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從實證分析到理論探討,都在分析中國經濟增長、結構變動的過程和原因,論證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和貢獻率,提升增長效率和增長質量的重要性;論證經濟增長模式轉換的要求和條件。這對于當前中國經濟所處的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fā)展的階段,對于研究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仍具有一定的理論參考價值。
這本專著是1993年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1996年出版社曾經重印,F在20多年過去了,中國經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中國經濟問題的研究也鳥槍換炮了。承蒙知識產權出版社再版此書,我深感榮幸又深感不安。在自己懷疑本書再版價值的矛盾心態(tài)下,我覺得有必要寫一個再版前言,向讀者交代有關事情,回答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本書是否還有現實意義?
讀者可以看到,全書從實證分析到理論探討,都在分析中國經濟增長、結構變動的過程和原因,論證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和貢獻率,提升增長效率和增長質量的重要性;論證經濟增長模式轉換的要求和條件。這對于當前中國經濟所處的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fā)展的階段,對于研究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仍具有一定的理論參考價值。如果說,25年前我們是在討論增長速度與增長質量的選擇,那么,現在高速增長期已經結束,我們需要加快走上高質量發(fā)展的道路。高質量發(fā)展的基本內容包括:在經濟中高速增長(適度增長)的基礎上,全要素生產率較快增長,經濟結構調整優(yōu)化,產品和服務質量提高,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治理改善。這些既是經濟發(fā)展階段轉變的要求,也是社會需求升級的要求,從根本上說是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所決定的。應當指出的是,并不是高速增長階段的結束,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入高質量發(fā)展的階段,促進經濟高質量發(fā)展仍然是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搞不好將會出現增長速度和增長質量的波動。從這個角度看,本書對于我國改革初期階段經濟增長模式轉換過程的理論探討,對今天來說仍有一定的現實參考意義。
第二個問題是,本書對于今天的局限性。
在今天的讀者看來,書中的很多研究內容已時過境遷了。本書是在我的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博士論文主要寫作于1991年,如今27年過去了,中國從一個低收入國家進入了中上等收入國家的行列,經濟總量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中國經濟學研究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基本上與現代經濟研究的范式和進程接軌了。這使本書的很多分析和論述在今天看來顯得比較膚淺甚至已經過時。就實證研究來說,當今的中國,以發(fā)達國家經濟學研究為參照系的計量研究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書中的許多分析內容和方法,從現在青年學者的視角看顯然過于簡單。而在27年前,國外的經濟學實證方法剛被引進到國內學術界,但由于缺乏中國統(tǒng)計數據的必要支撐(當時中國的統(tǒng)計體系仍以MPS體系為主,SNA體系尚未建立起來,有關GDP的統(tǒng)計指標還沒有形成),做中國宏觀經濟問題研究連一般的定量分析也難以展開。因此,當時我把主要研究精力放在兩個方面:一是改造中國的統(tǒng)計數據以適應新的分析方法的需要,以便能進行適當的國際比較;二是當中國的統(tǒng)計數據無法進行改造時,只能對引進的實證方法加以簡化和調整。也就是說,實證研究過程的主要精力放到了處理數據與方法的關系上,以便得出比較恰當的結論,力求實現必要性與可能性、可信度與準確度在較高層面上的統(tǒng)一。
本書的分析還受到當時經濟理論、體制環(huán)境和政策背景的限制。例如,作為本書基本內容的博士論文在1991年進行研究寫作時,中央尚未對中國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建立相應體制的問題加以確認,經濟理論界分析問題的背景仍停留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判斷上,盡管兩者總體上是一致的,但還是存在著一些差別,分析中的表述勢必受到這些差別的影響。同時,本書寫作時宏觀經濟環(huán)境正處于治理整頓的過程,鄧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尚未產生推動作用,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浪潮還沒有涌現出來,因而經濟理論界對推進改革發(fā)展的探討處在比較謹慎的氛圍中,筆者的研究寫作不能不受到當時經濟體制和政策環(huán)境的影響,因而大多數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總體上帶有那個階段的痕跡。書中提出的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發(fā)展思路,反映了當時宏觀經濟政策取向的一些特點。如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討論,就受到當時中央確定的五年計劃增長目標、當時經濟理論界和政策研究部門觀點的一定影響。書中一個主要的立論傾向是,反對追求過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反復強調保持適度增長的必要性、重要性,并以此為基礎來討論宏觀增長目標和調控政策。
現在,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歷史步伐已跨越了高速增長時期,進入了新常態(tài)、新時代。重新審視本書當時對增長速度問題的討論,也許別有一番風味,對高增長帶來的重要作用和負面影響,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研究空間。書中提出把20世紀90年代經濟增長的適度目標定在7%~8%,把年度增速的高限控制在10%以內的建議,對于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來說,可能是比較保守的,而對于目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則可能已是可望而不可即了。
第三個問題是,筆者對本書再版前的修改。
關于本書再版前如何進行修改的問題,筆者面臨三種方式的選擇:一是進行大改。時間已經過去了27年,中國的經濟現實和理論研究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本書如果要大改,基本上需要重寫,這不僅近期內不可能完成,而且也不是一般的再版了。二是進行小改。本來想作一些小的改動,以適應經濟現實和理論發(fā)展的需要,但發(fā)現小改的難度也很大,一改動就涉及全書前后多個方面的相互聯系和協(xié)調,將一步步陷入大改過程或根本改不動。三是基本不改。經過反復考慮,我最終選擇了這種方式。所謂基本不改,就是如果不是文字上的明顯硬傷,一般就不加改動,包括文字表述上比較稚嫩、比較啰唆的地方,也完全保留了筆者當年寫作的真實痕跡。我心里的潛臺詞是,本書既然能獲得1994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的個人著作獎,總體上在邏輯推理、文字表述等方面不至于太差,其中因筆者能力所限而不可避免存在的一些不足、薄弱、低端以至錯誤之處,本來就已在有關圖書館里度過了25年的時間,繼續(xù)作為歷史留給有興趣閱讀本書的年輕學者來批評、批判吧!
