回答
8.2.1 如何判定法律命題是被證成的?為了證成法律命題,是否存在必須要滿足的標準?
8.2.2 法律證成的何種模型是令人滿意的?是否可能界定和實現(xiàn)這種模型?
8.2.3 可比較的模型如何表達論辯?
8.2.4 對于法律證成中的論證,什么是可接受的?
8.3 未來:面向自然對話
8.4 結束語
附錄 對話法律的邏輯程序代碼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關鍵詞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