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利維坦:英國的稅收政治學(1799-1914)
定 價:89 元
叢書名:財政政治學譯叢
當前圖書已被 4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英] 馬丁·唐頓(Martin Daunton) 著,劉守剛 編,魏陸 譯
- 出版時間:2018/12/1
- ISBN:9787564232498
- 出 版 社:上海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F815.613.2
- 頁碼:435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作為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重點支持的上海市十大高校智庫之一,上海財經(jīng)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依托上海財經(jīng)大學科研團隊,吸收和組織校內(nèi)經(jīng)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以及法學等不同學科研究人員,聯(lián)合國內(nèi)其他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機構(gòu),建立多學科融合、協(xié)同研究、機制創(chuàng)新的科研平臺;旨在對接國家戰(zhàn)略,以政府需求為對象,力圖運用科學有效的研究方法,破解中國經(jīng)濟社會和發(fā)展中的難題,提供具有戰(zhàn)略性、綜合性、科學性理論支撐的政策建議和高質(zhì)量決策咨詢報告,服務政府決策;形成人才培養(yǎng)、決策咨詢、學術(shù)研究“三位一體”合力,在研究者與決策者、知識與決策權(quán)間架起橋梁,把優(yōu)秀的思想與緊迫的現(xiàn)實問題對接,在中國經(jīng)濟改革與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咨政啟民”的“思想庫”作用。
我要寫一本關(guān)于18世紀末期以來英國稅收政治專著的想法,最初來自大衛(wèi)·康納。―avid Cannadine)和約翰·莫里爾(John Morrill)的建議。在這項漫長的研究與寫作即將結(jié)束之際,對于他們讓我投身于此項研究的建議,我仍心存感激。在擴展他們的初始想法后,我很快就發(fā)現(xiàn),為了厘清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到撒切爾改革這一期間的變化,對浩瀚數(shù)量檔案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我有幸得到了納菲爾德基金會(Nuffield Foundations)的慷慨資助,該基金會1992~1993年給予我社會科學研究獎學金;1995~1996年,人文科學研究委員會(Humanities Research Board)[即現(xiàn)在的藝術(shù)與人文科學研究委員會(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Board)]多給了我一學期的學術(shù)假,這使我可以走遍全國搜集到大量1890年至今的檔案資料。因此,我放棄了最初只寫一本簡短單卷本的想法,該項目也隨之從朗文出版社(Longmans)轉(zhuǎn)交給了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無論是朗文出版社的安德魯·麥克倫南(Andrew McLennan)和希瑟·麥卡勒姆(Heather McCallum),還是劍橋大學出版社的伊麗莎白·霍華德(Elizabeth Howard)和理查德·費希爾(Richard Fisher),都在項目進行中給予我極大的理解和支持。
本書全面描述了“漫長的19世紀”,從1799年開始,此時英國還在與大革命后的法國交戰(zhàn),稅收收入約占國民收入的20%,首次引入了所得稅;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為止,此時稅收收入約占國民收入的io%。這段時間是財政收縮時期,英國抑制和削減稅負水平的程度之大、時間之長,超過了絕大多數(shù)歐洲國家。在這一時期,人民認為英國財政制度是“公平”的,均衡了各方的利益,從而奠定了政府行為的高度正確性,這一進程一直持續(xù)到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期。然而自1914年起,這一趨勢發(fā)生了逆轉(zhuǎn),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財政收入水平提高至國民收入的25%,并且在20世紀20和30年代幾乎不曾有所降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稅收收入進一步提高至國民收入的40%。這一趨勢的含義將會在本人另一本書中進行詳解,該書會詳細研究格萊斯頓式財政國家是如何消亡的,而本書研究的是格萊斯頓式財政國家是如何建立的。
試圖弄明白一個新的復雜主題不僅僅需要時間,為了厘清諸多迥異的想法和概念,還需要進行知識辯論與討論。幸運之神再次垂青于我。本書的寫作還受益于其他兩位歷史學家的著作,他們是帕特里克·奧布萊恩(Patrick()‘Brien)和科林·馬修(Colin Matthew),在我開展研究和進行本書寫作時,我同他們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他們關(guān)于“漫長的19.世紀”的稅收和格萊斯頓預算的文章奠定了我開始這一研究的基礎(chǔ),本書得益于他們卓越的前期工作。1999年,科林·馬修與世長辭,他的很多朋友都深感震驚和悲痛。
馬丁·唐頓(Martin Daunton),教授是英國著名經(jīng)濟史學家、英國皇家歷史學會主席、劍橋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Hall)院長,曾擔任劍橋大學歷史系主任、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擔任過歐美許多國家的財政顧問。他是《進步與貧困:英國經(jīng)濟與社會史1700-1850》(Progress and Poverty: 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Briitain,1700-1850)的作者,《英國劍橋城市史》第三卷(Volume III of The Cambridge Urban Historyof Britain (2001))的編者。
魏陸,江蘇徐州人,經(jīng)濟學(財政學)博士,研究員,上海市發(fā)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長,在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任教多年,日本法政大學、香港嶺南大學、加拿大女王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出版專著、教材、譯著多本,在國內(nèi)外刊物發(fā)表論文50多篇,多項研究成果獲得政府決策咨詢獎。
總序
譯者序
前言
縮略語列表
插圖列表
圖列表
表列表
1 信任、集體行動和國家
2 “大食稅者”:財政一軍事國家的弊端(1799-1842)
3 “賢明管理和憲政控制”:格萊斯頓式財政憲法的出現(xiàn)
4 “廉價獲取未來安全的方式”:確立所得稅(1842-1860)
5 “我們真正的戰(zhàn)爭基金”:國債、戰(zhàn)爭和帝國
6 “神圣的比例法則”:納稅能力和社會結(jié)構(gòu)(1842-1906)
7 “最小刺激”:財政管理與公民社會(1842-1914)
8 “逝者的權(quán)利”:死亡與稅收
9 “雅典式民主”:財政制度和地方政府(1835-1914)
10 “我們的稅收山窮水盡了”:格萊斯頓式財政憲法的限制(1894-1906)
11 “現(xiàn)代所得稅”:重塑財政憲法(1906-1914)
12 結(jié)論
附錄:1841~1914年歷任財政大臣
參考文獻
譯叢主編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