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文解字(文白對照)》以清同治十二年(1873)陳昌治刻本為底本,校以清嘉慶十四年(1809)孫星衍覆刊宋刻大徐本,又參考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說文釋例》,徐灝《說文解字注箋》以及近人的研究成果,進行標點、?。
二、《說文解字(文白對照)》首列原書小篆,次列楷書字頭,楷書字頭后為漢語拼音和大徐本反切注音;其次為原書說解文字;再次為【譯文】和【注釋】,【譯文】是對原書說解文字的翻譯,小篆字形、說解文字的校釋俱在【注釋】中說明。徐鉉新附字,皆不錄。
三、《說文解字(文白對照)》字形,主要依據(jù)陳昌治本和孫星衍本,又參考了《說文解字系傳》和《說文解字注》。說解文字中的異體字,一般不作改動。凡避諱字,皆徑改。
四、【字源】的字形源流來自于出土文物、鐘鼎銘文和古代典籍,出處識別在各字形的下方標示。
五、每個部首結(jié)束處之文重是統(tǒng)計每個部首包含文字和重文(附于本字之后的古籀字)的專用術(shù)語。由于流傳日久,版刻迥異,部首與字、重文數(shù)往往有所出入,凡此不予改易,以存原貌。
六、《說文解字》出版至今一千九百年有余,諸多文字讀音已有變遷,或有漢語拼音和大徐本切音不一致的情況!墩f文解字(文白對照)》以漢語拼音標明現(xiàn)代讀音,而切音則遵從大徐本不變。
《說文解字》由東漢著名經(jīng)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約58~約147)所著,是中國文字學的奠基之作。全書收入正文9353字,重文1163字,合計為10516字,全書解說用字133441字,首創(chuàng)540個部首編排法!墩f文解字》自東漢問世以來,一直為歷代語言文字研究者所推崇,為后代研究文字的重要依據(jù),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的*部大典。
許慎(約58~約147),字叔重。東漢汝南郡召陵萬歲里人。著名經(jīng)學家、文字學家。曾由郡功曹舉孝廉,入為太尉南閣祭酒。從騎都尉賈逵受古學,博通經(jīng)籍。著有《五經(jīng)異義》、《淮南子注》、《孝經(jīng)古文說》和《說文解字》等!墩f文解字》收入正文9353字,重文1163字,合計為10516字,全書解說用字133441字,首創(chuàng)540個部首編排法!墩f文解字》是中國文字學的奠基之作,自東漢問世以來,一直為歷代語言文字研究者所推崇,為后代研究文字的重要依據(jù)。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第一部大典。
第一上
一部
一
天
元
丕
吏
丄部
工
帝
旁
示部
示
三至四壹
社
礿
祀
祀
祉
祈
祗
五畫
祘
祜
祐
柘
祓
祖
神
祝
柑
祗
祠
祟
秘
六畫
紫
栝
袷
桅
祭
祥
七畫
<礻芺>
械
梏
祳
祲
八畫
祺
禁
裸
禍
禂
祿
九畫
福
禋
禖
禎
禔
裼
禘
十畫
禛
禠
十二畫以上
禧
彭
禫
禱
禪
禮
御
禬
齊
禳
禷
三部
三
王部
王
皇
玉
二至三畫
玎
玒
玗
玕
玖
玓
四畫
玩
玤
玭
玠
玲
玟
五畫
珇
珍
玲
玽
珊
珉
六畫
珛
珥
玭
瑰
坰
珣
珽
珩
琤
珠
珧
珢
珕
七畫
球
理
冶
琂
瑯
八畫
瑛
琳
琫
琢
琠
琥
琨
碉
琟
琮
琬
琰
琚
九畫
瑎
瑚
玚
瑁
瑞
瑜
瑗
瑝
瑀
瑰
瑙
瑑
瑕
瑁
十畫
填
瑮
璜
瑣
瑭
璉
瑤
十一畫
瑾
璜
埔
璁
璋
鎏
瑩
十二畫
……
第一下
第二上
第二下
第三上
第三下
第四上
第四下
第五上
第五下
第六上
第六下
第七上
第七下
第八上
第八下
第九上
第九下
第十上
第十下
第十一上
第十一下
第十二上
第十二下
第十三上
第十三下
第十四上
第十四下
第十五上
第十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