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系列,一套全新的中國通史。不是為讀者介紹干巴巴的歷史事件和知識點,而是發(fā)掘中國歷史背后的深層邏輯,提供一套嶄新的讀懂中國歷史的認知方法。系列共4輯13冊,全景呈現(xiàn)“中國”這個獨特而頑強的生命體的演進。
第4冊《帝國的昂揚精神》緊緊圍繞“昂揚精神”,幫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西漢時期中國的文學、思想、政治、民眾心態(tài),你會看到:
漢承秦制,秦確立的帝國模式和帝制模式通過漢的運作,生長得更加繁茂;
漢初七十年其實和秦朝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只是在執(zhí)行法律上沒那么僵硬;
西漢盛期的一個特點就是自信,通過華麗的文字和強有力的行動體現(xiàn)出來;
董仲舒的儒學混雜了方士的陰陽五行和讖緯之術;
司馬遷在講匈奴問題的時候,用了三篇列傳,排序很有講究……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系列,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2018—2019年推出——
第一輯:起源與定型:從共主到君主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1:中國是怎么出現(xiàn)的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2:文明的基因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3:從列國到帝國
新石器時代星羅棋布的文化在黃河中下游匯聚,形成了夏、商、周三個強大的氏族部落,他們同時并存,互相競爭,相繼做中原的共主。夏建立了國家政權的起源形態(tài),商用文字和青銅器展現(xiàn)治理的實力,周用成熟的制度將這一切定型,并借著春秋戰(zhàn)國諸國的彼此競爭和拓展,以及秦的整合,中國延伸到更廣的地方,帝制從此定型。
第二輯:生長與進取:帝國治理下的和平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4:帝國的昂揚精神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5:危機與考驗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6:大分裂時代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7:新帝國的試驗
匈奴與兩漢、突厥與隋唐,還有中間作為過渡的鮮卑帝國,各自實踐了不同的帝國形態(tài),中國開始了帝國模式的新嘗試。匈奴是北方游牧帝國的原初形態(tài);突厥則是其生長形態(tài)。西漢是爆發(fā)式的,由內而外將中國的范圍****地擴展開來;東漢是內斂型的,皇帝和貴族通過分享權力維持帝國守成的局面。而隋唐是融合型的,將北方游牧和南方農(nóng)耕成功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典型的大一統(tǒng)中國。
第三輯:成熟與**:從大陸到海洋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8:新時代的開端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9:分裂與互動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0:世界性帝國
生長中的中國向外進取,成熟期的中國向下扎根。遼、金、西夏、宋各自繼承了前代的遺產(chǎn),在彼此的博弈中向內尋求原發(fā)動力,中國的官僚體系、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在此達到成熟狀態(tài),中國的形態(tài)不僅成為后世的樣板和楷模,更通過蒙古這個世界性大帝國向全世界發(fā)散。
第四輯:危機與變革:帝制的黃昏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1:光明與黑暗并存的時代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2:帝國的千年變局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3:希望與絕望交雜的時代
世界的格局已經(jīng)變化,亞歐大陸為中心的古代文明被世界一體化和工業(yè)革命的浪潮侵襲。在中國,游牧與農(nóng)耕的對抗變成中國與世界的對抗,海岸線取代長城成了中國歷史的主軸。漸漸被卷入世界體系的中國,經(jīng)歷痛苦和掙扎,也迎來希望和重生。
總序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楊照)
01
錢穆(賓四)先生自學出身,沒有學歷,沒有師承,很長一段時間在小學教書,然而他認真閱讀并整理了古書中幾乎所有春秋、戰(zhàn)國相關史料,寫成了《先秦諸子系年》一書。之所以寫這樣一本考據(jù)大書,很重要的刺激來自名噪一時的《古史辨》,錢穆認為以顧頡剛為首的這群學者,“疑古太過”,帶著先入為主的有色眼光看中國古代史料,處處尋覓偽造作假的痕跡,沒有平心靜氣盡量客觀做好查考比對文獻的基本工夫。工夫中的工夫,基本中的基本,是弄清楚這些被他們拿來“疑古辨?zhèn)巍钡牟牧暇烤剐纬捎谑裁磿r代。他們不愿做不能做,以至于許多推論必定流于意氣、草率,于是錢穆便以一己之力從根做起,竟然將大部分史料精確排比到可以“編年”的成就。
很明顯地,《先秦諸子系年》的成就直接打擊《古史辨》的可信度。當時任職燕京大學,在中國學術界意氣風發(fā)引領風騷的顧頡剛讀了《先秦諸子系年》,也立刻理解體會了錢穆的用意,他的反應是什么?他立刻推薦錢穆到廣州中山大學教書,也邀請錢穆為《燕京學報》寫稿。中山大學錢穆沒有去,倒是替《燕京學報》寫了《劉向歆父子年譜》,錢穆自己說:“此文不啻特與頡剛諍議,頡剛不介意,既刊余文,又特推薦余在燕京任教!
