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順應中國制造2025智能裝備新要求、技術先進、數據可靠的現代化機械設計工具書,從新時代機械設計人員的實際需求出發(fā),追求現代感,兼顧實用性、通用性,準確性,涵蓋了各種常規(guī)和通用的機械設計技術資料,貫徹了新的國家及行業(yè)標準,推薦了國內外先進、智能、節(jié)能、通用的產品。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一版自2011年3月出版以來,贏得了機械設計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高等院校專業(yè)師生廣泛的青睞和好評,榮獲了2011年全國優(yōu)秀暢銷書(科技類)。同時,因其在機械設計領域重要的科學價值、實用價值和現實意義,《現代機械設計手冊》還榮獲2009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和2012年中國機械工業(yè)科學技術獎。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一版出版距今已經8年,在這期間,我國的裝備制造業(yè)發(fā)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尤其是2015年國家部署并頒布了實現中國制造業(yè)發(fā)展的十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發(fā)布了針對中國制造2025的五大工程實施指南,為機械制造業(yè)的未來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在國家政策號召和驅使下,我國的機械工業(yè)獲得了快速的發(fā)展,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不斷加強,一批高技術、高性能、高精尖的現代化裝備不斷涌現,各種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新產品、新方法、新技術不斷產生、發(fā)展并投入實際應用,大大提升了我國機械設計與制造的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冬F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緊密結合中國制造2025國家規(guī)劃和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在內容上與時俱進,全面體現創(chuàng)新、智能、節(jié)能、環(huán)保的主題,進一步呈現機械設計的現代感。鑒于此,《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被列入了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規(guī)劃項目。
在本版手冊的修訂過程中,我們廣泛深入機械制造企業(yè)、設計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進行調研,聽取各方面讀者的意見和建議,最終確定了《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的根本宗旨:一方面,新版手冊進一步加強機、電、液、控制技術的有機融合,以全面適應機器人等智能化裝備系統設計開發(fā)的新要求;另一方面,隨著現代機械設計方法和工程設計軟件的廣泛應用和普及,新版手冊繼續(xù)促進傳動設計與現代設計的有機結合,將各種新的設計技術、計算技術、設計工具全面融入傳統的機械設計實際工作中。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共6卷35篇,它是一部面向中國制造2025,適應智能裝備設計開發(fā)新要求、技術先進、數據可靠、符合現代機械設計潮流的現代化的機械設計大型工具書,涵蓋現代機械零部件及傳動設計、智能裝備及控制設計、現代機械設計方法及應用三部分內容,具有以下六大特色。
