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哈達瑜伽之光》(增訂版)是眾多梵文哈達瑜伽經典中*完整、*系統(tǒng)的獨特著作。本書不僅準確地翻譯并詳細注釋了哈達瑜伽的“體位法”“調息法”“身印”“三摩地”四支共389節(jié)經文,清晰闡述了哈達瑜伽的技術精髓和要點,更揭示了瑜伽技術背后蘊涵的博大精深的哲學和文化,足以讓瑜伽練習者真正體悟到“身體健康、內心平和、生命覺悟”的瑜伽生活方式,抵達瑜伽至高的三摩地境界。我們有理由相信,所有瑜伽愛好者都會從中得到極大的精神滋養(yǎng)和指導。
適讀人群 :廣大瑜伽愛好者、
哈達瑜伽是當今瑜伽界主導性的瑜伽形式,《哈達瑜伽之光》是哈達瑜伽*為重要的經典。常見的《哈達瑜伽之光》一般只有四章,但也有版本是五章。第五章的內容和哈達瑜伽的關系非常密切,涉及瑜伽習練中,尤其是重要的調息練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如何通過瑜伽本身的方法來進行治療。此版將這第五章收入其中,為哈達瑜伽的練習者提供了完整版的哈達瑜伽經典讀物,以幫助瑜伽愛好者正確地理解哈達瑜伽,在瑜伽的道路上走穩(wěn)走實。此書文字流暢、審慎,愿真誠熱愛瑜伽的每一位讀者能從中受益。
導論
三、《哈達瑜伽之光》
(一)《哈達瑜伽之光》的重要性
在眾多的哈達瑜伽文本中,《哈達瑜伽之光》處于頂峰位置。為了證明和理解這一文本為什么是最重要的,我們可以列舉這一文本的一些特征。
。1)斯瓦特瑪拉摩(Svatmarama)把哈達瑜伽分為四支或四個組成部分。它們分別是:體位法(Asana)、住氣法(Kumbhaka)、身。∕udra)和諦聽秘音(Nadanusandhana)。這一劃分簡潔明了,而有些哈達文本把哈達瑜伽分為六支(如《高拉夏夏塔卡姆》)甚至更多。斯瓦特瑪拉摩不僅論述了四個部分,而且還清楚地闡明了這四個部分彼此之間的連續(xù)關系。(《哈達瑜伽之光》I/57)
。2)正如“哈達瑜伽”這一名稱本身所暗示的,它是“通過哈達的瑜伽”。哈達的意思是控制或平衡“哈”和“達”。眾所周知,“哈”代表右脈或右鼻腔,“達”代表左脈或左鼻腔。通過詳細說明極其重視“哈”和“達”的八種不同的連結式住氣法及其導致的自發(fā)式住氣法(《哈達瑜伽之光》II/71),斯瓦特瑪拉摩適宜地證明了這一文本的標題的正當性。在任何其他哈達瑜伽的文本中,我們沒有發(fā)現對這一技巧如此清楚明白的說明。
(3)在《哈達瑜伽之光》中,斯瓦特瑪拉摩反復提醒我們:練習哈達瑜伽的目標應該是達到勝王瑜伽(《哈達瑜伽之光》I/1,II76,IV/79)。這就暗示出,甚至在斯瓦特瑪拉摩所處的那個時代,人們練習哈達瑜伽的目的也是為了身體。實際上,這一練習風氣受到了斯瓦特瑪拉摩的批評。他說:“他們(哈達瑜伽練習者)只不過是哈達卡米(Hathakarmin)!币饧粗皇潜硌莨_瑜伽的人!g者注他告訴我們,哈達瑜伽的最高價值是成就勝王瑜伽。
。4)斯瓦特瑪拉摩試圖在摩尼(Muni)傳統(tǒng)和瑜伽士(Yogi)傳統(tǒng)這兩者之間進行綜合。在體位法部分,斯瓦特瑪拉摩說,他在這里描述的是摩尼傳統(tǒng)和瑜伽士傳統(tǒng)都同意使用的體位(《哈達瑜伽之光》I/18)。在這里,他沒有談及摩尼傳統(tǒng)使用了哪些體位。斯瓦特瑪拉摩提及了《瓦希斯塔瑜伽》,但在這方面他再沒有肯定什么。
