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爾斯在《正義論》中的計劃是要為民主社會設計出一種適當?shù)牡赖禄A,《政治自由主義》是對這一目標的發(fā)展或者說擴展。為了消除其正義理論的內部緊張,羅爾斯要徹底改變的并不是公平正義的實質內容或原則,而是如何來構想對它們的證明。后期羅爾斯在實踐的政治哲學視野下來修補自己的理論體系,構建了一套包含著新的“目的論證”的理論框架。羅爾斯正義理論政治轉向的標志是區(qū)分政治價值和完備性學說,把公平正義嚴格地限定在政治領域。依靠重疊共識、公共理性等理念,羅爾斯重建了《正義論》第三部分的穩(wěn)定性證明,為公平正義以及其他可能的自由主義觀念提供了一種政治自由主義的解釋。推動羅爾斯思想發(fā)展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內部,即《正義論》的第三部分與全書觀點不一致和面向實踐的壓力,二者分別構成了羅爾斯正義理論轉向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
代序 正確認識和借鑒羅爾斯:一個文本分析的成果
羅爾斯的《正義論》是在中國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全面展開的背景下被翻譯成中文的。隨著20世紀80年代改革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接受和擁抱市場。在思想和觀念形態(tài)上,中國社會也由過去片面強調階級斗爭,轉變?yōu)槔喂檀_立起經(jīng)濟建設的中心地位,重視安定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在以開放的姿態(tài)走向世界,積極引進外資,學習和借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的同時,奮進中的中國人也開始在理論的層面上主動采納和吸收一切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在這一時期,國內的一些學者和機構翻譯、出版了一大批20世紀西方的理論成果,包括羅爾斯的《正義論》在內,這些學術著作的傳播,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社會轉型提供了某種思想和觀念上的支撐。
社會轉型時期的矛盾紛繁復雜,迫切需要正義來對之加以協(xié)調。人類對正義的追求起源于利益沖突,體現(xiàn)著其對和諧社會關系的向往。中國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不乏對正義的思考,比如儒家經(jīng)典《禮記》就描繪了一種次好的“小康理想”。小康社會的人普遍存在私有之心,但人們的互動又受禮義的約束,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禮義就是合乎正義的制度規(guī)范!墩撜Z》又講“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種帶有原始平均主義色彩的樸素正義觀念,從古至今都在影響和支配著中國人對正義的想象。但古代的中國人從來沒有在現(xiàn)代社會的條件下追問過什么是正義,外來的現(xiàn)代化壓力是近代以前的中國社會從來沒有碰到過的。除了從傳統(tǒng)中繼承來的“均平”思想,當代中國人缺乏在現(xiàn)代社會、市場競爭的環(huán)境中思考正義的本土理論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講,正是20世紀80年代末出版的《正義論》一書——它的影響遠遠超過了此后出版的同類著作,激勵和主導了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人關于正義概念的構想。
從羅爾斯《正義論》的第一個中譯本出版至今,已經(jīng)過去30年。對羅爾斯使用的“原初狀態(tài)”、“無知之幕”等概念,以及他的“兩個正義原則”,許......
男,土家族,重慶酉陽人。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法學(政治學)博士。主要從事西方政治思想、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已在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10余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摘編1篇;主持完成重慶市社科培育項目1項,參研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1項;主譯和參譯學術著作兩部:《政治哲學導論》(喬納森·沃爾夫著,2009),《發(fā)展型國家》(禹貞恩主編,2007)。
導 論
第一章 公平正義的誕生背景以及這一理論的現(xiàn)代性質
第一節(jié) 《正義論》的成書背景
第二節(jié) 一種現(xiàn)代社會正義觀念
第二章 《正義論》中的原則證明
第一節(jié) 公平正義的主要觀念及其證明方法
第二節(jié) 對公平正義兩個原則的證明
第三章 政治自由主義轉向
第一節(jié) 政治的正義觀念
第二節(jié) 《政治自由主義》中羅爾斯正義思想的發(fā)展
第四章 政治自由主義轉向的內在邏輯
第一節(jié) 政治自由主義轉向探源
第二節(jié) 新的穩(wěn)定性證明
第五章 政治自由主義轉向的實踐邏輯
第一節(jié) 公共性條件與正義觀念的社會功能
第二節(jié) 民主審議與公共理性的理想
結 語
參考文獻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