1.權威性。《現代機械設計手冊》陣容強大,編、審人員大都來自設計、生產、教學和科研第一線,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豐富的設計實踐經驗。他們中很多人都是所屬領域的知名專家,在業(yè)內有廣泛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獲得過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發(fā)明獎和技術專利,承擔了許多機械領域國家重要的科研和攻關項目。這支專業(yè)、權威的編審隊伍確保了手冊準確、實用的內容質量。
2.現代感。追求現代感,體現現代機械設計氣氛,滿足時代要求,是《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的基本宗旨。現代二字主要體現在:新標準、新技術、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新產品、智能化、現代的設計理念、現代的設計方法和現代的設計手段等幾個方面。第二版重點加強機械智能化產品設計(3D打印、智能零部件、節(jié)能元器件)、智能裝備(機器人及智能化裝備)控制及系統設計、數字化設計等內容。
(1)零件結構設計等篇進一步完善零部件結構設計的內容,結合目前的3D打。ㄔ霾闹圃欤┘夹g,增加3D打印工藝下零件結構設計的相關技術內容。
機械工程材料篇增加3D打印材料以及新型材料的內容。
(2)機械零部件及傳動設計各篇增加了新型智能零部件、節(jié)能元器件及其應用技術,例如滑動軸承篇增加了新型的智能軸承,潤滑篇增加了微量潤滑技術等內容。
(3)全面增加了工業(yè)機器人設計及應用的內容:新增了工業(yè)機器人系統設計篇;智能裝備系統設計篇增加了工業(yè)機器人應用開發(fā)的內容;機構篇增加了自動化機構及機構創(chuàng)新的內容;減速器、變速器篇增加了工業(yè)機器人減速器選用設計的內容;帶傳動、鏈傳動篇增加并完善了工業(yè)機器人適用的同步帶傳動設計的內容;齒輪傳動篇增加了RV減速器傳動設計、諧波齒輪傳動設計的內容等。
(4)氣壓傳動與控制液壓傳動與控制篇重點加強并完善了控制技術的內容,新增了氣動系統自動控制、氣動人工肌肉、液壓和氣動新型智能元器件及新產品等內容。
(5)繼續(xù)加強第5卷機電控制系統設計的相關內容:除增加工業(yè)機器人系統設計篇外,原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篇充實擴充形成智能裝備系統設計篇,增加并完善了智能裝備系統設計的相關內容,增加智能裝備系統開發(fā)實例等。
傳感器篇增加了機器人傳感器、航空航天裝備用傳感器、微機械傳感器、智能傳感器、無線傳感器的技術原理和產品,加強傳感器應用和選用的內容。
控制元器件和控制單元篇和電動機篇全面更新產品,重點推薦了一些新型的智能和節(jié)能產品,并加強產品選用的內容。
(6)第6卷進一步加強現代機械設計方法應用的內容:在3D打印、數字化設計等智能制造理念的倡導下,逆向設計數字化設計等篇全面更新,體現了智能工廠的全數字化設計的時代特征,增加了相關設計應用實例。
增加綠色設計篇;創(chuàng)新設計篇進一步完善了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原理,全面更新創(chuàng)新實例。
(7)在貫徹新標準方面,收錄并合理編排了目前最新頒布的國家和行業(yè)標準。
3.實用性。新版手冊繼續(xù)加強實用性,內容的選定、深度的把握、資料的取舍和章節(jié)的編排,都堅持從設計和生產的實際需要出發(fā):例如機械零部件數據資料主要依據最新國家和行業(yè)標準,并給出了相應的設計實例供設計人員參考;第5卷機電控制設計部分,完全站在機械設計人員的角度來編寫注重產品如何選用,摒棄或簡化了控制的基本原理,突出機電系統設計,控制元器件、傳感器、電動機部分注重介紹主流產品的技術參數、性能、應用場合、選用原則,并給出了相應的設計選用實例;第6卷現代機械設計方法中簡化了煩瑣的數學推導,突出了最終的計算結果,結合具體的算例將設計方法通俗地呈現出來,便于讀者理解和掌握。
為方便廣大讀者的使用,手冊在具體內容的表述上,采用以圖表為主的編寫風格。這樣既增加了手冊的信息容量,更重要的是方便了讀者的查閱使用,有利于提高設計人員的工作效率和設計速度。
