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實現(xiàn)口譯所需的多種知識、能力和素質(zhì)的綜合培養(yǎng),多方位、多層次地滿足學習者的需要,《中日口譯系列教程》采用了分單元的設置,每冊分為若干單元,每個單元中設置若干板塊,實行分階段的營養(yǎng)套餐式教學。學習者既可以全面學習,又可以各取所需。這一點是本套教材最重要的特點。此外,考慮到眾多自學者的需要,教材中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細致入微的講解和大量的練習,尤其是聽譯練習,一定會讓你收獲多多。
經(jīng)過初級分冊的學習。學習者已經(jīng)基本習慣了外語與母語的交替反射,但是口譯的場合及涉及的話題尚限于非正式的或私人性的。中級分冊的教學內(nèi)容設定為:在正式場合中作為譯員為講話人提供雙語互譯或交替口譯服務。教學目的是使學習者逐步完成從非正式場合到正式場合、從私人性到工作性雙語互譯或交替口譯的過渡,同時進一步了解外語和母語在思維和表達方式上的異同,找出二者間更多的接點。為了使教材更具實用性,課文的寫作盡量體現(xiàn)出漢語和日語的不同語言思維方式,以及由此帶來的不同表達習慣。同時也盡量地貼近實際,尤其是第四單元的“*****”中特意寫進了一些表述噦唆、不易分清層次的內(nèi)容。
多角度、多層次傳授最實用的中日職業(yè)口譯技巧;獨辟蹊徑精講中日語言對比與對譯;新詞、新譯、新思路,開辟新捷徑;全方位口譯訓練,直通成才之路。
吉林大學劉麗華教授為中國的日語學習者開發(fā)的口譯訓練教材已經(jīng)完成。本書的出版對于我來說,也是一件無比高興的事情,在此表示衷心的祝賀。
口譯這項語言交流活動,產(chǎn)生于人類開始與使用不同語言的群體進行接觸之時。但是對于譯員的正規(guī)訓練卻開始很晚,恐怕是到了20世紀以后的事情了�?谧g訓練最先始于歐洲,如今已經(jīng)遍布世界各地,而且研究生院也在進行這方面的培訓。至于把口譯這項活動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予以探究的口譯研究,是到了20世紀50年代才在歐洲興起的。不過,其后卻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如今,各種國際會議、研討會等頻繁召開,口譯訓練也逐漸受到重視,甚至出現(xiàn)了專門出版口譯方面書籍的出版社。在日本,對于譯員的訓練,自20世紀60年代起已經(jīng)在若干大學開始實施。在口譯研究方面,我們曾于1990年創(chuàng)立了口譯理論研究會,于2000年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的日本口譯學會。
口譯訓練方法作為口譯研究的一部分而受到矚目,這一點無論是從應用研究的角度,還是從譯員訓練的實際需要來考慮,都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關(guān)于訓練方法,已經(jīng)有很多研究。但遺憾的是,真正為讀者考慮的、用起來方便的教科書還很少。本書不同于以往只提供實例的教科書,考慮到學習者的需要,嘗試了“單元”這種設計形式。正因為是初次嘗試,因此其意義無論怎樣強調(diào)都是不過分的。而且,我確信作者為其付出的辛苦也是巨大的。
劉麗華,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中日應用語言學對比研究、翻譯學。主要著述有《中日口譯教程(初級)》(外研社)、《實用日語語法釋疑》(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現(xiàn)代日語學習應試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及專業(yè)學術(shù)論文數(shù)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