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認知損害是指由血管因素導致或與之伴隨的認知功能損害,從而引起神經、心理、精神方面的各種表現(xiàn),如失語、抑郁、步態(tài)不穩(wěn)等,F(xiàn)在隨著老齡化的進程,腦血管病及認知功能損害兩大疾病的發(fā)病和患病明顯增多。
本書是國內著名的血管專家與認知專家相互協(xié)作的產物,共分三部分。前二部分從認知和血管視角針對血管性認知損害的流行病學、臨床、危險因素干預及其相關研究進行闡述;第三部分詳細介紹國際上發(fā)表的有關血管性認知損害的7個專家共識的概念、發(fā)展演變、優(yōu)缺點以及解讀。
·本書由上海第六人民醫(yī)院和華山醫(yī)院著名的血管專家與認知專家共同打造。
·作者參與美國*VCI專家共識編寫,為國內權威,理論先進。
·內容涵蓋血管和認知兩個視角,7個專家共識的概念、發(fā)展演變、優(yōu)缺點全面,解讀詳細。
血管性認知損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是一個相對比較新的概念,相關的國內外文獻也沒有卒中或Alzheimer病那樣汗牛充棟,之所以要寫這么一本書,最初的動機是20112012年參與了英國Bristol大學Skrobot教授組織的全球血管性認知損害分類專家共識(VICCCS)的調查,獲得許多新穎的材料與觀點,覺得有必要介紹給國內同道。另外,作為血管神經病學與神經心理學的交叉學科,VCI的國際指南、共識或聲明居然有10多個,其中美國心臟協(xié)會(AHA)和美國卒中協(xié)會(ASA)的聲明有79頁,這讓我們覺得只有用一本專著,而不是雜志上的一篇綜述,才能全面介紹其來龍去脈與豐富內容。
VCI的第一個專家共識由OB(yǎng)rien等于2003年發(fā)表在柳葉刀(Lancet Neurol)雜志,它提出了VCI的概念與分類,但當時關注的同道還比較少。VCI開始得到普遍重視是2006年發(fā)表在Stroke上的由美國國立神經疾病與卒中研究所-加拿大VCI網絡共同撰寫的共識,把VCI研究應該收集的認知數(shù)據(jù)、影像數(shù)據(jù)、生物標志物數(shù)據(jù)做了系統(tǒng)歸納與指導。接著,2011年出版了AHA/ASA針對醫(yī)療衛(wèi)生人員的關于血管性認知障礙和癡呆的科學聲明,從血管視角綜述介紹VCI。2014年一批精神病學家從認知心理的角度解讀血管性認知障礙(vascular cognitive disorder, VCD),發(fā)表了第四個專家共識。VICCCS于2017年發(fā)表了2個基于全球150多名專家的調查結果的共識,至于調查過程的爭議,筆者曾經寫過一篇短文做了介紹,經改編作為解讀附在共識四后面。此外,還有多個針對某一側面的共識。
國內有關VCI患病率、危險因素、預測指標、影像學與認知評估手段、中西藥干預、非藥物干預等的研究,本書基本沒有涉及。原因之一是關于這方面高質量的研究還比較少。另外,大量中藥干預VCI的研究文獻的評價也不是我們的專長,只能藏拙守愚。內容不夠完整是本書的一個不足之處,有待再版時補充。本書的結構不同于一般圖書,本書以VCI概念的發(fā)展深化為主線,主要內容以國際進展為基礎,有的資料匱乏,而有的重疊錯綜,所以,這種編排嘗試是否成功有待讀者判斷檢驗。
由于編寫者水平有限,錯訛在所難免,誠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希望本書有助于國內同道開展相關臨床與科研工作,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不殆,持之以恒才能超越平凡。最后,深切感謝編寫組同道付出的大量心血與辛勞,深切感謝上?茖W技術出版社的支持與鼓勵。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yī)院老年病科 郭起浩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神經內科 程 忻
2018年12月
郭起浩: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yī)院老年病科行政副主任,神經病學博士、主任醫(yī)生、博士生導師。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癡呆與認知障礙學組委員、中華老年醫(yī)學會老年神經病學組委員、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神經內科醫(yī)師分會認知障礙疾病專委會委員。先后主持或參與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課題10余項。迄今已經發(fā)表SCI論文70余篇(第一/通訊作者40余篇)。出版神經心理學專著2本、譯著2本,參編神經病學教材等12本,參與美國最新血管性認知損害專家共識的編寫。
程忻,神經病學博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yī)師,副教授,F(xiàn)任國家衛(wèi)計委腦卒中防治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卒中學會腦血流與代謝分會常務委員,中國研究型醫(yī)院學會神經科學專業(yè)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副主委。入選華山醫(yī)院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計劃華秀獎、華箐獎,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上海青年拔尖人才計劃。
第一部分 認知視角
第一章 血管性認知損害的傳統(tǒng)神經心理測驗評估
第二章 語言的評估
第三章 計算機化神經心理評估
第四章 血管性認知損害的精神行為癥狀及其評估
第二部分 血管視角
第一章 策略部位卒中
第二章 卒中后認知損害
第三章 小動脈硬化型腦小血管病與認知損害
第四章 腦淀粉樣血管病與認知損害
第五章 遺傳性腦小血管病與認知損害
第六章 血管性認知損害的動物模型
第三部分 國內外共識摘編與解讀
共識一 美國與加拿大卒中網血管性認知損害統(tǒng)一標準(NINDS和CSN)
共識二 血管性認知損害和癡呆的科學聲明(AHA和ASA)
共識三 血管性認知障礙的診斷標準(VASCOG)
共識四 血管性認知損害分類共識(VICCCS)
共識五 血管性認知損害標準化診斷新進展(VICCCS)
共識六 卒中后或血管性認知損害中疾病調節(jié)概念的共識報告
(第九屆世界血管性癡呆大會)
共識七 卒中后認知損害管理專家共識(中國卒中協(xi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