為了進一步增加手冊的承載容量和時效性,本版修訂將部分篇章的內容放入二維碼中,讀者可以用手機掃描查看、下載打印或存儲在PC端進行查看和使用。二維碼內容主要涵蓋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即將被廢止的舊標準(新標準一旦正式頒布,會及時將二維碼內容更新為新標準的內容);部分推薦產品及參數;其他相關內容。
4.通用性。本手冊以通用的機械零部件和控制元器件設計、選用內容為主,主要包括機械設計基礎資料、機械制圖和幾何精度設計、機械工程材料、機械通用零部件設計、機械傳動系統設計、液壓和氣壓傳動系統設計、機構設計、機架設計、機械振動設計、智能裝備系統設計、控制元器件和控制單元等,既適用于傳統的通用機械零部件設計選用,又適用于智能化裝備的整機系統設計開發(fā),能夠滿足各類機械設計人員的工作需求。
5.準確性。本手冊盡量采用原始資料,公式、圖表、數據力求準確可靠,方法、工藝、技術力求成熟。所有材料、零部件和元器件、產品和工藝方面的標準均采用最新公布的標準資料,對于標準規(guī)范的編寫,手冊沒有簡單地照抄照搬,而是采取選用、摘錄、合理編排的方式,強調其科學性和準確性,盡量避免差錯和謬誤。所有設計方法、計算公式、參數選用均經過長期檢驗,設計實例、各種算例均來自工程實際。手冊中收錄通用性強、標準化程度高的產品,供設計人員在了解企業(yè)實際生產品種、規(guī)格尺寸、技術參數,以及產品質量和用戶的實際反映后選用。
6.全面性。本手冊一方面根據機械設計人員的需要,按照基本、常用、重要、發(fā)展的原則選取內容,另一方面兼顧了制造企業(yè)和大型設計院兩大群體的設計特點,即制造企業(yè)側重基礎性的設計內容,而大型的設計院、工程公司側重于產品的選用。因此,本手冊力求實現零部件設計與整機系統開發(fā)的和諧統一,促進機械設計與控制設計的有機融合,強調產品設計與工藝技術的緊密結合,重視工藝技術與選用材料的合理搭配,倡導結構設計與造型設計的完美統一,以全面適應新時代機械新產品設計開發(fā)的需要。
經過廣大編審人員和出版社的不懈努力,新版《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將以嶄新的風貌和鮮明的時代氣息展現在廣大機械設計工作者面前。值此出版之際,謹向所有給過我們大力支持的單位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主編
第7篇 滾動軸承
第1章滾動軸承的分類、結構型式及代號
1.1滾動軸承的常用分類7-3
1.2滾動軸承其他分類7-5
1.3帶座外球面球軸承分類7-5
1.4滾動軸承的代號7-6
1.4.1基本代號7-7
1.4.2常用滾動軸承的基本結構型式和代號構成7-8
1.4.3滾針軸承的基本結構型式和代號構成7-15
1.4.4前置代號7-18
1.4.5后置代號7-18
1.4.6代號編制規(guī)則7-24
1.4.7帶附件軸承代號7-24
1.4.8非標準軸承代號7-24
1.4.9非標準軸承代號示例7-25
1.4.10符合GB/T 273.12011規(guī)定的圓錐滾子軸承代號7-25
1.4.10.1圓錐滾子軸承代號構成7-25
1.4.10.2基本代號7-25
1.4.10.3后置代號7-25
1.5帶座外球面球軸承代號7-26
1.5.1帶座軸承代號的構成及排列7-26
1.5.2帶座軸承基本結構及代號構成7-26
1.5.3帶附件的帶座軸承代號7-29
1.6專用軸承的分類和代號7-29
第2章滾動軸承的特點與選用
2.1滾動軸承結構類型的特點及適用范圍7-31
2.2滾動軸承的選用7-33
2.2.1軸承的類型選用7-33
2.2.2滾動軸承的尺寸選擇7-35
2.2.3滾動軸承的游隙選擇7-39
2.2.4滾動軸承公差等級的選用7-47
2.2.5滾動軸承公差7-47
2.2.5.1向心軸承公差(圓錐滾子軸承除外)7-51
2.2.5.2圓錐滾子軸承公差7-57
2.2.5.3向心軸承外圈凸緣公差7-62
2.2.5.4圓錐孔公差7-63
2.2.5.5推力軸承公差7-64
第3章滾動軸承的計算
3.1滾動軸承壽命計算7-68
3.1.1基本概念和術語7-68
3.1.2符號7-69
3.1.3基本額定壽命的計算7-70
3.1.4修正額定壽命的計算7-70
3.1.5系統方法的壽命修正系數aISO7-70
3.1.6疲勞載荷極限Cu7-70
3.1.7壽命修正系數aISO的簡化方法7-71
3.1.8污染系數eC7-73
3.1.9黏度比的計算7-79