這是個“民國傳奇”。里面牽涉到那個時代學者對于知識學問的熱情執(zhí)著,也牽涉到那個時代學者的真誠風范,還牽涉到那個時代學院重視學識高于重視學歷的開放氣氛。沒有學歷的錢穆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單純靠學問折服了潛在的論敵,因而得以進入當時的最高學府任教。
這傳奇還有后續(xù)。錢穆后來從燕京大學轉往北大,“中國通史”是當時政府規(guī)定的大學歷史系必修課,北大歷史系慣常的做法,是讓系里每個老師輪流排課,將自己所擅長的時代或領域,濃縮在幾堂課中教授,用這種方式來構成“中國通史”課程。換句話說,大家理所當然認為“中國通史”就是由古至今不同斷代的中國歷史接續(xù)起來,頂多再加上一些跨時代的專史。
可是被派去“中國通史”課堂負責秦漢一段歷史的錢穆,不同意這項作法。他公開地對學生表達了質疑:不知道前面的老師說了什么,也不知道后面的老師要說什么,每個老師來給學生片片斷斷的知識,怎么可能讓學生獲得貫通的中國史理解?學生被錢穆的質疑說服了,也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學生認為既然不合理就該要求改,系里也同意既然批評反對得有道理就該改。
怎么改?那就將“中國通史”整合起來,上學期由錢穆教,下學期則由系里的中古史大學者陳寅恪教。這樣很好吧?問了錢穆,錢穆卻說不好,而且明白表示,他希望自己一個人教,而且有把握可以自己一個人教!
這是何等狂傲的態(tài)度?本來只是個小學教員,靠顧頡剛提拔才破格進到北大歷史系任職的錢穆,竟然敢要排擠數(shù)不清精通多少種語言,已經(jīng)是中古史權威的大學者陳寅恪,自己一個人獨攬教“中國通史”的工作?他憑什么?他有資格嗎?
至少那個年代的北大歷史系覺得他有資格,依從他的意思,讓錢穆自己一個人教“中國通史”。他累積了在北大教“中國通史”的經(jīng)驗,后來抗戰(zhàn)中,就在隨西南聯(lián)大避居昆明時,埋首寫出了經(jīng)典史著《國史大綱》。
02
由《國史大綱》的內容及寫法回推,我們可以明白錢穆堅持一個人教“中國通史”,以及北大歷史系接受讓他教的理由。那不是他的狂傲,毋寧是他對于什么是“通史”提出了當時系里其他人沒想到的深刻認識。
用原來的方式教的,是“簡化版中國史”,不是“中國通史”。“中國通史”的關鍵,當然是在“通”字,而這個“通”字顯然來自太史公司馬遷的“通古今之變”。司馬遷的《史記》包納了上下兩千年的時代,如此漫長的時間中發(fā)生過那么多的事,對于一個史家最大的挑戰(zhàn),不在如何收集兩千年來留下來的種種數(shù)據(jù),而在如何從龐大的數(shù)據(jù)中進行有意義的選擇,從中間選擇什么、又放棄什么。
關鍵在于“有意義”。只是將所有材料排比出來,呈現(xiàn)的勢必是偶然的混亂。許多發(fā)生過的事,不巧沒有留下記錄數(shù)據(jù);留下記錄數(shù)據(jù)可供后世考索了解的,往往瑣碎零散。更重要的,這些偶然記錄下來的人與事,彼此之間有什么關聯(lián)呢?如果記錄是偶然的,人與人、事與事之間也沒有什么關聯(lián),那么知道過去發(fā)生了什么要做什么?
