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讀者朋友先看了本書的“代后記”,就知道本書是“國民1919”展覽的圖錄。“代后記”主要介紹了過去五年間(2015—2019)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為紀念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籌劃的幾個展覽,“國民1919”便是其中之一。
“國民1919”展覽的初衷,是對五四運動的大背景做一個系統(tǒng)描述。2019年4月,在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紅樓館區(qū)舉辦了“五四現(xiàn)場”展覽,在魯迅博物館館區(qū)舉辦了“國民1919”展覽,兩場展覽彼此呼應,互有補充。五四當天有現(xiàn)場,五四運動有時段,民眾的行動在“五四現(xiàn)場”展覽中表現(xiàn)得較為充分;但五四運動的來龍去脈卻需要從更長時間、更大范圍、更多層次去考察:新文化運動如何推動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前思想上的準備有哪些,運動后的影響有哪些?陳獨秀、魯迅、胡適、錢玄同等新文化干將和眾多青年才俊在五四運動前后處于怎樣的狀態(tài)?“國民1919”展覽就是想尋繹背景,探視全景。
1919年的學生運動引發(fā)了自上而下的廣泛的民眾參與,其中知名人士尤為引人矚目。但過去的敘述并不完整。即便是知名人士,在以往的敘述中,也只有一部分受到矚目,另有一些則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被遮蔽甚至被丑化。除此之外,還有更為龐大的群體,所謂“沉默的大多數(shù)”——他們是“國民”的主體——其潛力有時會被忽視。
回眸五四,我們不能僅僅回到5月4日這一天,還應該回到1919年這一年。年份,在中國人的思維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一個新的年份,總是帶著新的希望。本書開篇就引用了《晨報》的新年獻詞,表達美好的祝愿!皣1919”展覽把五四運動放在這一年中考察,而且還前溯到多年前,以及后溯多年后的中國社會情況,既探討運動的起因,也評估運動的影響,尤其是與現(xiàn)代人的精神關聯(lián)。在以一年作為一個短時段進行梳理、將百年作為一個長時段參照的時候,我獲得了“一年與百年”的歷史觀念,讓我感到許多問題需要重新審視。
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紀念為我們提供了審視和反思的機會。
“國民1919”展覽制作過程因種種局限,存在諸多不足。例如,作為策展人,我為每個展品寫了篇幅長短不一的說明文字,但在展覽時,因為展線和版面的限制,每篇說明必須統(tǒng)一在百字左右,因此,有些背景復雜的展品的解說就有語焉不詳之感,也進一步造成了本來就難以連貫的各展品之間照應不夠。
的確,1919年中國事件叢雜,頭緒紛繁。單是表現(xiàn)五四運動,尚且要顧及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及工人、商人、學生等不同社會階層,國家情貌更為復雜。例如,單是文化一方面,門類就很多,有戲劇、詩歌、繪畫、小說等,只能蜻蜓點水,很難面面俱到,而我在很多方面又是外行。本書最后一節(jié)的《卿云歌》歌譜,原是一件不能出聲的圖片展品,與齊白石的畫、梅蘭芳的戲文并列,似乎同屬文學藝術,但實際上,選取這件展品,并不主要因為它是音樂,而是作為國家精神的一種表征。而將之作為本書收篇,還有一層考慮,即本書的開篇是魯迅參與設計國徽,結尾則是魯迅參與審查國歌,前后照應,始終相接。我對于音樂,正像對于繪畫和京劇一樣,所知甚少,因此對這樣的題目只能是點到為止。本書對很多人物和事件都有未盡之處,這不只是因為篇幅限制,也因為作者學識淺薄。在成書時,我仍感覺本書只是形成了一個基本的框架,激起了星點的浪花。盡管在形成書稿過程中,我一直在盡力彌補“國民1919”展覽的散漫的缺憾,但很難說書稿就能讓讀者讀出系統(tǒng)感和一貫性。
