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連良先生是我國京劇史上的一代的泰斗、大師。不只是從他興創(chuàng)了一個老生的藝術流派,也不只是從他對京劇老生行當中的影響,而是因為他的藝術思想已經構成了一個京劇表演的藝術體系。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馬先生在京劇改革領域及新編歷史劇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其文章散見于浩如煙海的各種報刊雜志中,自上世紀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時間跨越四十余年?上е两穸嘉闯霭孢^一本其回憶及談藝的文集,可謂一件憾事。
如今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聯合馬連良藝術研究會圍繞馬連良的署名文章、媒體訪談、專題報道、往來書信以及詩詞歌賦等方面來進行挖掘整理,將其中七十篇左右的文章入選文集,按照談藝憶往、筆札詩詞、訪談自述等三部分組成全書。文章內容不僅反映了馬連良先生的藝術人生、他對藝術的獨到見解,同時也是我國戲曲藝術的珍貴史料。自述部分更是難能可貴的口述史資料。相信不但能填補京劇史上的這一空白,也可資梨園乃至文化界返本開新之用。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馬先生在京劇改革領域所做出的貢獻,其新編的歷史劇《四進士》《春秋筆》《趙氏孤兒》《海瑞罷官》等不僅跳脫了傳統京劇一味歌頌帝王將相、金榜題名的庸俗史觀,提倡民族大義,激揚民族氣節(jié),關注底層民眾,不僅在抗日戰(zhàn)爭時深得民心,就現在看來,也是弘揚民族精神、傳統道德的經典之作,對現在的傳統文化領域的革新也有借鑒的價值。而這些京劇改革的構想和創(chuàng)作心路歷程,都散見于其文章中,之前也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
馬連良(1901—1966),生于北京,字溫如 ,中國著名京劇藝術家。老生行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馬派\"藝術創(chuàng)始人,京劇\"四大須生\"之首,與周信芳被譽為\"南麒北馬\"。民國時期京劇三大家之一,扶風社的招牌人物。代表劇目有《借東風》《甘露寺》《清風亭》《四進士》《失空斬》等。
序言:
馬連良先生給后人的啟示 歐陽中石- 001
一 談藝憶往
談劇論藝
舊劇構造之要素- 004
重排《胭脂寶褶》起源- 008
演劇近感- 010
我為什么要演《串龍珠》- 012
我之《串龍珠》- 014
談《春秋筆》編排經過- 017
發(fā)起1939年京劇藝術化運動- 022
今后新編本戲之趨勢- 024
編排《十老安劉》的自白- 026
京劇的唱和做- 029
我演出《赤壁之戰(zhàn)》的感想- 033
《海瑞罷官》演出雜感- 040
從海瑞談到“清官”戲- 048
跑龍?zhí)?/p>
談藝余錄之一- 051
舞臺上的美與丑- 056
撒火彩- 062
《郝壽臣銅錘唱腔集》序- 071
改詞
談藝余錄之一- 075
談“總講” - 085
疑義相與析
向傳陶\"閏水兩君致謝及附件- 089
大膽創(chuàng)造 勇于革新- 094
臺詞的意 人物的神- 097
我對京劇演現代戲的看法- 106
勇往直前 堅持不懈- 114
循生活之規(guī) 蹈生活之矩
在杜鵑山中演鄭老萬的體會- 117
我演程嬰- 126
思人憶事
唱戲難- 164
記名伶十三絕圖- 168
我的感受和體會- 170
喜看新人賽舊人- 176
刻苦創(chuàng)造 精益求精
憶劉寶全先生- 180
學習他的革新精神- 189
紀念益友郝壽臣- 193
闊別香島十二年- 195
姜維怎不服孔明- 199
傳道授業(yè)
我學習戲曲藝術的一些體會- 205
怎樣鍛煉和保護嗓子
首都藝術界座談演員嗓子問題節(jié)選- 208
論師徒
收馮志孝\"張學津有感- 212
古歷軒談藝錄- 216
心情舒暢話傳藝- 235
就任戲曲學校校長有感- 240
二 筆札詩詞
啟事文告
為“五卅運動”義演的倡議、啟事及籌賑收支明細- 248
為濟青不名譽事辟謠啟事- 251
喪父哀啟、義演啟事及附件- 253
富連成科班之契約- 259
信札詩詞
馬連良致梅蘭芳兩信札- 261
馬連良致李玉書四信札- 264
馬連良致張夢庚信札- 269
哭畹華兄
調寄榴花泣- 272
畹華兄哀詞
錦橙梅仙呂- 273
悼念郝壽臣老人
南呂玉交枝小令- 274
信芳兄演劇六十周年致賀- 276
述志
雙調'新時令及跋- 277
三 訪談自述
自報家門
名伶訪問記 馬連良- 284
歡迎馬連良- 292
名伶訪問記 馬連良- 294
訪馬連良先生- 335
馬連良自述軼事- 339
管中窺豹
馬連良之本戲談- 345
馬連良談灌音制片- 347
馬連良訪問記- 355
和馬連良談改良平劇幾點- 359
一代名伶馬連良
首倡改良舞臺適合時代化- 362
馬連良對話崔承喜- 367
訪馬連良- 374
馬連良談程嬰- 377
附錄
馬連良先生在武漢- 382
馬連良傳藝散記- 384
熱心傳藝育花木
馬連良為市戲校學生親授審頭刺湯- 387
馬連良大事紀年表- 390
后記-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