3.2基本額定動載荷的計算7-80
3.2.1軸承的基本額定動載荷C7-80
3.2.2雙列或多列推力軸承軸向基本額定動載荷Ca7-82
3.3基本額定靜載荷的計算7-82
3.4當量載荷的計算7-83
3.5軸承組的基本額定載荷和當量載荷7-86
3.6變化工作條件下的平均載荷7-86
3.7變化工作條件下的壽命計算7-87
3.8軸承極限轉速的確定方法7-87
3.9額定熱轉速7-88
3.9.1定義及符號7-89
3.9.2額定熱轉速的計算7-89
3.10滾動軸承的摩擦計算7-92
3.10.1軸承的摩擦力矩7-92
3.10.2軸承的摩擦因數7-93
3.11圓柱滾子軸承的軸向承載能力7-93
3.12軸承需要的最小軸向載荷的計算7-93
第4章滾動軸承的應用設計
4.1滾動軸承的配合7-95
4.1.1滾動軸承配合的特點7-95
4.1.2軸承(普通、6級)與軸和外殼配合的常用公差帶7-95
4.1.3軸承配合的選擇7-95
4.1.4軸承與軸和外殼孔的配合公差帶選擇7-96
4.1.5配合表面的形位公差與表面粗糙度7-98
4.1.6軸承與空心軸、鑄鐵和輕金屬軸承座配合的選擇7-99
4.1.7軸承與實心軸配合過盈量的估算7-99
4.2滾動軸承的軸向緊固7-100
4.2.1軸向定位7-100
4.2.2軸向固定7-101
4.2.3軸向緊固裝置7-101
4.3滾動軸承的預緊7-102
4.3.1預緊方式7-102
4.3.2定位預緊7-102
4.3.3定壓預緊7-102
4.3.4卸緊載荷7-102
4.3.5最小軸向預緊載荷7-102
4.3.6徑向預緊7-102
4.4滾動軸承的密封7-105
4.4.1選擇軸承密封形式應考慮的因素7-105
4.4.2軸承的主要密封形式7-105
4.4.3軸承的自身密封7-105
4.4.4軸承的支承密封7-105
4.5滾動軸承的安裝與拆卸7-108
4.5.1圓柱孔軸承的安裝7-108
4.5.2圓錐孔軸承的安裝7-108
4.5.3角接觸軸承的安裝7-108
4.5.4推力軸承的安裝7-108
4.5.5滾動軸承的拆卸7-108
4.6游隙的調整方法7-109
4.7軸承的組合設計7-110
4.7.1軸承的配置7-110
4.7.2常見的支承結構簡圖7-112
4.7.3滾動軸承組合設計的典型結構7-114
4.8滾動軸承通用技術規(guī)則7-115
4.8.1外形尺寸7-115
4.8.2公差等級與公差7-115
4.8.3倒角尺寸最大值7-115
4.8.4游隙7-115
4.8.5表面粗糙度7-115
4.8.6軸承套圈和滾動體材料及熱處理7-116
4.8.7殘磁限值7-116
4.8.8振動限值7-116
4.8.9密封性7-116
4.8.10清潔度7-116
4.8.11外觀質量7-116
4.8.12互換性7-116
4.8.13額定載荷、額定壽命和額定熱轉速7-116
4.8.14測量方法7-116
4.8.15標志7-117
4.8.16檢驗規(guī)則7-117
4.8.17包裝7-117
4.8.18軸承用零件和附件7-117
4.9軸承的應用7-117
第5章常用滾動軸承的基本尺寸及性能參數
5.1深溝球軸承7-118
5.2調心球軸承7-137
5.3角接觸球軸承7-149
5.4圓柱滾子軸承7-163
5.5調心滾子軸承7-188
5.6滾針軸承7-211
5.7圓錐滾子軸承7-226
5.8推力球軸承7-246
5.9推力角接觸球軸承7-259
5.10推力調心滾子軸承7-261
5.11推力圓柱滾子軸承7-264
5.12推力圓錐滾子軸承7-264
5.13推力滾針軸承7-265
5.14帶座外球面球軸承7-266
5.15組合軸承7-295
5.16智能軸承7-304
5.16.1分類7-304
5.16.2國內外情況7-304
5.16.3市場應用7-304
5.17錐形襯套7-304
5.18軸承座7-321
5.18.1二螺柱立式軸承座7-321
5.18.2四螺柱立式軸承座7-326
5.19定位環(huán)7-328
附錄7-330
附錄一滾動軸承現行標準目錄7-330
附錄二軸承工業(yè)現行國際標準目錄7-335
附錄三滾動軸承新舊標準代號對照7-339
附錄四國外著名軸承公司通用軸承代號7-346
附錄五國內外軸承公差等級對照7-351
附錄六國內外軸承游隙對照7-351
參考文獻7-353
第8篇 滑動軸承
第1章滑動軸承分類、特點與應用及選擇
1.1各類滑動軸承的特點與應用8-3