史家的根本職責就在有意識地進行選擇,并且排比、串聯(lián)所選擇的史料。最簡單、最基本的串聯(lián)是因果解釋,從過去發(fā)生的事情中去挖掘、去探索“因為/所以”,前面有了這樣的現(xiàn)象,以致后來有了那樣的發(fā)展;前面做了這樣的決定,導致后來有了那樣的結果。排出“因為/所以”來,歷史就不再是一堆混亂的現(xiàn)象與事件,人們閱讀歷史也就能夠藉此理解時間變化的法則,學習自然或人事因果的規(guī)律。
“通古今之變”,也就是要從規(guī)模上將歷史的因果解釋,放到最大。之所以需要像《史記》那樣從文明初始寫到當今現(xiàn)實,正因為這是人類經(jīng)驗的最大值,也就提供了從過往經(jīng)驗中尋索出意義與智慧的最大可能性。我們能從古往今來的漫長時間中找出什么樣貫通原則或普遍主題呢?還是從消化漫長時間中的種種記錄,我們得以回答什么只有放進歷史中才能回答的關鍵大問題呢?
這是司馬遷最早提出的“通古今之變”理想,這應該也是錢穆先生堅持一個人從頭到尾教“中國通史”的根本精神價值來源!巴ㄊ贰敝巴ā痹谟诮⑵鹨粋有意義的觀點,幫助學生、讀者從中國歷史中看出一些特殊的貫通變化。這是眾多可能觀點的其中一個,藉由歷史的敘述與分析能夠盡量表達清楚,因而也必然是“一家之言”。不一樣的人研究歷史會看到、凸顯不同的重點,提出不同的解釋,如果是按著不同時代、不同主題就換不同人從不同觀點來講,那么追求一貫“通古今之變”的理想與精神就無處著落了。
03
這也是我明顯自不量力一個人講述、寫作一部中國歷史的勇氣來源。我要說的,是我所見到的中國歷史,從接近無窮多的歷史材料中,有意識有原則地選擇出其中的一部份,講述如何認識中國歷史的一個故事。我說的,只是眾多中國歷史可能說法中的一個,有我如此述說、如此建立“通古今之變”因果模式的道理。
這道理一言以蔽之,是“重新認識”。意思是我自覺針對已經(jīng)有過中國歷史一定認識的讀者,透過學校教育、普遍閱讀甚至大眾傳媒有了對中國歷史的一些基本常識、一些刻板印象。我試圖要做的,是邀請這樣的讀者來“重新認識”中國歷史,來檢驗一下你以為的中國歷史,和事實史料及史學研究所呈現(xiàn)的,中間有多大的差距。
也就是在選擇我的中國史敘述重點時,我會優(yōu)先考慮那些史料或史學研究上相當扎實可信,卻和一般常識、刻板印象不相合、甚至相違背的部分。這個立場所根據(jù)的,是過去百年來,“新史學”、西方史學諸方法被引進運用在研究中國歷史所累積的豐富成果。但很奇怪的,也很不幸的,這些精彩、有趣、突破性的歷史知識與看法,卻遲遲沒有進入教育體系、沒有進入一般人的歷史常識中,以至于活在21世紀的大部分人對中國歷史的認識,竟然都還依循一百多年前流通的傳統(tǒng)說法!爸匦抡J識”的一個目的,就是用這些新發(fā)現(xiàn)、新研究成果修正、挑戰(zhàn)、取代傳統(tǒng)舊說法。
“重新認識”的另一個目的,是回到“為什么學歷史”的態(tài)度問題上,提供不同的思考。學歷史到底在學什么?是學一大堆人名、地名、年代,背誦下來考試時答題?這樣的歷史知識一來是根本隨時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都能查得到,二來是和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有什么關聯(lián)?不然是學用現(xiàn)代想法改編的古裝歷史故事、歷史戲劇嗎?這樣的歷史,固然有現(xiàn)實連結,方便我們投射感情入戲,然而對于我們了解過去、體會不同時代的特殊性,有什么幫助呢?
