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建構的觀念已席卷美國乃至世界各國的許多學術和實踐領域。有些人認為,社會建構論具有深刻的解放性,是創(chuàng)造性重建的主要刺激因素。另一些人卻認為社會建構論的觀點極具威脅性。伴隨著這類對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的各種爭議,社會建構論在組織變革、學校教育、心理治療、社會研究和沖突解決等領域已有很多新的進展。本書通過對社會建構論核心觀點進行簡明易讀的介紹,希望幫助讀者迅速把握這一理論的核心。從大學生到經驗豐富的專業(yè)人士,任何希望對建構論思想和實踐有所了解的人都能從這本書中獲益。
譯叢總序I
能夠同中國的研究者、學生和實踐者分享有關這套叢書的想法,我深感榮幸和快樂。感謝上海教育出版社提供這個機會。在過去三十多年的時間里,我一直致力于有關知識的性質、真理、客觀現(xiàn)實和理性的深遠對話。這些對話質疑所有為長期受推崇的傳統(tǒng)理念辯護或提供基礎的那樣一類嘗試。對話產生于不同族群長期爭斗而充滿血腥味的人類歷史,人們紛紛主張自己對知識、真理、客觀現(xiàn)實和理性的話語權。因為,承認某一種現(xiàn)實、理性和道德,意味著不贊成這種觀點的那些人被踢出局;聲稱某些人在這些方面具有優(yōu)越性,意味著其他聲音被定義為低劣。一部血雨腥風的人類史幾乎就是由對真實、理性和道德的不同信念與分歧寫就的。對話的重要成果之一便是這樣一種意識的擴展,即我們的信念是由處于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組織內部發(fā)展出來的。換句話說,我們關于真理、客觀現(xiàn)實和理性的信念是在社會中被建構出來的。除此之外,再無別的基礎。正是這種認識促使人們開始嘗試從過去各種對真理的訴求中解放出來。事實上,一切被我們視為真理、事實和正確的東西都具有可選擇性,都可以是另外一種樣子。更重要的是,這種建構的意識促使人們廣泛探索,共同開發(fā)創(chuàng)造未來的潛能。共同這個詞非常重要,我們在此所說的并不是個體的而是在社會中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現(xiàn)實。
這樣的對話在世界范圍內蔓延。這不再是西方價值向世界其他區(qū)域的傳播,而是到處都面臨著同樣緊迫的難題,即怎樣才能在這樣一個充滿分歧的世界中順利前行。當代科學技術讓世界大大縮小,我們發(fā)覺自己越來越多地需要面對那些信守與我們不一樣的現(xiàn)實、理性和價值的人。這些分歧不僅造成對異己者的冷漠,也是滋生仇恨和擄掠的溫床。在這樣一個任何個體都有能力創(chuàng)造出
毀滅性武器的星球上,我們有可能要面對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未來。那么,至少我們應該了解建構了我們的信念的文化和歷史根源,以及它們的優(yōu)勢和局限性。更進一步,我們必須找到彌合分歧的途徑和辦法。如果加上足夠的創(chuàng)造性,我們甚至可以開展新的建設性的合作。
這場對話的全球性,參與部分地是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即許多文化本身就包含著或推崇某些與建構論相一致的傳統(tǒng)。一個顯著的例子便來自中國文化。我們發(fā)現(xiàn),儒教、道教和佛教傳統(tǒng)都可能豐富當代建構論的對話,它們都意識到關系和諧的重要性。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有關社會建構論的對話與這些傳統(tǒng)完全相同,你甚至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許多沖突,這一點都不奇怪。從建構論的立場看,重要的不是分辨誰真誰假,或評價誰對誰錯,而是分享和成長。我們可以基于彼此的相似性,越來越多地領會我們之間的不同;谌魏我环N分歧都有可能發(fā)展出拓展行動潛能的可能性。在這種意義上,建構論的對話不服從任何個人,而是歸屬于所有的人。對話的目的不是要把建構論奉為新的真理,而是接受各種思想的涌現(xiàn),但不再把它們視為自然規(guī)律,只是視它們?yōu)楸唤嫵鰜淼目赡苄。建構論并不是某種依據(jù)傳統(tǒng)標準判斷事物真假對錯的信念系統(tǒng),而是通過不斷對話或以對話為工具,各種能夠給我們帶來驚喜的美好事物由此創(chuàng)生。
這樣的結果如今發(fā)生在世界各地:從挪威對問題青少年的教育系統(tǒng)到巴西的社區(qū)平安建設;從加拿大小鎮(zhèn)的管理到南非的調停努力;從澳大利亞新的治療實踐到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婦女的職業(yè)化,等等。因此,對于我來說,能夠參與有關建構論的中國對話,了解與當?shù)匚幕蜌v史密切相關的建構主義實踐,是一件特別值得高興的事。我在中國遇見許多研究者、學生和專業(yè)人士,他們?yōu)榻嬚摰膶υ捵⑷肓诵迈r的活力,同樣也發(fā)出質疑的聲音;他們有著自己特殊的關切、希望和價值;他們將來自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敏銳鑒賞力融入對話。通過與他們討論,我看到激動人心的新的實踐已經出現(xiàn)。所有這些都是加入全球共享的重要開端。就個人而言,我愿意充當這些富有啟發(fā)性的發(fā)展的推進者。
與此同時,感謝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朋友,他們促成了這一重要的交流,將這套書由英文轉化為中文出版。我和莉萍教授一起工作,并得到她的和我的同事們的幫助,到目前為止,我們共選擇了10部重要著作組成這一叢書系列,未來有可能再增添新的書目。對這些書的選擇是出于幾個方面的考慮,希望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著作能夠向中國讀者傳達社會建構論的思想和理論觀點,介紹某些符合建構論特點的重要研究形式,展現(xiàn)建構論思想的一系列實踐成果。其中一些著作還反映出建構論思想如何引導了新的寫作方式。策劃這套叢書的目的并不是為中國未來的工作提供模板或一系列行動指南,而是希望這套從書能在中國引發(fā)更多的討論、研究和實踐。因為一旦建構論的思想和意象植根于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全人類都將受益于即將發(fā)生的觀念創(chuàng)新。我熱切地期盼著收獲季節(jié)的到來。
肯尼思·J.格根(Kenneth J. Gergen,1935),國際知名心理學家,美國斯沃思摩爾學院資深教授,并先后在多所世界著名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格根先生是后現(xiàn)代社會建構論的奠基人與倡導者,國際社會建構論研究中心美國陶斯研究院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兼任該院董事會主席。其研究涉及自我敘事、社會建構、關系理論、文化批判等人文和社會科學諸多領域,著作三十余部,先后被譯成十幾個國家的文字,論文近400篇,。這些成果和著述為他贏得了眾多獎項和世界性聲譽。
瑪麗·格根(Mary Gergen),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曾獲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阿瑟頓教學獎。格根夫人的專業(yè)為心理學與婦女研究,曾在荷蘭高級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她在社會建構領域的主要著作包括《心理學中女性主義的重建:敘事、性別與表演》《社會建構:一個讀本》《走向新的性別心理學》。格根夫人還兼任陶斯研究院的財務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