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讀人群 :一般讀者 1. 學者、詩人陳建華散文作品首次收編成集。金宇澄評價他是“1960年代上海WEI一頹廢詩人”,“讀了他的詩想早點認識他”。而陳建華先生的散文隨筆也同樣富于詩意,真誠且有深度。
2. 融影像、學術(shù)、文學于一爐。包納舞臺劇及電影的觀后、文化研究、書評等,作者“記憶中隱秘閃爍的東西,如點滴火星的燼余,不知哪陣風又把它燃燒起來”。
3. 金宇澄《繁花》創(chuàng)作的微小細節(jié)。金宇澄曾讀過作者的詩,二人遂有交情,關(guān)于《繁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書中也娓娓道來。
自序
陳建華
這些隨筆雜七雜八,多少帶點文藝腔。初次收編成集,總要取個書名,腦中跳出“午后的繁花”,再想想別的,也沒有想出更合適的。其實是一種記憶的連接,其中有些隱秘閃爍的東西,如點滴火星的燼余,不知哪陣風又把它燃燒起來。
20世紀80年代我在復旦讀博,偶爾有內(nèi)部電影可看,那天汪躍進帶我們?nèi)ネ馕南悼础度ツ暝隈R里昂巴德》,說是一部有關(guān)愛情記憶的影片,看完后畫面在腦際久久回蕩:一個舞會的鏡頭,突然定格,男男女女神情木然,靈魂出竅,又分秒活了過來。在木然的間隔里,我也好像在另一片天空里飛翔。汪躍進說這部影片當初在巴黎放映給知識界帶來震撼,賽過洗腦。大約十年之后我在哈佛遇見他,知道我在跟李歐梵先生讀現(xiàn)代文學,他就哈哈笑起來說我“墮落”了,指我從前是學古典文學的。雖是玩笑,不過確實哈佛向來崇尚古典,直到90年代才開始設置中國現(xiàn)代文學這一學科,并請李歐梵先生擔任教授。那時汪躍進已經(jīng)跟巫鴻先生念完美術(shù)史博士,后來在哈佛任教,至今好多年了。
小時候看電影,每一次都激動無比,由班主任帶領(lǐng)我們?nèi)ビ霸杭w觀看,比如《雞毛信》、《地道戰(zhàn)》等,像是一種文化儀式,經(jīng)歷另一種人生,悲壯而神奇。后來看內(nèi)部電影,一聽到《清宮秘史》和《桃花扇》的歌曲就不得了,人好似軟癱一樣,蕩氣回腸之中仍然伴著戰(zhàn)栗的罪惡感。
ZUI初看瑪雅·黛倫的《午后之網(wǎng)》是因為選修了布魯諾的電影課,她說電影史有寫實和奇幻兩個源頭,分別以盧米埃爾兄弟和梅里愛為代表。雖然她在課上這么講,但實際上卻把《午后之網(wǎng)》作為奇幻類型的典范,我想這跟布魯諾的女性主義立場有關(guān),斞攀且粋來自俄國的天才女子,在美國一心要拍吃力不討好的現(xiàn)代主義藝術(shù)片,沒拍成幾部片子,卻成了文化另類。說實在的,《午后之網(wǎng)》很短,只有二十分鐘,ZUI初是在卡朋特視覺藝術(shù)中心(Carpenter center for visual arts)看的,無厘頭的敘事讓我一頭霧水,而鏡頭異常唯美,在我心頭激起陣陣驚喜的漣漪。其實整個學期ZUI令我神往的是文德斯的《柏林蒼穹下》,我的學期論文是對片中女主角的背影作美學分析,批作業(yè)的是布魯諾的助教,一個美國小伙子,給了我A,批語說:excellent throughout!(通篇精彩。
在哈佛讀書還有閑心思寫點詩文自娛自樂!段绾笾W(wǎng)》只看了一次,卻在腦中揮之不去,片中的鑰匙、鏡子、匕首和花的意象與恐怖、愛情、謀殺的母題一起在記憶中發(fā)揮作用,和我從唐人街搭乘小巴去紐約一路上車速飛快的驚險體驗,和第五大道紐約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的現(xiàn)代主義的破碎噩夢般的觀感,和討論班上《金瓶梅》、《海上花》的閱讀經(jīng)驗交雜在一起,摻和著些許頹廢情調(diào),夢幻般散落在一些散文篇章里。
在香港教書的時候,一年里總有回上海老家的機會,多半是出公差、開會或去圖書館查資料。有一回淘到瑪雅·黛倫的碟片,雙碟套裝,有她的三部影片,另有一部她的傳記片,那份驚喜難以形容。于是對瑪雅的生平大感興趣,等于做學術(shù)研究,借助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的幾本參考書,寫了一篇《藍火:瑪雅·黛倫的鏡像舞臺》,發(fā)表在林賢治主編的《人文隨筆》雜志上。
陳建華,生于上海。復旦大學、哈佛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教于復旦大學、美國歐柏林學院、上海交通大學,F(xiàn)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榮譽教授,復旦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lǐng)域包括中國文學文化史、“革命”觀念史、詩學詮釋學、視覺文化史、當代文學批評等。
發(fā)表中英文論文百余篇,著作有《Revolution and Form: Mao Dun's Early Novels and Chinese Literary Modernity》、《From Revolution to the Republic: Chen Jianhua on Vernacular Chinese Modernity》、《“革命”的現(xiàn)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革命與形式――茅盾早期小說的現(xiàn)代性展開,1927-1930》、《從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國時期文學、電影與文化的轉(zhuǎn)型》、《十四至十七世紀中國江浙地區(qū)社會意識與文學》、《帝制末與世紀末──中國文學文化考論》、《雕籠與火鳥(三十年集)》、《古今與跨界――中國文學文化研究》、《文以載車--民國火車小史》、《陸小曼·1927·上!、《凌波微語》、《紫羅蘭的魅影--周瘦鵑與上海文學文化,1911-1949》。詩文創(chuàng)作《去年夏天在紐約》、《陳建華詩選》、《亂世薩克斯風》、《靈氛回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