(5)斯瓦特瑪拉摩對“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描述(《哈達瑜伽之光》I/15,16)是他非常重要的貢獻。人們常說,哈達瑜伽不關心禁制和勸制。我們相信,盡管他沒有提及禁制和勸制這兩個詞,但通過論及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斯瓦特瑪拉摩讓瑜伽練習者們明白,為了成功獲得瑜伽的最后成就,就必須要遵守某些行為準則。不僅如此,斯瓦特瑪拉摩還明確地警告那些渴求者,要遠離異性(《哈達瑜伽之光》I/61),他甚至使用了“梵行具足”一詞(《哈達瑜伽之光》I/56)。這是《哈達瑜伽之光》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6)《哈達瑜伽之光》另一個重要的特征是,這本著作可能是唯一一部關注世俗技巧的哈達瑜伽著作。在瑜伽技巧的陳述中,它似乎有意識地保留了世俗的技巧,特別是住氣法的技術。幾乎所有的瑜伽文本,在描述技巧時,都運用了某個種子曼陀羅或者唵(AUM),而斯瓦特瑪拉摩在調息法的練習中甚至沒有談及或者暗示這樣的應用。也許,這就是為什么《哈達瑜伽之光》成為最受印度人和非印度人喜愛的哈達瑜伽文本的原因。
。7)眾多的瑜伽文本都特別重視節(jié)食(Mitahara)。節(jié)食意指控制飲食。在瑜伽著作中,它意味著依照瑜伽標準來均衡飲食,F代營養(yǎng)學家也提出了要依照人體結構,如身高和體重以及工作的性質來均衡飲食。這可以包括素食、非素食或者這兩者的結合,因為要維持健康,就要提供必要數量的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但是瑜伽談論節(jié)食,考慮的是練習的需要,以及食物的選擇不得違背瑜伽標準。這是我們在瑜伽文本中發(fā)現的節(jié)食概念,而斯瓦特瑪拉摩對此概念作了詳細的描述。
。8)斯瓦特瑪拉摩的另一個貢獻是,他把諦聽秘音作為哈達瑜伽一個獨立分支。在其他哈達瑜伽著作中,我們沒有發(fā)現諦聽秘音具有這種獨立的地位。甚至《格蘭達本集》(V/73,74)也沒有給予諦聽秘音以獨立的地位,而是放在了嗡聲住氣法(V/73-77)這一分支中。在《哈達瑜伽之光》中,諦聽秘音不僅作為哈達瑜伽的第四個分支得到了描述,而且還被認為是拉亞(深定)所有方法中最好的方法。(IV/66)
。9)最后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關于《哈達瑜伽之光》第五章是否真實可靠的爭論。從內容這一角度看,凱瓦拉亞答瑪瑜伽研究所出版的《哈達瑜伽之光》的這一章有著巨大的價值。它講述了瑜伽療法的某些基本進路,可以進一步詳細闡述和擴展開來,使瑜伽在康復領域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ǘ┪谋镜钠
在凱瓦拉亞答瑪瑜伽研究所出版《哈達瑜伽之光》之前,關于文本的范圍沒有任何爭論。每一個版本都只包括四章。這一文本合乎邏輯地結束了關于哈達瑜伽所有四個分支的討論。正如斯瓦特瑪拉摩自己在第四章的結尾處所提及的那樣,這一文本是完整的。