遺憾豈止于此。對于五四運動這樣學界有了充分研究的重大歷史事件,本書只是做了些平鋪直敘。對于5月4日當天及其后的學生運動,很多學者做了很細致的梳理,成果豐碩。但勘查歷史現(xiàn)場,追蹤歷史真實,還原歷史時空,卻并非易事。一些問題和細節(jié),至今還有爭論。比如,究竟蔡元培在運動發(fā)生前是否鼓動了學生?誰是學生運動的幕后指揮?斗爭過程中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為了最大限度地回到歷史現(xiàn)場,我們就需要更多的材料,更多的觀察角度。本書或許有助于讀者更客觀地看待歷史事件,更公平地傾聽各方面的聲音。
在發(fā)掘1919這樣一個特殊年份中國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方面,本書也存在遺憾。那是一個百家爭鳴的年代,各種思潮紛至沓來,古今中外相互碰撞。本書第三章簡略介紹了大同思想、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實用主義、新村主義、工讀主義等,固然有所涉及,但當時實際存在的問題更多——僅新民學會會員們就列出了一百多個。針對這些問題,本書單列專節(jié)介紹的并不多。歷史上的問題可能會影響到現(xiàn)實中來,并且有些問題根深蒂固,本不是短時間就能解決的。盡管一百年不是一個短時段,但有的問題,如果找不到正確的方法,僅靠拖延時間無濟于事。
“國民1919”展覽結束后,相關資料入庫存檔。一件工作算是完成了,但諸多遺憾仍在我心中縈繞——展覽沒有把這個精彩的年份描述得更全面、更細膩、更生動。參觀展覽的觀眾畢竟有限,怎樣才能讓更多人了解這些不常見的圖片和資料?我試著把文字和圖片結合起來,編成一本書,試圖以專書形式將展覽保存下來。
。。。。。。
黃喬生
2020年9月15日于北京
黃喬生
知名文化學者、魯迅研究專家、文博資深專家。1964年生于河南南陽,1986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現(xiàn)任北京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研究館員,《魯迅研究月刊》主編,中國魯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在魯迅及新文化運動著名人物研究領域成績卓著。
曾策劃《魯迅生平展》《魯迅的藝術世界》《舊邦新命——新文化運動百年紀念展》《中國戰(zhàn)斗——中國抗日戰(zhàn)爭版畫展》《五四現(xiàn)場》《國民1919》《中國的文藝復興——新文化八大家》等展覽;主持和參與編輯《回望魯迅》《回望周作人》《魯迅博物館藏品精選叢書》《銘刻——中國抗日戰(zhàn)爭版畫紀年》《魯迅編印版畫全集》《魯迅藏拓本全集》《臺靜農全集》等。主要著譯有:《度盡劫波:周氏三兄弟》《魯迅:戰(zhàn)士與文人》《八道灣十一號》《百年巨匠·魯迅》《魯迅像傳》《字里行間讀魯迅》《微妙的革命——清末民初的“舊派”詩人》及A Pictorial Biography of Lu Xun等。
序言
引子 《國民》01
第一章 國·民05
中華民國06
元首10
軍政13
“三害”與“三利”16
安福國會20
南北和會25
孫中山29
二十一條33
礦產抵押37
西原借款42
尊孔45
《新青年》來稿48
“荊生”大鬧陶然亭53
整理“國故”57
魯迅致許壽裳信62
戰(zhàn)勝國67
“公理戰(zhàn)勝”牌坊70
威大總統(tǒng)74
第二章 五四77
巴黎和會78
中國代表團81
青島85
學生運動88
北大紅樓93
羅家倫97
通告和宣言99
北大、清華及其他103
電報和快郵107
天安門與東交民巷110
趙家樓115
縱火者118
理性的聲音122
曹汝霖和梅思平126
賣國賊碑130
學生聯(lián)合會134
抵制日貨139
罷課與復課143
被捕和釋放147
《上海罷市實錄》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