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政黨建設互動關系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道路》文庫
定 價:79 元
叢書名:《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道路》文庫
當前圖書已被 4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魏曉文,劉志禮 著
- 出版時間:2017/10/1
- ISBN:9787010185958
-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D26
- 頁碼:300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當代中國政黨建設互動關系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道路>文庫》堅持黨性和科學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追蹤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在繼承和吸收本學科優(yōu)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力求對中國執(zhí)政黨與參政黨間的互動關系進行探索性和突破性研究。該書以當代執(zhí)政黨與參政黨問互動關系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深入地研究了當代中國政黨建設互動關系的重大研究意義、思想理論資源、歷史演進脈絡、良性互動運行機理、互動特色優(yōu)勢、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zhàn)、優(yōu)化路徑等內容。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是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整體性研究的學科,是馬克思主義學科系統(tǒng)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加強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工作、推進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指導地位提供了堅實的學科依據(jù),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科支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提供了重要的學科平臺。高校“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必修課,成為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宣傳的重要陣地”,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包含了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新意蘊。2005年國家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截至目前全國共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4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78個,一級學科下設六個二級學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現(xiàn)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作為中國共產黨1949年4月親手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guī)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與新中國在崇高理想、科學精神和價值理念上具有深度融合與共鳴,表現(xiàn)為擔當興校強國使命的歷史自覺,堅定不移跟黨走的政治自覺,為國為民的行動自覺,傳承民族精神血脈的文化自覺,這是大連理工大學特有的紅色基因。
大連理工大學1950年7月成立政治教研室,1979年6月成立政治理論教學部,1984年7月德育研究室與政治理論教學部合并成立社會科學系,1999年4月成立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部。2009年4月成立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在全國率先開設大學生德育課,是思想品德課的發(fā)源地。學院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紅色基因。1980年2月我校首設必修課“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簡稱“德育課”),得到學生認可和國家教委的重視與肯定。時任國家教委副主任彭珮云專程到大連聽取匯報,國家教委隨后下發(fā)了《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的若干意見》等系列文件,德育課、法律基礎課、形勢與政策課在全國高校推開。
大連理工大學是培養(yǎng)思想政治教育專家的搖籃。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校開辦了7期德育教師培訓班,每期3個月;利用暑假舉辦了8期德育研討班,培訓來自全國各地2000余名學員,成為全國的德育研究與交流中心。由此,國家教委首選大連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等7所高校創(chuàng)辦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開設雙學位班,成為培養(yǎng)思想政治教育專家的搖籃。
大連理工大學是全國首批獲得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學位授予權十所院校之一,目前也是遼寧省唯一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的學校。1987年作為全國首批十所院校之一獲得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獲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9年思想政治教育獲評遼寧省重點建設學科。2011年獲批遼寧省唯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12年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
大連理工大學在全國最早開創(chuàng)了思政課案例教學和“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研究宣傳和人才培養(yǎng)方面具有示范引領作用。大連理工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起步早、有創(chuàng)造,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開全國高校之先河,經過多年發(fā)展建設,形成了以案例教學和“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為代表的教學模式,特色鮮明,優(yōu)勢明顯,與學校辦學“紅色基因”相映成輝。
魏曉文,1955年生,吉林大安人,F(xiàn)任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負責人、教學團隊負責人、遼寧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科帶頭人。兼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評審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專家、遼寧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遼寧省黨建理論特邀研究員等。主要研究方向為政黨理論與統(tǒng)戰(zhàn)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發(fā)展道路。主持完成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均結項優(yōu)秀。主持省部級項目30余項。在CSSCI來源期刊和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發(fā)表80余篇論文,出版10余部專著和教材。獲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1項,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全國統(tǒng)戰(zhàn)理論研究成果獎4項,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6項。榮獲全國優(yōu)秀教師、全國優(yōu)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遼寧省教學名師等稱號。
緒論
第一章 當代中國政黨建設的思想理論資源
第一節(jié) 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政黨建設理論
第二節(jié) 思想淵源:中國共產黨多黨合作理論
第三節(jié) 文化底蘊: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髓
第四節(jié) 啟示借鑒:關于西方政黨理論的批判反思
第二章 近代中國政黨關系的歷史演進
第一節(jié) 近代以來社會變革與政黨產生
第二節(jié) 國民黨一黨專政統(tǒng)治下的政黨關系
第三節(jié) 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合作關系
第三章 當代中國新型政黨建設互動關系的形成與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新中國成立后共產黨執(zhí)政與民主黨派參政合法性關系的確定與發(fā)展
第二節(jié) 1957年后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建設互動關系的挫折與反思
第三節(jié) 改革開放新時期執(zhí)政黨建設與參政黨建設的良性互動
第四節(jié) 黨的十八大以來執(zhí)政黨建設與參政黨建設互動關系的新發(fā)展
第四章 當代中國政黨建設良性互動關系的運行機理
第一節(jié) 執(zhí)政黨建設與參政黨建設相互促進的動因
第二節(jié) 政黨建設互動關系的構建原則
第三節(jié) 政黨建設互動關系的主體構成
第四節(jié) 政黨建設互動關系的系統(tǒng)結構與運行機制
第五章 政黨建設互動關系的特色及優(yōu)勢
第一節(jié) 獨特的政黨建設時空境遇與政黨認同優(yōu)勢
第二節(jié) 獨特的社會制度體系與政黨建設體制保障優(yōu)勢
第三節(jié) 獨特的合作型政黨關系結構與政黨功能優(yōu)勢
第四節(jié) 獨特的政黨建設使命與價值訴求優(yōu)勢
第六章 我國政黨建設互動關系面臨的新挑戰(zhàn)
第一節(jié) 世界政黨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對我國政黨建設互動運行的挑戰(zhàn)
第二節(jié) 中國社會轉型對我國政黨建設互動關系的影響
第三節(jié) 政黨地位與功能需要更為明晰的程序化確認
第四節(jié) 政黨自身建設面臨的新課題新挑戰(zhàn)
第七章 優(yōu)化政黨建設互動關系的戰(zhàn)略選擇
第一節(jié) 發(fā)揮政黨建設互動優(yōu)勢以有效應對西方挑戰(zhàn)
第二節(jié) 優(yōu)化政黨建設良性互動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
第三節(jié) 促進政黨自身建設的相互協(xié)調
第四節(jié) 增強政黨建設互動機制的制度化民主化科學化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