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集了哈貝馬斯21世紀初期發(fā)表的一系列論文。他認為當代社會的精神狀況表現(xiàn)為自然主義的傳播與原教旨主義崛起兩種相反的趨勢。這兩種精神狀態(tài),不僅表現(xiàn)在思想界的爭論,而且在兩方面的公民社會中演變?yōu)檎味窢。哈貝馬斯主張理性與信仰在現(xiàn)代依然處于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中。他認為要解決宗教帶來的社會沖突問題,就必須把宗教引入交往理性的軌道。本書寫作的一個契機是9??11事件,這次事件促成了哈貝馬斯思想軌跡上的轉(zhuǎn)向,他意識到在世俗主義意識形態(tài)支配下的當代,宗教極端主義的反彈提示了一種從理論上對宗教問題進行把握的必要性,并通過哲學路徑重新思考信仰與理性之間的關(guān)系。
適讀人群 :哲學愛好者、研究者 “9??11”事件之后,宗教不再是“過去時代的遺留問題”。
當今時代的精神特征呈現(xiàn)出兩個截然相反的趨勢:一方面,伴隨著基因科學和大腦研究的進步,一種自然科學式的、對人的客觀化的自我理解,侵入日常的行為整體關(guān)聯(lián)之中;另一方面,人們又可以觀察到信仰傳統(tǒng)的復興和信仰團體的兩極化。
哈貝馬斯洞察到了自然主義與宗教之間的張力……
當今時代的精神特征呈現(xiàn)出兩個截然相反的趨勢:一方面,伴隨著基因科學和大腦研究的進步,一種自然科學式的、對人的客觀化的自我理解,侵入了日常的行動整體關(guān)聯(lián)之中。這意味著,一種唯科學主義的自然主義對哲學構(gòu)成了挑戰(zhàn)。另一方面,人們又可以觀察到信仰傳統(tǒng)的復興和信仰團體的兩極化。對哲學而言,一種基要主義的原則批判也從中產(chǎn)生,它對西方現(xiàn)代性的后形而上學之自我理解構(gòu)成了挑戰(zhàn)。哈貝馬斯洞察到了自然主義與宗教之間的張力。他一方面主張,要對文化演化進行恰當?shù)淖匀恢髁x理解,即要考慮到人類精神的規(guī)范特征。另一方面他認為,要對文化和社會合理化的世俗化結(jié)果進行適當?shù)年U釋。
尤爾根·哈貝馬斯是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約翰·沃爾夫?qū)?middot;歌德大學(Johann Wolfgang GoetheUniversitt Frankfurt am Main)的退休哲學教授。該著作由蘇爾坎普出版社(Suhrkamp Verlag)發(fā)行。
尤爾根??哈貝馬斯
Jürgen Habermas,1929—
德國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歷任海德堡大學教授、法蘭克福大學教授及社會研究所所長、德國馬普學會科技時代生存條件研究所所長等。1994年榮休。哈貝馬斯是繼阿多諾、霍克海默之后,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的中堅人物。其思想龐雜而深刻,體系宏大而完備,被公認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被稱作“當代的黑格爾”和“后工業(yè)革命的最偉大的哲學家”,在西方學術(shù)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郁喆雋
德國萊比錫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哲學博士,復旦大學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宗教社會學、馬克斯??韋伯研究等。
導言 /1
第一部分由規(guī)范所引導的精神之主體間觀念 /1
一、 公共空間和政治公共領(lǐng)域:兩個思想主題(Gedankenmotiven)
的生活史根源 /3
二、 交往行為和去先驗化理性 /15
三、 對話差異(Diskursdifferenzierung)的建筑術(shù):對一場大爭論的
小答復 /58
第二部分宗教多元主義和國民團結(jié) /75
四、 民主的法治國家的前政治基礎(chǔ)? /77
五、 公共領(lǐng)域中的宗教:宗教公民與世俗公民“公共理性使用”
的認知預設(shè) /88
第三部分自然主義和宗教 /119
六、 自由與決定論 /121
七、 “我自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阿多諾論理性的自然關(guān)涉
——對自由與不可支配性關(guān)系的思考 /149
八、 信仰與知識的界限:論康德宗教哲學的效果史與現(xiàn)實意義 /175
第四部分寬容 /211
九、 作為文化權(quán)利推動者的宗教寬容 /213
十、 文化的平等對待與后現(xiàn)代自由主義的界限 /229
十一、 多元主義世界社會的政治憲法? /261
說明 /291
人名對照表 /292
術(shù)語對照表 /295
譯后記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