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查閱大量一手資料,用豐富翔實的細節(jié),溫暖細膩的筆觸,真實還原楊絳先生的百歲傳奇。
★感悟楊絳先生的百年人生智慧,不妥協(xié),不慌張,不迷茫,且以優(yōu)雅過一生。
★在簡樸的生活中,遇見高貴的靈魂。愿楊絳先生的人生成為你的心靈燈塔,讓你變成更好的自己。
★青年女作家精心創(chuàng)作,用靈感之筆,帶你走近楊絳先生,去閱讀她的才情、愛情、家庭與成就。
來了是意外,
活著是真諦
1911年7月17日的北京,從海外留學歸來的楊蔭杭迎來了第四位千金。誰也不知道這個女嬰會塑造怎樣的傳奇,經(jīng)歷怎樣的風雨,演繹怎樣的百年人生。
喜歡吃冰激凌的楊蔭杭買了一只做冰激凌的桶,他高興地做了一桶冰激凌,給剛出生的嬰兒小嘴唇上點了一點,嘴唇凍得發(fā)紫的嬰兒使勁“吧嗒”嘴巴。楊蔭杭看著品嘗冰激凌的嬰兒,喜愛之情溢上心頭。鄰居聽說楊家又添人口,派人來問是男是女。女傭聽說是女孩露出了失望的神情,發(fā)出惋惜的聲音。楊蔭杭聽到女傭惋惜的聲音很不高興,他掏出一塊銀元送給女傭,打發(fā)她回去了。
楊蔭杭給孩子取名季康,小名阿季。楊蔭杭很疼愛這個嬰兒,經(jīng)常哼著催眠曲,抱著哭鬧的嬰兒來回踱步。
有些人來到這個世界是見證一段歷史的;有些人來到這個世界是記錄這段歷史的;有些人來到這個世界是體驗親情、愛情、友情的。這位楊家四千金,誰也不知道她在歷史的洪流中穩(wěn)穩(wěn)地穿過百年隧道,從紙筆記錄通信到現(xiàn)在的手機電腦通信,經(jīng)歷波瀾壯闊的百年巨變優(yōu)雅地退潮。
這一年,是楊季康的出生年,也是中國歷史上故事最多的一年;這一年,辛亥革命瓦解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從此,中國告別了幾千年的帝制統(tǒng)治,走向光明的共和。在這個動蕩時期,朋友推薦楊蔭杭任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廳長,他們只得從北京搬遷到上海。當時,阿季才兩個多月,這是她第一次隨大人搬遷。
小小的阿季在上海生活到四歲,楊蔭杭的工作又變了,開始就任京師高等檢察廳廳長。他們只得從上海返回北京,租住在東城一家滿族人的院子里。滿族房東是時髦女性,經(jīng)常穿漂亮的旗袍、高底鞋。小小的阿季一看女房東來了,眼睛就直直地看過去,看女房東搖曳生姿地來去。
楊蔭杭以為女兒好奇的是女房東的高跟鞋,有一天忍不住打趣地問她:“阿季,你長大了要不要穿這種高底鞋!”
阿季認真地思索一陣堅定地說:“要!”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合。
阿季五歲時結(jié)束了無拘無束的時光,到北京辟才胡同女師大附屬小學讀書。
楊蔭杭的三妹叫楊蔭榆,在辟才胡同的隔壁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任教,她特別喜歡阿季。某日,她帶領(lǐng)人參觀學校的食堂,一進門就看到一群小女孩兒,從背后看過去都是白脖子、兩撅小短辮兒,個個像阿季。小女孩們看來了幾位大人,都沉默不語安心吃飯。楊蔭榆轉(zhuǎn)了一圈才發(fā)現(xiàn)阿季坐在門邊,她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吃飯時掉了一些米粒。楊蔭榆看到阿季忍不住笑了。她想讓阿季和小女孩們改掉這個不好的習慣,就俯在阿季耳邊說了一句話。阿季忽閃著大眼睛看看周圍,又看看隨三姑母來的幾位大人,聽話地把桌子上的米粒撿起來吃了。小女孩們看阿季把掉在桌子上的飯粒吃了,她們也跟著把飯粒吃了。楊蔭榆看阿季表率做得好,更加喜歡這個惹人愛憐、歡快活潑、童趣十足的侄女了。
