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一段親密關系,如何維護親密關系,如何在親密關系中獲得成長,是本書兩位作者用四十年的親身經(jīng)歷所講述的事情。親密關系不在某一方身上,而是存在于雙方之間。
所有的關系都要經(jīng)歷浪漫期、權力爭奪期、整合期、承諾期和共同創(chuàng)造期五個階段。在一段親密關系中,你可能處于不同的關系階段,在同一段親密關系中,你和對方可能各自處于不同的階段,那么親密關系就不會得到健康發(fā)展。脆弱的親密關系怎樣才能變得穩(wěn)固,親密關系中的雙方怎樣才能從中感受到幸福、獲得成長,這是本書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兩位作者以自身為被試,以彼此的親密關系的發(fā)生發(fā)展為試驗,用長久的相處經(jīng)歷為我們發(fā)掘出了親密關系的真諦。我們該如何看待愛、看待性、看待家庭,兩位讀者都進行了通透的闡述,為還在親密關系中苦惱的你提供了想要的答案。
★ 豆瓣6342人想讀的親密關系經(jīng)典之作,時隔17年全新增訂版
海文學院創(chuàng)始人黃煥祥和麥基卓用一生的實踐發(fā)現(xiàn)親密關系的真諦
本書是關于愛與親密的實用指南,可以讓你看清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系,也看清和你自己的關系。
脆弱是人生的常態(tài),不要敵視,也不要害怕。坦然展現(xiàn)生活中的脆弱,找出各自的心墻與防御,才能收獲真正的親密,豐富彼此的生命。
在車站等候
黃煥祥
大多數(shù)人似乎都相信命運為他們準備了某個特定的目標,相信自己注定會成為一個很特別的人。對這些人而言,生命的課題就是去發(fā)掘那個目標、那個目的地,繼之投入時間和心力去達成它。在青少年族群中,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生活態(tài)度,他們認為在自己尚未決定一個職業(yè)目標以前,教育根本是在浪費時間。許多人就是懷著這種不成熟的心態(tài)度過漫長的歲月,消磨著時光,直到確定自己的天命。
實際上,這些人相信會有一列專車,載他們前往一個特定的成功之地;所以他們在火車站等候,跟所有其他候車的人一樣,看著火車(機會)一列列地駛過,自娛地玩著電腦游戲。他們可能會仔細檢視每一列駛過的火車,看是不是他們要搭的那列;但因為列車的目的地從來都沒有清楚地標示出來,所以他們沒有上車,就讓火車這么一列列地過去了。
這些在車站等候的人開始感到焦躁和不滿,琢磨著什么時候才會收到特別的指示告訴他們該搭哪列車。即使有人勸他們搭上某列車,他們也總是挑剔、懷疑,不愿貿(mào)然上車。他們擔心上錯車會浪費時間擔心抵達的目的地可能不對,到時又得回到這個車站,好趕上對的車。于是,列車不斷駛過,而他們則無所事事地在車站虛度光陰。
這些人沒有認清的是,所有列車的終點都是一樣的死亡。它們也許有不同的預定行程,途中有不同的停靠站(例如不同的職業(yè));但最后,終點站是一樣的。既然如此,這些人大可搭上他們等到的第一列火車,抓住第一個機會,去參與列車上的活動,投入當下的旅程。這么做,他們就會注意到同車的旅人、途中千變萬化的風景,和火車的晃動帶來的愉悅感。在這個行旅的過程中,他們的挑戰(zhàn)就是去發(fā)掘如何富有創(chuàng)意地利用自己的時間和天賦,特別是在與其他乘客的關系上。
選擇要搭哪列火車時,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因素就是已經(jīng)上車的乘客是什么樣的人。他們是一本正經(jīng)還是尋歡作樂?是音樂家還是詩人?是輕松自在還是局促不安?是捍衛(wèi)道德還是捍衛(wèi)自由意志?這些特質可以給你一些線索,讓你知道這趟漫長的旅程大概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氛圍。
放下對未來目標的執(zhí)著,一個人便可享受當下的旅程。在任何一個?空荆伎梢韵萝嚕钌狭硪涣熊。不過,下車是有風險的,因為他可能會再次滯留在某個車站的候車室里成為一個局外人而不是跳上另一列經(jīng)過的火車,去體驗另一個新旅程!
回到《懂得生命》和《懂得愛》的全新版本,有點像是一次大掃除,你把所有家當丟到自家前院的草坪上,然后決定把什么東西搬回來,以及要將這些保留的東西放在哪。不可思議的是,在與托比合作的過程中,我們發(fā)覺這兩本書比我們過去認知的還要相得益彰。于是,我們改變了主意,決定將大部分重復的內容移除,讓它們結為連理。就這樣,它們成為相輔相成的一對佳偶。
為了連貫和明確起見,我們想保留原來的書名,但也想反映出我們在投注了許多心血的改寫過程中所做的大量變更。它們其實是兩本新書;但我們所陳述的想法和模式與原版大致相同。就這樣,我們有了《懂得生命:在自我探索中成長(全新增訂版)》與《懂得愛:在親密關系中成長(全新增訂版)》。我們刻意保留了原版中人們覺得有用的部分,并試圖更清晰地表現(xiàn)出兩書之間的關聯(lián)。
我們對這個過程的結果很滿意,它造就了兩本同聲共氣、相互呼應的姐妹作。希望它們對你有所助益,也希望你喜歡。
麥基卓,英國人,醫(yī)學博士、文學博士及專業(yè)針灸師。曾在英國學習針灸,并獲得英國頒發(fā)的針灸營業(yè)執(zhí)照。
黃煥祥,黃煥祥(Bennet Wong,19302013)醫(yī)學博士、文學博士、加拿大內科醫(yī)學院榮譽院士,在門寧格精神醫(yī)學院(TheMenningerSchoolofPsychiatry)接受精神醫(yī)學訓練。
兩人是海文學院的共同創(chuàng)辦人,強調自我對健康、關系和生活方式的責任的深度的自我發(fā)展方式。他們的遠見和價值觀是獲得世界性矚目的海文課程的基礎,在30多年的專業(yè)伙伴關系中,他們在世界各地旅行和教學,舉辦過許多研討會和工作坊,在工作中融入跨文化的方法。他們也是許多機構、公司和團體的咨詢顧問,擁有非常豐富的實務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