1.2滑動軸承類型的選擇8-4
1.2.1滑動軸承性能比較8-4
1.2.2選擇軸承類型的特性曲線8-6
1.3滑動軸承設計資料8-7
第2章滑動軸承材料
2.1對軸承材料的性能要求8-9
2.2滑動軸承材料及其性能8-9
第3章不完全流體潤滑軸承
3.1徑向滑動軸承的選用與驗算8-18
3.2推力滑動軸承的選用與驗算8-18
3.3滑動軸承的常見型式8-19
3.3.1整體滑動軸承8-19
3.3.2對開式滑動軸承8-20
3.3.3法蘭滑動軸承8-23
3.4軸套與軸瓦8-25
3.4.1軸套8-25
3.4.2軸套的固定(JB/ZQ 46162006)8-30
3.4.3軸瓦8-31
3.5滑動軸承的結構要素8-36
3.5.1潤滑槽8-36
3.5.2軸承合金澆鑄槽8-36
3.6滑動軸承間隙與配合的選擇8-37
3.7滑動軸承潤滑8-40
3.8滑動軸承座技術條件(JB/T 25642007)8-42
3.9關節(jié)軸承8-43
3.9.1關節(jié)軸承的分類、結構型式與代號8-43
3.9.1.1關節(jié)軸承分類8-43
3.9.1.2關節(jié)軸承代號方法8-43
3.9.1.3關節(jié)軸承主要類型的結構特點8-45
3.9.2關節(jié)軸承壽命及載荷的計算8-50
3.9.2.1定義8-50
3.9.2.2符號8-50
3.9.2.3額定載荷8-51
3.9.2.4關節(jié)軸承壽命8-52
3.9.2.5關節(jié)軸承的摩擦因數8-53
3.9.3關節(jié)軸承的應用設計8-54
3.9.3.1關節(jié)軸承的配合8-54
3.9.3.2關節(jié)軸承的游隙8-56
3.9.3.3關節(jié)軸承的公差8-58
3.9.4關節(jié)軸承的基本尺寸和性能參數8-61
3.9.4.1向心關節(jié)軸承(GB/T 91632001)8-61
3.9.4.2角接觸關節(jié)軸承(GB/T 91642001)8-67
3.9.4.3推力關節(jié)軸承 (GB/T 91622001)8-70
3.9.4.4桿端關節(jié)軸承(GB/T 91612001)8-72
3.9.4.5自潤滑球頭螺栓桿端關節(jié)軸承(JB/T 53062007)8-75
3.9.4.6關節(jié)軸承安裝尺寸8-77
3.10自潤滑軸承8-82
3.10.1自潤滑鑲嵌軸承8-82
3.10.2粉末冶金軸承(含油軸承)(GB/T 26882012、GB/T 183232001)8-86
3.10.3自潤滑復合材料卷制軸套8-93
3.11雙金屬減摩卷制軸套8-99
3.12塑料軸承8-101
3.13水潤滑熱固性塑料軸承(JB/T 59851992)8-102
3.14橡膠軸承8-105
第4章液體動壓潤滑軸承
4.1液體動壓潤滑軸承分類8-108
4.2基本原理8-109
4.2.1基本方程8-109
4.2.2靜特性計算8-110
4.2.3動特性計算8-111
4.2.4穩(wěn)定性計算8-112
4.3典型軸承的性能曲線及計算示例8-112
4.4軸承材料8-133
4.5軸承主要參數的選擇8-135
4.6液體動壓推力軸承8-137
4.6.1參數選擇8-137
4.6.2斜-平面推力軸承8-137
4.6.3可傾瓦推力軸承8-138
4.7計算程序簡介8-142
第5章液體靜壓軸承
5.1概述8-144
5.2液體靜壓軸承的分類8-145
5.3液體靜壓軸承的原理8-145
5.4液體靜壓軸承的結構設計8-147
5.4.1徑向液體靜壓軸承結構、特點與應用8-147
5.4.2徑向液體靜壓軸承的結構尺寸及主要技術數據8-149
5.4.3徑向液體靜壓軸承的系列結構尺寸8-150
5.4.4推力液體靜壓軸承結構、特點與應用8-154
5.4.5推力液體靜壓軸承的結構尺寸及主要技術數據8-156
5.4.6推力液體靜壓軸承的系列結構尺寸8-156
5.4.7液體靜壓軸承材料8-157
5.4.8節(jié)流器的結構、特點與應用8-158
5.4.9節(jié)流器的結構尺寸及主要技術數據8-160
5.5液體靜壓軸承計算的基本公式8-160
5.5.1油墊流量系數Cd、有效承載面積系數Ae、周向流量系數和腔內孔流量系數8-162
5.5.2剛度系數G08-163
5.5.3承載系數Fn或偏心率ε8-165
5.5.4功率消耗計算8-166
5.6供油系統設計及元件與潤滑油的選擇8-166
5.6.1供油方式、特點與應用8-166