但是,在詳細檢查了《哈達瑜伽之光》超過100個手稿之后,凱瓦拉亞答瑪瑜伽研究所的研究者們發(fā)現了包括第五章的手稿。這個發(fā)現令人振奮,特別是因為這一章(第五章)致力于闡述瑜伽療法的某些基本原則。在這一版本出版期間,瑜伽作為對治愈人類疾病可供選擇的安慰之法得以推廣和普及。這一版本是支持這一宣稱最適當、最重要的文獻證明。這樣,由凱瓦拉亞答瑪瑜伽研究所出版的《哈達瑜伽之光》就包括了論述瑜伽療法的第五章。
但是,這并沒有結束關于該書文本篇幅的爭論。甚至包括五章的《哈達瑜伽之光》的編輯者們也注意到了一個包括十章的《哈達瑜伽之光》文本。他們寫道:
“在《高拉夏悉檀塔-桑格拉哈》(GorakshasiddhantaSangraha)文本中,提及了一個篇幅多達十章的《哈達瑜伽之光》的文本。”(參見凱瓦拉亞答瑪瑜伽研究所出版的《哈達瑜伽之光》導論,第XXII頁)。
這一包括十章的《哈達瑜伽之光》也重見天日——印
度的羅那拉(Lonavla)瑜伽院出版了這一版本的《哈達瑜伽之光》。
大約在20年前,在焦特布爾(Jodhapur)的瑪哈拉吉(Maharaja)圖書館發(fā)現了《哈達瑜伽之光》的一部手稿。這部手稿的全稱是:《悉檀塔-姆克塔瓦利的哈達瑜伽之光》
。à鱄athayogapradipikaofSiddhantaMuktavali)。
值得注意的是,這部手稿僅有六章,但包括了1500多節(jié)。迄今為止,所有已經出版的《哈達瑜伽之光》的版本(包括含有十章的那個版本在內),最多也只有600節(jié)。凱瓦拉亞答瑪瑜伽研究所出版的版本包括409節(jié)。
這部手稿另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它描述了超過100種體位。這一版本還沒有出版。對這一手稿更多副本的搜尋將形成一個評注版。我們希望,這一版本將是《哈達瑜伽之光》最終篇幅的版本。
但是,關于《哈達瑜伽之光》的篇幅,婆羅門南達(Brahmananda)在其關于《哈達瑜伽之光》這部重要著作的梵文評注即《喬斯那》(Jyotsna)中,卻提出了極為不同的看法。根據他的看法,只有他評注的那些章節(jié),才是由斯瓦特瑪拉摩撰寫的原始章節(jié)。所有以《哈達瑜伽之光》之名流行但他沒有評注的其他章節(jié),都是由后人添寫進去的。婆羅門南達的這一陳述,排除了《哈達瑜伽之光》有600節(jié)或者1500節(jié)的可能性。婆羅門南達僅僅評注了《哈達瑜伽之光》的四章。這樣,關于凱瓦拉亞答瑪瑜伽研究所出版的《哈達瑜伽之光》第五章的真實性,并沒有得到婆羅門南達的確認。
因此,在所有關于《哈達瑜伽之光》篇幅的討論之后,
在說明了不同的觀點、闡明了各種信息之后,現在,作為本書的翻譯者,我們強烈認可由馬德拉斯的阿迪亞(Adyar)出版社出版的這一真實可靠的《哈達瑜伽之光》版本,并選擇這一只包括四章的同一版本進行研究。
。ㄈ豆_瑜伽之光》的寫作年代和作者
要確定《哈達瑜伽之光》的寫作年代是困難的。然而,凱瓦拉亞答瑪瑜伽研究所的編輯已經給出了它的年代:在14世紀到16世紀之間。其邏輯如下:
(1)斯瓦特瑪拉摩曾提到一位瑜伽成就者尼亞那塔
。∟ityanatha)的名字,這就暗示我們,斯瓦特瑪拉摩毫無疑問是在尼亞那塔之后的年代寫作的。
。2)尼亞那塔寫過一本著作,叫做《羅薩羅塔-薩繆查雅》(RasaratnaSamuccaya)。
(3)根據羅易(P.C.Roy)博士(《印度化學史》卷一)的研究,《羅薩羅塔-薩繆查雅》寫于公元1300年。
。4)因此,《哈達瑜伽之光》一定是在公元1300年之后寫成的。
這一證據確定了這部著作成稿的最早年代。迄今為止,有關這部著作最晚的年代,可引證下列證據:
。1)《悉塔曼尼瑜伽》(YogaCintamani)的作者希瓦南達·斯拉斯瓦提(ShivanandaSarasvati)曾在他的書中引證過《哈達瑜伽之光》的一些章節(jié)。
。2)這就說明,《哈達瑜伽之光》一定是在《悉塔曼尼瑜伽》之前寫成的。
。3)根據室利·P.K.哥德(ShriP.K.Gode)的研究,《悉塔曼尼瑜伽》寫于公元1500~1860年之間。
。4)而且,在加爾各答國家圖書館藏有一份《哈達瑜伽之光》手稿(編號:TH321),其上標注的年代是公元1629年。
。5)因此,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哈達瑜伽之光》最晚的成稿年代不超過公元1629年。
根據以上推論,凱瓦拉亞答瑪瑜伽研究所的編輯者們認為,《哈達瑜伽之光》的成稿年代在公元1350~1550年之間。(欲知細節(jié),請參見凱瓦拉亞答瑪瑜伽研究所出版的《哈達瑜伽之光》第XXII-XXIII頁)
瑜伽的著作者們很少在他們自己所寫的著作文本中提供關于他們自己的任何細節(jié)。這可能是因為梵文作者的一般傳統(tǒng):他們很少提供關于他們的年代、家庭等信息。對這一傳統(tǒng),斯瓦特瑪拉摩也不例外。
通過《哈達瑜伽之光》文本以及它的版本記錄“itisahajanandasantanacintamanisvatmaramayogindraviracitayam…”,我們可以知道:
(1)斯瓦特瑪拉摩的全名是斯瓦特瑪拉摩·瑜金德拉(SvatmaramaYogindra)。
(2)他是薩哈伽南達(Sahajananda)的后代。這位薩哈伽南達可能是他的父親,或者也可能是他的古魯(《哈達瑜伽之光》I/2)。
斯瓦特瑪拉摩是一位那塔傳統(tǒng)(Natha)的追隨者,他非常尊崇那塔信仰(《哈達瑜伽之光》I/4)。他是哈達瑜伽練習的堅定信仰者。他相信哈達瑜伽具有超凡的力量(《哈達瑜伽之光》I/9)。
對于哈達瑜伽的練習者斯瓦特瑪拉摩來講,哈達瑜伽具有至上的重要性。因此,對于他來說,也許那些致力于講述儀式和故事的經典是次要的。(《哈達瑜伽之光》IV/35)
另外,斯瓦特瑪拉摩似乎對于《瓦希斯塔瑜伽精要》以及“羅摩”懷有巨大的崇敬,因為他從這個特別的文本中引用了一節(jié)文字即《哈達瑜伽之光》IV/58。他在描述體位時不止一次提到他所描述的體位是摩尼和瑜伽士傳統(tǒng)都接受的體位。這進一步支持了這一觀點。在這個文本中,他明確提到了摩尼瓦希斯塔(VasishthaMuni)的名字。
我們發(fā)現,他還在兩處提到毗濕奴:“tadvishnohparamampada(那是毗濕奴的至上居所)!保ā豆_瑜伽之光》III/109,IV/100)這就說明,斯瓦特瑪拉摩可能也是一位毗濕奴的偉大信奉者。
。ㄋ模豆_瑜伽之光》的要旨
根據斯瓦特瑪拉摩,了解勝王瑜伽的概念非常重要。通常,這個詞適用于帕坦伽利的瑜伽。于是,問題出現了:是不是哈達瑜伽導致了帕坦伽利的瑜伽?為了找出這個問題合乎邏輯的答案,我們首先要設法知道這兩個瑜伽文本構想的勝王瑜伽的性質。
依據帕坦伽利,勝王瑜伽不過是三摩地。帕坦伽利本人沒有使用“勝王瑜伽”這個詞,但是其后的評注者們使用了這個詞,并把它看做是帕坦伽利瑜伽的終極目標。因此,勝王瑜伽在本質上被理解為帕坦伽利的三摩地。
