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輯《斯文》分列特約傳稿 文體研究大視野域外散文研究散文研究文獻考述聶石樵先生學術紀念?⑽难芯吭u述等七個欄目,文體研究是本輯的重點,分為文體源頭研究、文體演變研究和從作品細讀出發(fā)的文體研究,因為文體研究,不僅可以引領我們更深刻地切入古典文學之中,更深入地了解古人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修辭手段、審美情趣之產(chǎn)生,而且還可以引領我們進入社會思想、文化、制度的變遷之中去體認散文的流變。聶石樵先生紀念專欄,以彰示和追念聶先生的學術成就和高尚人品。近年來,域外漢文文獻整理與研究成果顯著,日本、韓國、越南漢文文獻引起了廣泛關注;域外散文研究關注此一領域的科研成果和研究進展。在為學術服務的理念之下,本輯還推出散文研究評述,意在為學者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有利于掌握研究動態(tài)和走向。此外,本輯一如既往注重探討中國古代散文的研究材料、研究方法,提出新問題,對推動中國古代散文全面、深入研究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主編的話
文體研究仍是本期的重點,這正反映了中國古代散文研究中的文體研究熱。文體問題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的重視,蓋在于通過文體我們可以更深刻地切入文學之中,進而更深入地了解古人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修辭手段、審美情趣之產(chǎn)生。同時,還可以將我們帶入社會思想、文化、制度的變遷之中去體認散文的流變。
本期文體研究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文體源頭研究。李炳海先生的《試論〈周公之琴舞〉中九絉的內(nèi)涵及價值》則以清華簡《周公之琴舞》為研究對象,結合傳世文獻,對九絉這個術語做了不同的釋讀,認為直接指向歌詩的內(nèi)容,指的是九段陳述,而不能把絉作為表示音樂單元的術語看,這樣一來,九絉既是文章學用語,又是表示樂章單元的術語。作為音樂術語,它空前絕后。作為組詩的標題,則對楚辭類九體作品標題的擬定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這種對術語的解讀為我們理解古代詩樂舞一體的特點及文體發(fā)展演變有極大的啟發(fā)作用。賈學鴻《清華簡〈尚書〉類文獻的文章體式及其價值》將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與清華簡《尚書》類文獻加以比對,從戰(zhàn)國時代古文《尚書》類文章篇題、《尚書》中摻入后代語句、句尾葉韻、加工潤飾四個方面反證閻氏辨?zhèn)沃`。出土簡帛文獻不僅對解決相關先秦學術思想、文獻真?zhèn)蔚葐栴}十分必要,對散文研究也同樣重要,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先秦時期古人著述方式、文章體式、文辭表達等方面的特點。
二是文體演變研究。李金松《六朝啟體文的流變》則通過梳理六朝啟體文由陳政言事向讓爵謝恩再到交際化、私人化的轉(zhuǎn)變,指出這種變化與蕭梁時期的儒學復興的關系。論證也仍有展開空間,但仍能引導我們進一步思考文體流變與社會、思想文化變遷的關系。張祝平《〈論學繩尺〉與宋代時文股體概念兼論古文與其關聯(lián)》詳細探討了宋代經(jīng)義中腳股概念的形成與演變,并由此簡要梳理了北宋以來以古文為時文對論體文的影響。這種對經(jīng)義文體技術性的研究有利于我們......
郭英德,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散文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明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等。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文學學術史、中國古代戲曲等領域的研究工作,1996年評為北京市培養(yǎng)跨世紀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入選者,2000年評為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2011年享受國務院頒發(fā)政府特殊津貼。先后出版學術專著28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學遺產(chǎn)》《文藝研究》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240多篇。
張德建,文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古代散文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思想、中國古代學術史、明代詩文。 著有《明代山人文學研究》《中國古代散文通史 明代卷》(第二作者)等,發(fā)表《明代隱逸思想研究》《明代學記文的集體形態(tài)及其超穩(wěn)定性特征》《明代學術思想體系的建構與分裂》《真詩只在民間論的再認識》等論文多篇。
特約專稿
新加坡名醫(yī)黎伯概的古文創(chuàng)作 譚家健
試論《周公之琴舞》中九絉的內(nèi)涵及價值 李炳海
文體研究
清華簡《尚書》類文獻的文章體式及其價值 賈學鴻
六朝啟體文的流變 李金松
謝惠連《祭古冢文》的散文史內(nèi)涵 汪習波
《論學繩尺》與宋代時文股體概念
兼論古文與其關聯(lián) 張祝平
壽序非古與壽序之為古文
明清壽序文體芻議 常方舟
大視野
擬樂府的生成:從雅樂擬樂府到擬樂府 張哲俊
論王僧虔與南朝文藝思潮 汪春泓
域外散文研究
海外華人與晚清使者筆下的西貢圖解
以《往安南日記》為中心 張春曉 王偉琴
伊藤東涯的文章學
古義學派的古文理論及其中國溯源 張?zhí)?/p>
散文研究文獻考述
臺圖藏稿本《宋四六話》考述 鐘濤 胡琴
一代能吏汪志伊及其與姚鼐交往述論 尚麗姝 吳懷東
聶石樵先生學術紀念?
知人和尚友
再論聶石樵先生的文學史觀 過常寶
文體意識與文本中心
聶石樵中國文學史系列駢文研究的學術史意義 鐘濤
一部為教學而作的文學史
聶石樵先生《魏晉南北朝文學史》讀后 徐正英 李猛
《屈原論稿》的屈原生平研究與創(chuàng)新 劉全志
《玉溪生詩醇》中的古典詩歌研究方法 曲一迪
散文研究評述
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的當下景觀與新的期待
中國古代散文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十二屆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年會綜述 阮忠
近三年來桐城派研究進展及評述 陶運宗
略述2017年的中國近代散文研究 李思清
書評
個體學術研究與一代文體史著作
讀《中國散文通史》(明代卷) 胡姍姍 方盛良
創(chuàng)通地域文學與主流文學研究的扛鼎之作
評《元末明初大轉(zhuǎn)變時期東南文壇格局及文學走向研究》 查清華
《斯文》稿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