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散文,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體裁,也是包含最正統(tǒng)、最豐富的思想文化遺產(chǎn)的文獻載體。在當代古代文學研究界,詩歌、戲曲、小說都有相應的獨立研究刊物,唯獨散文沒有。究其原因,一是散文研究自身的難度、廣度,導致研究隊伍不夠壯大,研究梯隊不夠健全,沒有形成較為完整的學統(tǒng);二是散文研究的理論模式和文獻積累工程,都還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和規(guī)模,導致散文研究缺乏規(guī)劃和設計,往往附和、追隨其他文體的研究風氣,沒有形成獨具特色的學統(tǒng)。總之,散文研究學統(tǒng)的完整性、獨特性的缺失,是目前古代文學研究界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鑒于以上現(xiàn)狀,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擬與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共同創(chuàng)辦以中國古代散文為研究對象的大型學術(shù)集刊《斯文》。
《斯文》(第六輯)集中呈現(xiàn)最晚一段時間中國古代散文研究領(lǐng)域中的新科研成果,如古代散文的新材料的搜集與整理,古代散文研究的新方法探索,評點、揄揚古代散文研究中的新論著,以便為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搭建平臺,溝通古代散文科研中的理論與方法實踐經(jīng)驗。
主編的話
寒冬已至,獨處陋室,編輯本輯《斯文》,別有一番感慨。本期理應兩個月前編成,但由于種種大家都能理解的原因以及有的作者賜稿時間一再拖延,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冬天。
本輯第一欄“特約專稿”刊出熊禮匯先生《論曾鞏古文醇厚嚴密、簡淡明潔所蘊涵的文學美感》一文,以曾鞏為題,討論一個傳統(tǒng)的話題:文學美感。近年來,學術(shù)界對文學審美話題的討論不多,一是先賢前輩于此多有言說,難以超越,不免生退避之意,二是當今學界的研究方法頗注重跨界,注重文本理論,于審美漸漸遠離。但文學審美是一個無論如何不可不談的基本問題,離開了審美之本,任何解讀都有可能變成“外行”。真正的“內(nèi)行”又從不虛言空論,而能夠在具體可感的作品分析中提供可感可知的深入體認。熊禮匯先生從事古代散文研究歷有年所,貫通各代,建樹頗多,而于散文審美特性最為重視,體悟良深,功力深湛。本文是他的一篇新作,對曾鞏散文的文學美感加以細致、周密的分析,獨特之處在于分體論述,涉及書牘、序文、雜記諸種文體,各體下細為分類,類下?lián)䞍?nèi)容又析為項,細致分析了曾鞏散文的“文學美感”。這種分析方式精細地將“美感”落實到具體層面,而不僅止于描述概括,非有累年所積之功力不可。美感體驗具有突出個體特征,但并非不可言說,而將其說清說透則是頗為艱難的,須將其與文體、功能、應用對象結(jié)合起來,須將其與表達手法、文法句法、結(jié)構(gòu)修辭等因素統(tǒng)合在一起,通透不隔,古今融貫,方能有此境界。
斯文之義大矣哉,本刊雖以散文研究為主,但又不必拘于時義之“文學”“散文”,更欲推而廣之深之,究人文之義及其復雜的歷史變遷,在宏闊的視野下展開討論。本輯“大視野”欄目推出兩篇有關(guān)清代學術(shù)思想史的論文。有意思的是,兩篇文章討論的都是“官學”問題:一是“官學屬性”下的學術(shù)實踐,自覺地以官方意識形態(tài)評斷學術(shù),獨斷專橫;一是不同學術(shù)流派之間學術(shù)爭論,具有在野特點,但卻拉出官學大旗,以正統(tǒng)的面目出現(xiàn)......
郭英德,文學博士學位,教授,曾任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副主任(1998-2001),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1999-2002),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所長(2005-2007),北京師范大學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2006-2012)等,現(xiàn)任北京師范大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散文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中國明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等。1996年評為北京市“培養(yǎng)跨世紀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入選者,2000年評為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2011年享受國務院頒發(fā)政府特殊津貼。從國學大師啟功先生、著名學者聶石樵先生,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文學學術(shù)史、中國古代戲曲等領(lǐng)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出版學術(shù)專著28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學遺產(chǎn)》、《文藝研究》等雜志報刊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240多篇,其中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術(shù)文摘》等轉(zhuǎn)載52篇,在海內(nèi)外學術(shù)界產(chǎn)生重要影響。
特約專稿
論曾鞏古文醇厚嚴密、簡淡明潔所蘊涵的文學美感 熊禮匯
大視野
“復性之學”還是“以佛理解之”
——由《四庫全書總目·陰符經(jīng)解》提要展開的學術(shù)批評考察 何宗美
清代漢宋學的道統(tǒng)之爭
——以江藩、方東樹的學術(shù)論爭為研究中心 曾光光
文學思想研究
在道學與文辭之間
——以馬理與呂柟的早期講習活動及其文學思想為中心 楊遇青 蔣興燕
論陽明心學與明代詩文理、情向度的流轉(zhuǎn) 常威
文體研究
從外飾到本體:“前文體論”時期的先秦兩漢文章觀 姚愛斌
明末士人對蘇軾的追摹式書寫——以武進鄭鄤為中心 高璐
晚清教育家孫萬春的八股文教學理論 馬昕
元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散文文體類析 多洛肯 孟靜
文學史研究
六朝道教駢文的文學史意義 蔣振華
“前七子”書寫簡史 孫學堂
散文研究文獻考述
新見《望溪先生文偶抄》匯評本及其文獻價值 任雪山
散文研究評述
2018年唐宋散文研究綜覽 周劍之
2018年明代散文研究蠡測 魏宏遠 張藝昊
2018年近代散文研究述論 潘靜如
宋代筆記辨體評述 胡鵬
《斯文》稿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