在《哈達瑜伽之光》中,斯瓦特瑪拉摩已經明確地提到:哈達瑜伽的目的應是成就勝王瑜伽(《哈達瑜伽之光》I/1)。在第四章中,他列舉了勝王瑜伽的各種同義詞,其中,他提到,三摩地也是勝王瑜伽的一個同義詞。
基于三摩地一詞作為這兩種瑜伽的終極目的的這一相似性,我們混淆了哈達瑜伽的目的和帕坦伽利瑜伽的目的。
我們不應忘記,為了成就三摩地,哈達瑜伽有它自己確定的技巧,而這些技巧不同于帕坦伽利描述的那些方法。根據《哈達瑜伽之光》,當瓦予(vayu,即生命氣)開始通過中脈的時候,心意就達到了末那摩尼(Manonmani)狀態(tài),而末那摩尼是三摩地的一個同義詞(《哈達瑜伽之光》II/42)。
斯瓦特瑪拉摩進一步寫道,為了達到這一階段,通曉住氣法技巧的練習者們應練習各種各樣的住氣法(Kumbhakas)(《哈達瑜伽之光》II/43)。
但是,只有當經脈得到凈化,住氣或者正確的調節(jié)氣息才是可能的(《哈達瑜伽之光》II/5)。
通過鼻腔交替調息(Nadishodhana)可以凈化經脈(《哈達瑜伽之光》II/10)。因此,哈達瑜伽三摩地的進程是:
體位→節(jié)食(《哈達瑜伽之光》II/1)→鼻腔交替調息(經脈凈化)→各種住氣法→生命氣進入中脈→末那摩尼(三摩地)
而帕坦伽利的瑜伽根本沒有這一過程。在這里,勝王瑜伽一詞應該依據哈達瑜伽的專著來理解,尤其是應根據《哈達瑜伽之光》而不是根據帕坦伽利來理解。
(五)哈達瑜伽的歷史
從中衍生出現為當今世界所接受的各種體位的哈達瑜伽,最先出現在公元9世紀或10世紀。盡管它具有極為詳盡、復雜的哲學基礎,但在后古典時期,它只是一個有點激進的小宗派。事實上,在這一時期的某些印度教徒看來,哈達瑜伽簡直就是異教,因為它專注于身體以及迷戀于魔法般的力量。哈達瑜伽的原則源于密宗,并且融入了佛教、煉金術以及希瓦派的某些要素。
在帕坦伽利時期,人們同時注重瑜伽的哲學和練習。但是,我們發(fā)現,在高羅克薩納塔時代,瑜伽出現了不同的趨勢。高羅克薩納塔也被認為是這一叫做哈達瑜伽的新瑜伽系統(tǒng)的建立者。用帕坦伽利的術語來講,比起精神方面,高羅克薩納塔更重視瑜伽的身體方面。然而,他們明確地宣稱,控制心意是瑜伽的目的,通過各種身體的練習可以較好地、容易地獲得成就。因此,在初期與心意練習更加有關的瑜伽,后來作為精神-身體練習的瑜伽不再流行。瑜伽的所有方法,可以是帕坦伽利的阿斯湯加(Ashtanga)瑜伽練習,也可以是哈達瑜伽練習,哈達瑜伽諸如體位、調息(住氣)、收束法、潔凈法、身印,也包括冥想,為精神的平衡或者個性的綜合作出了貢獻。另一個與哈達瑜伽練習有關的重要方面是,人們發(fā)現,對于治療很多功能性疾病這種瑜伽高度有效。因此,在現代,它在治療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極大地促進。
就像密宗修煉者一樣,哈達瑜伽士相信,生成的對立兩極(男性對女性,熱對冷,快樂對悲傷)產生痛苦,引發(fā)疾病和虛妄。哈達瑜伽這個特有的名稱,是意指太陽的“哈”與意指月亮的“達”的綜合體,表示了對立的統(tǒng)一。哈達也就意味著一種力量,或者堅決的努力。當然,“瑜伽”也就翻譯成“軛”或者“聯結在一起”。因此,哈達瑜伽意味著,采用多種力量、訓練和努力將相反的力量統(tǒng)一在一起,并把身體與心靈結合在一起。對于哈達瑜伽練習者來說,其最大障礙包括貪婪、憎恨、虛妄、自私和依附。
