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低滲油藏高效開發(fā)理論與技術》主要以鄂爾多斯盆地延長油田為例,論述特低滲油藏的開發(fā)理論、技術研究和現場實踐。對特低滲油藏的地質特征、儲層特征、水驅油滲流機理等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對適用于特低滲油藏的“適度溫和”注水、淺層油藏“弓型”水平井、低傷害壓裂液體系、“一層多縫”和縫網壓裂等關鍵開發(fā)技術進行論述。特別是對“適度溫和”注水技術理念、作用機理、關鍵技術參數和現場實踐效果等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闡述,對我國特低滲油藏開發(fā)具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低滲透油氣藏,油田開發(fā),研究
目錄
序
序二
前言
第1章 特低滲油藏地質概述 1
1.1特低滲油藏地質與開發(fā)特征 1
1.1.1特低滲油藏分類標準 1
1.2油藏地質特征 2
1.2油藏開發(fā)特征 3
1.2鄂爾多斯盆地地質特征 4
1.2.1概況 4
1.2.2構造 5
1.2.3沉積 9
1.2.4地層 18
1.3延長油田地質特點 23
1.3.1東部油藏埋藏較淺 25
1.3.2中北部儲層油水混儲 25
1.3.3南部儲層物性差 26
第2章 延長油田儲層特征 27
2.1儲層巖石學 27
2.2儲層物性與非均質性特征 28
2.2.1儲層物性特征 28
2.2.2儲層非均質性 30
2.3儲層孔隙結構 33
2.3.1孔隙類型 33
2.3.2喉道類型 38
2.3.3孔隙結構特征 39
2.3.4可動流體飽和度 42
2.3.5可動流體飽和度影響因素 43
2.4儲層敏感性評價 46
2.4.1速敏性 46
2.4.2水敏性 46
2.4.3酸敏性 47
2.4.4堿敏性 48
2.5儲層原始油水分布特征 49
2.5.1儲層微觀油水分布 49
2.5.2儲層宏觀樹枝狀油水分布 55
2.6裂縫性油藏特征 57
2.6.1裂縫性油藏的類型 57
2.6.2純裂縫性油藏及特點 58
2.6.3雙孔隙裂縫性油藏 58
2.6.4典型雙重介質型裂縫性油藏 59
2.6.5典型均質型裂縫性油藏 65
第3章 特低滲油藏水驅滲流特征與理論 69
3.1油水微觀驅替機理 69
3 .1.1不等直徑獨立毛細管束水驅油產出特征 69
3.1.2考慮毛細管力作用的水驅油微觀可視化特征 85
3.2裂縫性油藏自發(fā)滲吸作用 97
3.2.1滲吸的基本概念及發(fā)展歷程 97
3.2.2自發(fā)滲吸的方式 101
3.2.3自發(fā)滲吸的數學模型 106
3.2.4自發(fā)滲吸實驗 110
3.3水驅油兩相滲流機理與模型 119
3.3.1油水相滲對應特低滲油藏注水開發(fā)特殊的含義 119
3.3.2常規(guī)油水相滲實驗方法與計箅模型 121
3.3.3考慮毛細管力的油水相滲實驗方法 124
3.3.4常用水驅油兩相滲流模型 135
3.3.5特低滲油藏水驅油兩相滲流模型 140
3.3.6特低滲油藏水驅油兩相滲流特征 143
3.4裂縫性油藏滲吸 驅替滲流作用機理 148
3.4.1典型雙重介質雙孔單滲裂縫性油藏滲吸驅替作用 148
3 .4.2呈均質特征的雙孔雙滲裂縫油藏滲吸驅替滲流作用機理 157
3 .4.3裂縫性油藏非線性滲流特征 168
3.4.4裂縫性油藏滲吸驅替數值模擬 178
第4章 特低滲油藏“適度溫和”注水開發(fā)技術 185
4.1“適度溫和”注水開發(fā)的概念及機理 185
4 1“適度溫和”注水的概念 186
4.1.2“適度溫和”注水的作用機理 186
4.2“適度溫和”連續(xù)注水技術 189
4.2.1“適度溫和”連續(xù)注水基本概念 190
4.2.2“適度溫和”連續(xù)注水技術參數確定 190
4.3“適度溫和”不穩(wěn)定注水技術 199
4.3.1不穩(wěn)定注水的基本概念 199
4.3.2周期注水技術 200
4.3.3改向注水技術 206
4.3.4“適度溫和”周期注水技術參數確定 211
4.4“適度溫和”注水礦場實踐 220
4.4.1橫山白狼城長2油藏“適度溫和”注水實踐 222
4.4.2七里村石家河長6油藏“適度溫和”注水開發(fā)實踐 231
第5章 特低滲油藏水平井開發(fā)技術 240
5.1水平井開發(fā)技術現狀 240
5 1.1國內外水平井技術應用概況 240
5.1.2延長油田水平井技術應用歷程及現狀 242
5.2特低滲油藏水平井滲流規(guī)律及開發(fā)參數優(yōu)化 243
5.2.1水平井的滲流模型 243
5.2.2壓裂水平井滲流規(guī)律 246
5.2.3水平縫油藏“弓型”水平井滲流模型 253
5.2.4犄低滲油藏水平井開發(fā)參數優(yōu)化 257
5.3特低滲高角度縫油藏水平井開發(fā)技術 270
5.3.1井區(qū)地質概況 270
5.3.2特低滲油藏水平井優(yōu)化設計 271
5.3.3實施效果 274
5.4淺層壓裂水平縫油藏“弓型”水平井開發(fā)技術 277
5.4.1井區(qū)地質及開發(fā)特征 277
5.4.2淺層水平縫油藏水平井地質工程壓裂 體化設計 282
5.4.3實施效果 293
5.5“井工廠”水平井開發(fā)技術 295
5.5.1試驗區(qū)地質及開發(fā)特征 295
5.5.2“井工廠” 體化設計 298
5.5.3實施效果 305
第6章 特低滲油藏儲層改造技術 308
6.1低傷害壓裂技術 308
6 1.1水基壓裂液的儲層傷害機理 309
6.1.2降低水基壓裂液儲層傷害的技術方法 312
6.1.3低傷害水基壓裂液體系 316
6.2“ 層多縫”壓裂技術 329
6.2.1“ 層多縫”壓裂技術的定義 330
6.2.2“ 層多縫”壓裂增產機理 332
6.2.3“ 層多縫”壓裂工藝技術 337
6.2.4應用實例 342
6.3特低滲油藏縫網壓裂技術 351
6.3.1縫網壓裂儲層可壓性評價 352
6.3.2縫網壓裂液體系選擇 359
6.3.3縫網壓裂工藝技術 365
6.3.4應用實例 368
參考文獻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