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編》,二十卷,宋朱長文撰。長文,字伯原,號潛溪隱夫,兩浙路蘇州吳人(今江蘇省蘇州市)。祖億,曾待詔翰林,內(nèi)殿崇班,出知邕州,卒贈刑部尚書。父公綽,師侍范仲淹,為時名儒。仕任光祿卿,知舒州。長文幼而聰慧,長而勤勉,從泰山孫復學,于《春秋》創(chuàng)獲尤多。年未冠,登嘉祐四年乙科進士榜,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守許州司戶參軍,蘇州教授,秘書省正字,兼樞密院編修文字等職。以傷足不復出仕,隱居鄉(xiāng)里,以教書樹人為樂。久居樂圃坊,道德文章,燦然可觀,堪稱楷模,里人時賢尊稱“樂圃先生”。長文交游甚廣,知交亦眾。范純?nèi)、純禮兄弟,林希、旦兄弟,晏知止、練定、章岵等地方吏員,元絳、程師孟、盧革等縉紳鄉(xiāng)賢,蘇軾、米芾等文人名士,與長文多有往來,酬唱亦多;與方惟深、楊懿儒等過從甚密,情誼頗篤。富于藏書,博通經(jīng)史,勤于著述,至老不輟。有《春秋通志》、《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二〕《琴史》《樂圃余稿》等多種著作傳于世。
《墨池編》卷首一卷,載長文《序》及目錄。正文二十卷,分為八門,即字學(卷一),筆法(卷二、三),雜議(卷四、五),品藻(卷六至卷十),贊述(卷十一至卷十三),寶藏(卷十四至卷十六),碑刻(卷十七、十八),器用(卷十九、二十)。長文節(jié)選前人專論成書,分類匯編,間有考訂,亦極審慎典核。歷代筆法、品鑒及碑刻、文房之論,匯集于斯,提示門徑,昭示成就,堪稱書史經(jīng)典著作,非書賈陳思《書苑菁華》等相提并論也。另外,卷九、卷十名《續(xù)書斷》,為賡續(xù)唐張懷瓘《書斷》之作,價值猶大;姚淦銘、劉文秋二先生有《朱長文·續(xù)書斷》一書,對《續(xù)書斷》書學價值,詳加探討,可參,此不再引述。又,《墨池編》一書,亦曾先后載于《石刻史料新編》第四輯、于玉安編輯之《中國歷代書法論著匯編》等叢書中。本次整理,當為首部標點整理本,意義頗大而責任亦重。
《墨池編》版本流傳、底本選擇及?鼻闆r,亦約略敘述之。據(jù)目前所見,宋元刊本似皆亡佚不傳。明刻本二:
一曰隆慶二年四明薛晨刻本(下簡稱“隆慶本”)。薛晨,浙江鄞縣人,博學善書,嘗預修《(嘉靖)青州府志》。隆慶本似仍有傳本行世,惜無從寓目。薛晨在朱長文《墨池編》原書基礎上,增添宋、元、明時期碑刻目錄多種,頗有續(xù)貂之嫌,此為最大缺點。又,以隆慶本為基礎,明胡文煥將“碑刻”部分單獨抽出,略作增補,以《古今碑帖考》之名,重新刊印出版;其將著者“朱長文”、明隆慶刊刻者“薛晨”訛為一人,刊校粗疏、態(tài)度輕浮,據(jù)此可見。
二曰萬歷八年蘄水李時成刻本(下簡稱“萬歷本”),半頁十行,行二十二字;小字雙行,行亦廿二字。國內(nèi)外諸多圖書館有藏。卷首有目錄、“重刻墨池編姓氏”,及“萬歷庚辰夏孟梓于維揚瓊花觀深仁祠”之雙行牌記。正文六卷:字學門、筆法之一為卷一;筆法之二、雜議之一、雜議之二、品藻之一為卷二;品藻之二、品藻之三、品藻之四、品藻之五為卷三;贊述之一、贊述之二、贊述之三、寶藏之一為卷四;寶藏之二、寶藏之三為卷五;碑刻之一、碑刻之二、器用之一、器用之二為卷六。據(jù)此,萬歷本將二十卷之原書,合而為六,合并之由無從得知,有割裂原書之嫌,影響較大。點校整理過程中,予曾將此萬歷本與寶硯山房本對校,萬歷本雖多有粗疏,亦有萬歷本寔而清刻本誤者,“均失本來面目”、“明人刻書,大都如此謬妄……肆意竄改,甚至更易名目”之說,似失之偏頗。又,萬歷本卷六部分,亦沿襲隆慶本之謬,刊載宋元明時期碑刻目錄多種。
清刻本亦約略分述如下: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下簡稱“四庫本”)。案,《四庫全書》亦為六卷本,蓋以萬歷本為底本,略作考證、勘校而來;康雍干時期所出諸本,館臣似未寓目。二、康熙五十三年朱之勱刻本(下簡稱“康熙本”)、雍正十一年朱氏就閑堂刻本(下簡稱“就閑堂本”)、乾隆年間寶硯山房刻本(下簡稱“寶研山房本”)、乾隆年間新閑堂刻本等,同根同源,自成一系。
關于康熙本,朱之勱曰:“世藏正本為鼠殘闕……兒象賢獲久抄一帙,紙色甚古,令與家藏模核,魯魚亥豕甚多,卻無薛、李等家之繆,可稱善本,補續(xù)舊藏!睋(jù)此,之勱底本為家藏古本,又以朱象賢所獲古抄本補闕,以成完璧。
就閑堂本,半頁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注文雙行,行三十二字。細黑口,雙魚尾,左右雙欄。字體俊秀,版刻精良。卷首部分,載清人王澍《序》、長文《序》、目錄。正文二十卷。卷末附朱之勱跋。據(jù)王澍《序》,則此本當據(jù)康熙本增補,雍正十一年刊刻而成。又,此本每卷后,皆有牌記,以載?闭咔闆r。
寶硯山房刻本,六冊。行款、版式與就閑堂本同,其區(qū)別似僅在于書名頁。前者為“家藏正本墨池編寶硯山房刊板”,后者作“家藏正本墨池編就閑堂雕版”。此本卷首部分,亦載王澍《序》、長文《序》等。末附之勱跋及朱象賢《印典》。又,就閑堂本、寶硯山房本流傳較廣,諸多圖書館有藏,近年文物拍賣之善本古籍專場,亦較常見。
據(jù)此,《墨池編》版本流傳情況,當如示意圖所示:《墨池編》之校理,以寶硯山房本為底本,以萬歷本、四庫本參校;部分文字內(nèi)容,亦酌情參閲張彥遠《法書要錄》、張懷瓘《書斷》、歐陽修《集古錄》等;殘缺過甚、不能遽定者,則維持原樣,以現(xiàn)版刻之實。
附錄部分,亦作簡單幫助。附錄部分,共分成“傳記資料”、“歷代著錄”、“明刻本《墨池編》及胡刻本《古今碑帖考》”、“《墨池編》考證”、“朱長文文選”、“其他”等六專題,將整理《墨池編》過程中,所集之文獻,不避繁復,分類纂輯,略作刊校,以備查核。
點校過程中,上海社會科學院承載師、復旦大學文博系朱順龍師、復旦大學古籍所季忠平先生,或給予大力支持,或提供諸多指導,在此并致謝忱。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雍琦先生,承擔大量編校工作,亦致謝意。謬誤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大方之家鑒以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