與密宗修煉者不同,哈達瑜伽士對異性的對立統(tǒng)一較少興趣,他們努力的目標,是把身體轉變成精妙的神性身體,并因此獲得覺悟。據說,轉變了的身體不受疾病的侵擾,沒有任何缺陷,永遠年輕,并擁有超常的神奇力量(神通)。在哈達瑜伽出現之前,即使練習者希望實現這樣的身體轉變,但他們就不得不學習復雜的身體生理學,包括肌肉、器官、經脈(能量的通道)和組織的生理學,以及了解掌控著它們的諸神。在他們能夠開始練習體位以及調息之前,哈達瑜伽士不得不舉行各種強烈的凈化儀式。正如那時候所有的瑜伽實踐一樣,瑜伽學生從他們的古魯那里接受指導。
盡管在后古典時期,哈達瑜伽仍然是邊緣宗派,但它還是產生了相當多的著述和手冊。盡管哈達瑜伽傳統(tǒng)肯定是非常古老的傳統(tǒng),因為我們在一個佛教文本《密集金剛坦陀羅》(Guhyasamaatantra)中讀到,“yadanasddhyatebodhihathayogenasadhayet”,意思是,如果菩提樹是不成熟的,那么在哈達瑜伽的幫助下就能取得成功。據說,這本《密集金剛坦陀羅》是公元2世紀的著作。在一本由“不二一元論”的創(chuàng)立者商羯羅撰寫的吠檀多著作《直接經驗》(Aparoksanubhuti)中,也暗示過通過哈達瑜伽或在哈達瑜伽的幫助下可以臻達勝王瑜伽。所有這些證實了存在一個已經確立的理論,為了達致最高的目的,哈達瑜伽的練習高度有效。不幸的是,在高羅克薩納塔撰寫著作之前,我們沒有關于瑜伽的任何系統(tǒng)文獻。
最初的一本基本著作是由一位叫做高羅克薩納塔的瑜伽士撰寫的。通常人們把他看做是哈達瑜伽之父。如同早期的古魯一樣,高羅克薩納塔是一位相當難以琢磨的人物。他很可能出身于旁遮普的一個織布工家庭,可能生活在公元9世紀或10世紀,盡管后來的哈達瑜伽文本也把他放在12世紀或13世紀。高羅克薩納塔建立了瑜伽行者的納塔派(Natha)。有些人認為,他是一位神奇的工匠、圣徒、值得崇敬的導師。他最早的著作《悉地-悉檀塔-帕德哈提》和《高拉夏夏塔卡姆》,介紹了幾個重要的哈達瑜伽原理,包括“身體只是化身的一個級別”這樣的觀念。還有其他的五個原理,涉及從最粗糙的層面醒悟過來而到達最精微的層面。他還描述過九條能量通道(經脈)、三個目標以及瑜伽士注意力專注其上的十六個基質(腳踝、拇指、大腿和肚臍等等)。
瑜伽士斯瓦特瑪拉摩,自稱是納塔派的信徒(即便他是在幾個世紀以后才出生的)。大概在14世紀中期,他撰寫了有關哈達瑜伽的第二部重要著作《哈達瑜伽之光》。盡管其本質上是非二元的,但斯瓦特瑪拉摩的四支瑜伽之路唯一的目的,是通過練習哈達瑜伽獲得三摩地。
也許關于哈達瑜伽最綜合、最大眾的著作是《希瓦本集》(ShivaSamhita)。這一本集可能成稿于后古典時期的末期、最晚在18世紀的初期。它強調,即便是一位普通的居士也能夠練習瑜伽并且獲益——這個觀念可能震驚了早期的瑜伽支持者!断M弑炯犯攀隽松願W的生理學的復雜性,列舉了84種不同的體位,說明了五種具體的生命氣,提供了調節(jié)生命氣的清晰技巧。不幸的是,《希瓦本集》僅僅詳細說明了四種體位法。同所有的哈達瑜伽哲學一樣,《希瓦本集》也主張完成體位練習可以治愈瑜伽士的所有疾病,并賦予他神奇的超然之力。
【印】斯瓦特瑪拉摩,15-16世紀印度瑜伽圣者
目錄
導論G.S.薩海S.夏爾馬1
《哈達瑜伽之光》經文及注釋37
第一章體位法39
第二章調息法105
第三章身印183
第四章三摩地259
附錄320
第五章瑜伽治療322
譯后記王志成342
增訂版后記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