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以探討中日兩國古代東夷人和越人及其后裔的民族識別、形成、融合、遷徙,民族族稱之更替以及上述各民族的文化之古今面貌、各種變化等情況的專著。作者從民族、民俗、歷史、考古、人類體質(zhì)、原始宗教乃至語言等學(xué)科領(lǐng)域出發(fā),采取多方位、多角度相互配合,齊頭并進的方式進行跨國界、跨學(xué)科的綜合交叉研究,先后解決了各種疑難問題多個,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創(chuàng)新成果,為中國人研究中日兩國的夷越文化開了個好頭,為進一步探討日本民族起源、日語系屬的歸屬等重大未決疑難問題的研究開創(chuàng)了先河,填補了我國在此研究領(lǐng)域的空白。
應(yīng)驥,1930年10月生,祖籍浙江寧波。韓國歸僑(1946年回國)。1980年調(diào)入四川外國語學(xué)院任日語教師。離休后受聘于重慶大學(xué)三峽文化研究所,任特約研究員。共出版專著三部、論文近六十篇。率先提出氐羌系民族系源自東夷中之昆夷,巴人應(yīng)源于徐夷和氐羌系民族,提出倭人主要是
弁言
第一章 夷越民族遷徙及其文化傳播
一 夷越民族
二 東夷
三 東夷遷徙及其文化傳播
四 山西南部民風(fēng)民俗所折射的東夷西遷蹤跡
第二章 夷越人和日本民族的生產(chǎn)與信仰
一 人類自身的生產(chǎn)、成人和婚戀
二 原始宗教與生產(chǎn)
三 原始宗教中的夷越文化色彩
第三章 中日兩國民間的歲時年節(jié)
一 年末歲首
二 上已、重三與“雛”、“雛祭”
三 端午
四 七夕、中元、盂蘭盆
第四章 中日兩國的蠶桑文化與茶文化
一 蠶桑文化
二 茶文化
第五章 中日夷越之民的文字語言、神話、儺文化
一 文字語言
二 竹生人神話
三 儺、儺戲與“能楽”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