在這套書中,我的一貫信念是學歷史最重要的不是學What──歷史上發(fā)生了什么,而是更要探究How and Why──去了解這些事是如何發(fā)生的,為什么會發(fā)生。沒有What當然無從解釋How and Why,歷史不可能離開事實敘述只存在理論;然而歷史也不可以、不應該只停留在事實敘述上。只敘述事實不解釋如何與為什么,無論將事實說得再怎么生動,畢竟無助于我們從歷史而認識人的行為多樣性以及個體或集體行為邏輯。
借由述說漫長的中國歷史,藉由同時探究歷史中的如何與為什么,我希望一方面能幫助讀者梳理、思考今日當下這個文明、這個社會是如何形成的;二方面能讓讀者確切感受到中國文明內在的多元樣貌。在時間之流里,中國絕對不是單一不變的一塊,中國人、中國社會、中國文明曾經(jīng)有過太多不一樣的變化。這些歷史上曾經(jīng)存在的種種變貌,總和加起來才是中國。在沒有如實認識中國歷史的豐富變化之前,讓我們先別將任何關于中國的看法說法視為理所當然。
04
這是一套一邊說中國歷史,一邊解釋歷史知識如何可能的書。我的用心是希望讀者不要只是被動地接受這些信息當作是斬金截鐵的事實,而能夠在閱讀中部份地主動參與去好奇、去思考:我們怎么能知道過去發(fā)生了什么、又如何去評斷該相信什么懷疑什么?歷史知識的來歷常常和歷史本身同樣曲折復雜,甚至更加曲折復雜。
這套書一共分成13冊,能夠成書最主要是有臺灣的“敏隆講堂”和“趨勢講堂”讓我能夠兩度完整地講授中國通史課程,每一次的課程都前后橫跨五個年頭,換句話說,從2007年第一講開講算起,花了超過十年。十年備課授課過程中,大部分時間用于消化各式各樣的論文、專書,也就是關于中國歷史的研究,并努力吸收這些研究的發(fā)現(xiàn)與論點,盡量有機地編組進我的歷史敘述與討論中。明白地說,我將自己的角色設定為一個勤勞、忠實、不輕信不妥協(xié)的二手研究整合者,而不是進入原始一手材料提出獨特成果的人。也只有放棄自己的原創(chuàng)研究沖動,虛心地站在前輩同輩學者的龐大學術基礎上,才有可能處理中國通史題材,也才能找出一點點“通”的心得。
將近兩百萬字的篇幅,涵蓋從新石器時代到辛亥革命的時間范圍,這樣一套書,一定不可避免含夾了許多錯誤。我只能期望能夠將單純知識事實上的“硬傷”失誤降到最低,至于論理與解釋帶有疑義的部分就當作是“拋磚引玉”,請專家讀者不吝提出指正意見,得以將中國歷史的認識推到更廣且更深的境界。
總序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第一講 漢承秦制與漢朝的確立
01 視角不同,對歷史的解釋也會不同- 002
02 層出不窮的新史學方法- 007
03 新史學觀念改變我們對歷史的認識- 011
04 新眼光發(fā)現(xiàn)更加豐富的中國歷史- 016
05 朝代史模式無助于理解秦漢之際- 019
06 劉邦收拾諸侯列國(上)- 022
07 劉邦收拾諸侯列國(下)- 025
08 漢文帝、漢景帝繼續(xù)收拾諸侯列國- 028
09 與民休息和“漢興七十年”- 033
10 黃老之治是怎么回事兒- 038
11 漢朝對秦朝的反思是開創(chuàng)新帝國的關鍵- 041
第二講 漢朝前期的統(tǒng)治
01 與民休息和無為而治- 044
02 漢武帝即位前的帝國秩序- 048
03 宮廷的時代變化- 052
04 從無為向有為的轉變- 055
05 雜糅的儒家- 058
06 外儒內法- 062
07 中朝凌駕于外朝之上- 067
08 第一個淮南王劉長- 070
09 第二個淮南王劉安- 073
10 朝廷削藩- 076
11 中央對地方控制的加強- 080
第三講 漢武帝的豪邁與哀愁
01 博士制度與人才選拔- 086
02 人才選拔的一系列制度- 088
03 皇權集中與巫蠱案- 093
04 巫蠱案的思想背景- 097
05 “天人感應”與政治策略- 100
06 絕對皇權的后遺癥- 103
07 游牧和農(nóng)耕之間的沖突- 107
08 匈奴的崛起- 111
09 漢朝初期對匈奴無可奈何- 114
10 和親策略- 118
11 漢文帝時期的漢匈關系與李廣- 121
第四講 李廣難封