需要說明的一個重要改動,是把綜合要素生產率的表述,統(tǒng)一改回為全要素生產率的表述。我的導師楊堅白先生在審讀我的博士論文時,修改了論文中使用頻率很高的兩個概念的表述:一是把我使用的全要素生產率改為綜合要素生產率,他認為這樣才能準確反映這個概念的含義(實際上是對TFP用了意譯);二是把第一(二、三)產業(yè)改為第一(二、三)次產業(yè),他認為加上一個次字才能準確反映三次產業(yè)發(fā)展的先后順序。不論是當時還是現在,我都認為導師的這兩處修改從意義上說是正確的。但是,考慮到現在各種文獻,包括中央的政策文件,均使用了TFP的直譯即全要素生產率,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我把書中的這個表述改了回來。而對于在產業(yè)之前加上次字的表述,則繼續(xù)保持導師修改后的方式。
同時,本書的再版保留了原版作者介紹、原版序言、原版前言、原版后記等基本資料,增補了再版作者簡介、再版前言和再版后記,供讀者閱讀時對照,了解時間流逝帶來的變化。
最后,我要再次感謝知識產權出版社花力氣再版這本拙著,感謝蔡虹編輯及有關人員為本書再版付出的辛勤勞動。
郭克莎
2018年9月10日
郭克莎,經濟學博士,F為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經濟發(fā)展與改革研究院院長,中國社科院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2年畢業(yè)于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98-1999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做訪問學者。主持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10多項。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管理世界》《求是》《人民日報》等報刊上發(fā)表文章400多篇,出版?zhèn)人專著和合著14部。曾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著作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論文獎等科研成果獎勵10多項。1996年被評為中國社科院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9年被評為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優(yōu)秀人才。
第1篇 實證分析:經濟增長
1 改革中的工業(yè)化進程與增長態(tài)勢
1.1 工業(yè)化過程的轉折和演進
1.2 經濟增長的態(tài)勢和機制
2 經濟增長的因素及效應分析
2.1 增長因素分析指標討論
2.2 增長因素的分析與比較
2.3 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動及其效應分析
3 產業(yè)增長因素比較與資源總配置效應
3.1 產業(yè)增長因素的比較分析
3.2 產業(yè)增長因素變動的關系
3.3 資源總配置效應分析
附錄
A.估算三次產業(yè)的資產額
B.估算輕、重工業(yè)的不變價資金總額和凈產值
C.測量資源總配置效應的公式
第2篇 實證分析:結構變動
4 結構分析的若干基本前提
4.1 結構變動的經濟條件
4.2 結構變動的體制環(huán)境
4.3 結構分析的方法問題
5 產出結構的變動及其失衡動因
5.1 三次產業(yè)的產值結構:當年價與不變價
5.2 農、輕、重的產值結構:當年價與不變價
5.3 產出結構變動的國際比較
5.4 產業(yè)內部的產出結構
5.5 基礎性部門的產出比重
5.6 產出結構失衡的基本動因
6 產出結構與投入結構的關系
6.1 結構變動過程的內在聯系
6.2 勞動力結構與產出結構的變動關系
6.3 資產結構與產出結構的變動關系
6.4 技術結構與產出結構的變動關系
附錄
D.改革初期的工業(yè)化程度和結構特征
E.資源再配置和結構變動的體制環(huán)境的變化
F.產值結構變動中的價格結構變動影響
第3篇 進一步的理論探討
7 經濟增長的模式
7.1 增長模式的基本類型和演變過程
7.2 增長模式轉換的理論依據
7.3 資源條件與增長模式的轉換
7.4 投資特點與增長模式的轉換
7.5 結構關系與增長模式的轉換
7.6 體制改革與增長模式的轉換
8 經濟增長的機制
8.1 經濟持續(xù)增長的機制
8.2 經濟穩(wěn)定增長的機制
8.3 經濟協(xié)調增長的機制
8.4 增長機制的內在聯系與宏觀政策的系統(tǒng)性
9 結構調整與結構成長
9.1 中國的結構問題及其變動關系
9.2 產業(yè)結構協(xié)調化與高度化的進程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