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文選》系列叢書是根據(jù)李鐵映院長的倡議和院務會議的決定,由科研局組織編選的大型學術性叢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文選》系列叢書的作者都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具有正高級專業(yè)技術職稱的專家、學者,書中中所收學術論文,以作者在社科院工作期間的作品為主,同時也兼顧了作者在院外工作期間的代表作。
顧頡剛先生,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省蘇州市人。1893年5月8日生于蘇州。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歷任北京大學助教、講師,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云南大學、齊魯大學、中央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等校教授,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主任,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主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組院士,中國科學院(后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1980年12月25日于北京病逝。
先生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在上古史、民俗學、歷史地理學等領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先生出身于書香門第,自幼便打下了舊學的根柢。在北大期間,又經(jīng)受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思想得到解放,能大膽破除對于傳統(tǒng)學說的迷信,并敢于將民間的歌謠、戲劇、故事、風俗等等與高文典冊中的經(jīng)學、史學置于平等的地位上作研究的題材。他承受了胡適“歷史演進”的治學方法,結合自己平時對于戲劇、故事格局的認識,很快深入到古史古籍的研究中。在我國歷代學者疑辨工作的基礎上,于1923年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推翻歷代相傳的三皇五帝系統(tǒng),在學術界引起一場大論戰(zhàn),從而改寫了傳統(tǒng)的古史。先生并提出推翻非信史必須打破民族出于一元、地域向來一統(tǒng)、古史人化、古代為黃金世界四個傳統(tǒng)觀念,以后再具體化為打破帝系、王制、道統(tǒng)、經(jīng)學四個偶像,在此設想下寫出一系列重要著作。先生的這一業(yè)績,將古代的經(jīng)典由人們所信仰的對象變?yōu)楣┤搜芯康氖妨希俪芍袊穼W步入了新時代。先生將自己與他人討論古史古籍的文章編為<古史辨>陸續(xù)出版,由此產生了“古史辨學派”,在國內外學術界之影響歷久不衰。
先生以民俗學材料印證古史,是其治學的一大特點。古史記載中本來包含著許多神話傳說的成分,相互沖突,難以在考古學上得到直接的印證,而借用民俗學的研究便可作出合理的解釋。他以孟姜女故事來論證古史的演變,以考察東岳廟諸神以及妙峰山香會來探討古代神道及社祀,以歌謠來論證(詩經(jīng)>是古代詩歌總集,其中有大量的民間創(chuàng)作,都是為古史研究開辟了一個新天地,并且開拓了我國的民俗學研究。先生對孟姜女故事的研究,已成為中國現(xiàn)代民俗學史上最有分量的文章,“能夠奠定中國現(xiàn)代民俗學的理論基礎”(鐘敬文<建立中國民俗學派>,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20年代后期在廣州中山大學期間,先生主編(民俗周刊>,創(chuàng)辦我國第一個正式的民俗學會,出版<民俗學會叢書>.將民俗學運動由北京推進到南方。
編者的話
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
答劉胡兩先生書
《古史辨》第一冊自序
《古史辨》第四冊序
論《詩經(jīng)》所錄全為樂歌
“周公制禮”的傳說和《周官》一書的出現(xiàn)
《尚書·大誥》今譯(摘要)
周公東征和東方各族的遷徙
——周公東征史事考證四之一
孟姜女故事的轉變
九州之戎與戎禹
由“烝”、“報”等婚姻方式看社會制度的變遷
作者著述要目
作者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