放學的時候,阿季喜歡跟著同學到大學部蕩秋千,蕩得越高她越害怕,越害怕越高興,F(xiàn)在的小孩子很少蕩秋千了,有電視看著,有各種兒童書籍讀,還有各種現(xiàn)代化的游戲,精神食糧很豐富。在阿季的幼年,這些都還沒出現(xiàn),他們的游戲很簡單。
愉快的童年是相似的,在女師大附屬小學讀書的阿季最開心的有兩件事:第一件是舉辦懇親會扮演花神,阿季穿著貼滿金花的衣裳,牛角辮子插滿花,高高盤在頭頂上;第二件是學校舉行運動會,阿季圍著跳繩的學生轉(zhuǎn)著跳。這兩件事成為阿季在北京上學難以忘懷的記憶。
幸福和不幸總是結(jié)伴而行,對于小孩子來說也不例外。當時,楊蔭杭到北京就職只帶了不能上學的孩子,把正在求學的大女兒、二女兒留在了上海。有一天,他們得到二女兒感染風寒住院的消息,楊蔭杭的夫人火速南下去看望女兒。哪知道天津發(fā)大水,火車不通,只得改換輪船。好不容易見到女兒,女兒只能拉住母親的手不?奁床磺迥赣H心碎的表情,聽不見母親心碎的聲音。她,走了,難舍這個世界,難舍她愛的親人。有的人來到這個世界太匆匆,沒來得及道聲“世界你好,太陽你好”,便不情愿地離開了,留下無盡的思念在活著人的心里,綿長的歲月盡頭。這樣的思念不知道要延續(xù)多久才能歸于平靜?
楊蔭杭在官場并不順利,失去二女兒后,他意識到孩子比當官更重要,心灰意冷的他打算辭官離開北京。阿季已經(jīng)上小學三年級了,她在院子里玩得正高興,三姐跑過來說:“我們要離開北京回南方了!”
阿季一下子不高興了,變得憂傷起來,她對三姐說:“怪不得母親這段時間經(jīng)常去看名勝古跡,還買回來那么多特產(chǎn);父親也不去上班,有閑情到山上采標本,原來,他們準備好要離開這兒了!
處在快樂時期的孩子最難舍的是玩得正開心,忽然被人生生拽開,離開那些志趣相投的小伙伴。
離開的時候到了,當他們一家趕到火車站,為楊蔭杭一家送行的人已經(jīng)等在那里了,8歲的阿季看到這么多人送行,依依惜別、難舍難分的場面,不覺自豪起來,為有這樣的父親感到光榮。她站在楊蔭杭的身邊,仰著小臉甜甜地望著這個偉岸的男人,直到汽笛聲響起,大家又一次告別。
一家8口人下了火車又換輪船,一路顛簸終于到了無錫。楊蔭杭在無錫沒有房產(chǎn),只得租住在臨河的沙巷。他們租的房子出了廚房是一座木橋,和北京的胡同完全不同。阿季喜歡這樣的環(huán)境,站在家里能看到來往的船只在河里緩慢地移動。
阿季和弟弟到了無錫依然是要上學的。學校位于沙巷口的廟里,叫大王廟小學。學校有學生大約80人,只有一間大教室,分了四個班級。阿季和兩個弟弟來得晚,只能做插班生。學校里只有一位校長和一位老師。姓孫的老師長得個性鮮明,頭型像葫蘆瓢,被學生們戲稱為“孫光頭”。孫老師教書攜帶“武器”曰:藤教鞭,專門用來“指點”學生的腦袋瓜。阿季和弟弟們進了這個教室,十分乖巧,孫老師沒有對他們進行特殊的“照顧”。阿季發(fā)現(xiàn)女生廁所里,畫了一幅“孫光頭”的像,進廁所的同學都要對那幅畫像拜拜。她以為是同學喜歡老師呢,哪知道一位同學告訴她:“我們要‘鈍’死他!焙髞戆⒓静胖涝跓o錫的方言里“鈍”是叫一個人倒霉的意思。同學們?yōu)槭裁床幌矚g唯一的老師呢?難道是孫老師把“子曰”解作“兒子說”的緣故?還是孫老師經(jīng)常拿教鞭打?qū)W生的腦袋?
阿季在大王廟小學和同學們玩得最多的是“官打捉賊”的游戲。在紙上分別寫上“官、打、捉、賊”四個字,然后抓鬮。有一次阿季抓到鬮后撒腿就跑。同學拉住她,問她為什么要跑。阿季著急地說:“我是賊呀!賊得趁早逃跑,要跑得快,不給捉住。”
阿季聽老師講課,和同學玩跳繩、拍皮球,雖然只上了半學期,但留下的深刻印象,讓她經(jīng)常覺得時光停滯了,仿佛在大王廟里從未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