01 司馬遷筆下的李廣- 126
02 李廣與匈奴交手- 129
03 漢武帝準備對付匈奴- 133
04 馬邑之戰(zhàn)誘前后- 138
05 李廣的個性- 141
06 新一波攻勢- 145
07 再度出征- 148
08 李廣之死- 153
09 李廣的郁悶- 156
10 李敢和李陵- 159
第五講 太史公與中國史學精神
01 太史公是什么意思- 166
02 讀《史記·太史公自序》- 168
03 司馬遷子承父業(yè)- 171
04 司馬遷的志愿- 174
05 “繼《春秋》”! - 177
06 如何才能“繼《春秋》”- 182
07 司馬遷的信念- 186
08 司馬遷《報任安書》坦陳真實的心跡- 189
09 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而招辱- 193
10 司馬遷的苦衷和貢獻- 197
第六講 昂揚精神的文字表達
01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202
02 太史公的獨特設計- 206
03 《史記·封禪書》與《史記·平準書》- 210
04 太史公的歷史學精神- 214
05 昂揚時代氛圍的另一種表達- 218
06 賦的起源- 222
07 賈誼的《鵩鳥賦》- 225
08 枚乘的《七發(fā)》- 228
09 《七發(fā)》的文字奇觀- 231
10 文辭的力量- 236
第七講 華麗而夸張的漢賦
01 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上林賦》- 240
02 漢賦彰顯時代精神- 242
03 想象力和文字的極致- 246
04 華麗還是空洞? - 250
05 賦比辭更加夸張- 253
06 夸張還是矯飾? - 256
07 從漢賦看漢武帝時代的矛盾- 259
08 漢武帝傳位漢昭帝- 262
09 四位輔政大臣的路線之爭- 265
10 《鹽鐵論》之爭- 268
11 霍光的勝利- 273
第八講 經(jīng)書今古文之爭與政治斗爭
01 《鹽鐵論》之爭背后的思想角力- 278
02 知識的保存者—— 博士- 281
03 秦始皇的焚書令和以吏為師- 284
04 五經(jīng)博士的設立- 287
05 今文經(jīng)學剛開始時是主流- 290
06 古文經(jīng)學的興起- 293
07 古文經(jīng)學對今文經(jīng)學的挑戰(zhàn)- 296
08 董仲舒的今文經(jīng)學- 299
09 董仲舒對《春秋》的解釋- 302
10 董仲舒的經(jīng)學與漢朝政治- 305
11 董仲舒構建的意識形態(tài)- 309
12 “天人感應”學說的后遺癥- 312
第九講 董仲舒的新儒學與讖緯文化
01 董仲舒主張?zhí)Ц呤ト耍瑓s抬高了解經(jīng)者- 316
02 讖緯是今文經(jīng)學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319
03 讖緯對孔子的離奇解釋- 322
04 董仲舒將陰陽學說引入儒學- 326
05 讖緯的流變- 330
06 一切都是為了集權- 333
07 貨幣經(jīng)濟的發(fā)達和土地買賣- 338
08 西漢后期的土地兼并- 341
09 重農(nóng)并非重視農(nóng)民- 345
第十講 帝國宿命與王莽改制
01 權力集中于皇帝一人產(chǎn)生的惡果- 350
02 皇權集中使宦官鉆了空子- 352
03 皇權掌控不了中朝- 355
04 帝國政治的宿命結構- 358
05 王莽崛起的背景- 363
06 理想主義的儒者王莽- 366
07 王莽同時掌握了中朝和外朝- 370
08 古文經(jīng)學對王莽的支持- 373
09 王莽做事都要有經(jīng)書的根據(jù)- 376
10 讖緯提供給王莽登基的政治合法性- 379
11 新朝的復古- 382
12 王莽改制,后患無窮- 386
13 成也復古,敗也復古-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