5.6.2供油系統、特點與應用8-167
5.6.3元件的選擇8-167
5.6.4潤滑油的選擇8-167
5.7液體靜壓軸承設計計算的一般步驟及舉例8-168
5.7.1液體靜壓軸承系統設計計算的一般步驟8-168
5.7.2毛細管節(jié)流徑向液體靜壓軸承設計舉例8-168
5.7.3毛細管節(jié)流推力液體靜壓軸承設計舉例8-171
5.7.4小孔節(jié)流徑向液體靜壓軸承設計舉例8-173
5.7.5薄膜反饋節(jié)流徑向液體靜壓軸承設計舉例8-176
5.8靜壓軸承的故障及消除的方法8-179
第6章氣體潤滑軸承
6.1氣體潤滑理論8-180
6.1.1氣體力學基本方程式8-180
6.1.2雷諾方程8-181
6.1.3氣體潤滑計算的數值解法8-182
6.1.4氣體軸承計算模型8-182
6.2靜壓氣體軸承8-182
6.2.1概述8-182
6.2.2氣體靜壓軸承工作原理及其特點8-183
6.2.3氣體靜壓軸承的設計8-183
6.3氣體動壓軸承8-185
6.3.1動壓氣體軸承計算模型8-185
6.3.2氣體動壓徑向軸承8-185
6.3.3氣體動壓刻槽推力軸承8-190
6.3.4氣體動壓刻槽球形軸承8-193
6.4擠壓膜氣體軸承8-199
6.4.1擠壓膜氣體軸承的工作原理及特點8-199
6.4.2擠壓膜氣體軸承的分類及其計算方法8-199
第7章氣體箔片軸承
7.1氣體箔片軸承的工作原理和軸承類型8-201
7.2波箔型氣體箔片軸承的理論模型8-204
7.2.1彈性支承結構模型8-204
7.2.2氣體箔片軸承的氣彈耦合潤滑模型8-205
7.3氣體箔片軸承的靜態(tài)性能求解8-206
7.4氣體箔片軸承的動態(tài)性能求解8-207
7.5氣體箔片軸承的靜動態(tài)性能預測結果8-209
7.6推力氣體箔片軸承的靜動態(tài)性能預測8-210
第8章流體動靜壓潤滑軸承
8.1工作原理及特性8-213
8.2動靜壓軸承的結構型式8-213
8.3動靜壓軸承設計的基本理論與數值方法8-215
8.3.1基本公式8-215
8.3.2雷諾方程8-215
8.3.3紊流模型8-216
8.3.4能量方程8-217
8.3.5邊界條件處理8-217
8.3.6環(huán)面節(jié)流器邊界條件8-217
8.3.7能量方程油腔邊緣邊界條件8-218
8.3.8其他邊界條件8-218
8.4動靜壓軸承性能計算8-218
8.4.1靜特性計算8-218
8.4.2動特性計算8-220
8.4.3動靜壓軸承性能計算程序8-220
8.4.4程序框圖8-220
8.5動靜壓軸承設計實例8-220
8.6動靜壓軸承主要參數選擇與確定8-223
8.6.1結構參數中的主要參數選擇8-223
8.6.2運行參數中的主要參數選擇8-223
第9章電磁軸承
9.1靜電軸承8-227
9.1.1靜電軸承的基本原理8-227
9.1.2靜電軸承的分類8-227
9.1.3靜電軸承的常用材料與結構參數8-227
9.1.4靜電軸承的設計與計算8-228
9.1.5應用舉例靜電軸承陀螺儀8-228
9.2磁力軸承8-229
9.2.1磁力軸承的分類與應用8-230
9.2.2磁力軸承的性能計算8-233
9.2.3磁力軸承的材料8-235
第10章智能軸承
10.1智能軸承的分類8-236
10.2滾動智能軸承8-236
10.3滑動智能軸承8-237
10.3.1幾何形狀可變軸承8-237
10.3.1.1狀態(tài)可調橢圓軸承8-237
10.3.1.2壓電陶瓷驅動的智能橢圓軸承8-237
10.3.1.3狀態(tài)可調錯位軸承8-238
10.3.1.4支點可變可傾瓦軸承8-238
10.3.1.5液壓控制柔性軸瓦軸承8-239
10.3.1.6可控徑向油膜軸承8-239
10.3.1.7幾何形狀可變軸承8-240
10.3.1.8軸向止推智能軸承8-241
10.3.2支撐結構可變軸承8-241
10.3.3機電系統控制的智能軸承8-241
10.3.4液壓系統控制的智能軸承8-242
10.3.4.1主動潤滑可傾瓦軸承(以液壓系統作為軸承潤滑系統)8-242
10.3.4.2可控擠壓油膜阻尼軸承(以液壓系統作為控制執(zhí)行器或執(zhí)行機構)8-243
10.3.5應用新材料(特殊材料)控制的智能軸承8-243
10.3.6主動磁軸承8-245
參考文獻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