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愛因斯坦曾說:時間和空間是人類的錯覺。相關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已經證實,人類的感覺經驗內容是經過腦修飾處理之后的虛擬現實結果,作者稱其為棱鏡原理。這也符合中國古人“用心如鏡”的說法,即我們內心對身心世界的認識,是真實存在的一個鏡像,該鏡像的質量取決于內心(大腦)這塊鏡子的質量。
近年來,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的發(fā)展,給心理學提供了一些踏實的立足點。尤其是棱鏡原理,讓我們看到了大腦這面鏡子的高度動態(tài)性。作者一方面基于這種可變性引出了鏡像的扭曲之說,認為這種扭曲就是給我們帶來認知偏差和健康問題的原因;另一方面通過這個扭曲的鏡子和現實之間的交互關系,分析了其在認知、行為、生理等方面所產生的影響。
《健康的心理源泉》這本書從心理學和認知科學角度出發(fā),借鑒中西文化和現代宏觀、微觀物質科學、心理科學和社會科學對身心健康的認識與實踐,探討了心理過程與廣義健康,即包含生理、心理、社會、行為和認知在內的整體健康之間的關系。作者力求將客觀研究與主觀體驗、科學理論與人生實踐、哲學思辨與實際觀察相結合,融合古代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哲學與科學等各方面的思想與實踐,邀請讀者親自對身心世界現象及其運動和動力規(guī)律做出觀察、思考與領悟。
有關心理健康,我們聽到的太多,真正知道的又太少。
邏輯自洽、內容跨界、尋根溯源。剖析“心”在感知和執(zhí)行層面存在的必然扭曲,將生物進化、社會文化、神經科學、現代量子物理學等視角融會貫通,對人類個體和群體健康問題的本質作出解釋。
序
羅非教授將自己新書的名字定為“健康的心理源泉”。乍一看,讀者會以為這是一本關于健康心理學的書。此類書近年來大熱,在各類書店、圖書館、咨詢中心,甚至社區(qū)圖書室,它們常常都被擺放在顯眼的位置。似乎生活在當下的人們史無前例地要去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了。那么,羅教授作為嚴肅的科學家也要來湊這個熱鬧嗎?當然不是。只有在通讀完全書之后,讀者才能夠明白,這是一本與上述熱銷書完全不同的書。羅教授在書中對于健康問題的思考和講述,不僅態(tài)度嚴肅,而且邏輯自洽、內容跨界、尋根溯源,最終嘗試以“心”在感知和執(zhí)行兩個層面存在著的必然扭曲的過程,對人類個體和群體健康問題的本質作出解釋。
我以為,除翻譯的西人著作之外,在心理學界近些年出版的自編、自述、自作的著作中,本書應該算是難得一見的好書,很值得從事科學研究和人文教化的各類人員一讀。本書綜合了物理學、生物學和社會文化學的知識,圍繞著心理科學和神經科學的實驗結果,從人類視角下的微觀、中觀到宏觀世界,層層遞進地揭示出人類個體和群體各種健康問題均源于自主“我”的錯誤認識。羅教授認為,“心”所觀察的才是全局,人類個體和群體的“我”和“我們”不過是在“生命物質因果基礎上的隨機過程”,其所認識的現象也不過是全局中被心理過程扭曲了的部分,“我”和“我們”亦不過是“心”在現實世界中的不同代理人而已。但“我”和“我們”卻自以為是,執(zhí)著地只顧維護代理人各自的利益,堅持認為被各自心理過程所扭曲的就是真實的世界。這種因心理過程自然產生的重大偏差便是導致人類個體和群體出現各種健康問題的源泉。
“我”和“我們”都生活在各自扭曲了的虛幻世界中,因而必定要遭受健康問題的困擾。但羅教授并沒有因為分析得出這種必然結果而悲觀失望。他在書中提出,人們要像鍛煉身體那樣去進行心理建設,因為心理的物質基礎——人們的神經系統(tǒng)如同肌肉骨骼系統(tǒng)一樣,是可塑可造的。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訓練心理穩(wěn)定性和心理洞察力。這兩方面的集成,既可以讓人類充分地了解自己,又可以讓人類了解自己與環(huán)境、社會、歷史等的關系,從而建立安寧、明智的人生境界,并做到健康之人“臨大事有靜氣”。我與羅教授同事多年,知道他科學研究做得好,正念練習也很投入,整個人都沉浸在一種平和的氣場之中,靜氣充盈。這或許就是他多年堅持以“知行合一”的方式進行心理建設的外顯成果,亦是本書所含智慧在他身上的體現。
當然,本書或許還會啟發(fā)讀者想弄清一個更基本的問題,即“心”為何物?是儒家的理與心?是老莊的道?還是佛家的禪?是心物二元“我思故我在”中的主觀“心”,還是“存在就是被感知”中的客觀“心”?抑或是物質微觀粒子在“隨機基礎上的因果鏈條”?羅教授雖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在此問題上他依然是樂觀的:堅持心理建設,堅持科學態(tài)度,人類總會接近那個能夠觀察全局和真實對象的“心”。健康可期,未來可期。
張建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前言
盡管心理科學是探索內心活動的頂尖科學范疇,但它所獲得的成果總是有機會回饋給支持它發(fā)展的社會和大眾。這種回饋的諸多形式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對健康及其現代理解的貢獻。因此,將學界對心理與健康問題的探索宣諸紙面,以饗讀者,是眾多心理學家的或多或少的共同心愿。這本書出現在本叢書中,可以說是必然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筆者僅僅是捉刀之手,適逢其會而已。
然而“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因此寫作本書,不免戰(zhàn)戰(zhàn)兢兢,深恐貽誤讀者。故本書其言或有不工,但其論點則力求言有實據。而當今文獻之中,百家爭鳴,種種論據也多有不一之處,取舍之間殊為不易。每逢此時,則務求證之于心,庶幾可免于流弊其后。
先哲嘗言,“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睂τ诶碚摰奶接懀瑑H憑邏輯的討論尚不足以充分領會。因此在行文之間,力求比擬于日常經驗,或援引其它學科的先進理論與實踐,俾能增強其可理解性。然而囿于筆者的見聞,或有引喻失當之處,尚乞讀者見諒。
盡管有如此種種考量與措施,然筆者以未學之管窺,欲述諸大家之精髓于有限篇幅之間,實屬捉襟之舉。文中定有種種錯謬之處,在此預先告罪!請讀者諸君在閱讀時自行取舍為盼。若能更予以批評指正,則筆者幸甚!
羅非
羅非,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生理學會、中國心理學會、中國神經科學學會、中華醫(yī)學會疼痛學分會會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感覺、情緒、認知過程及其調節(jié)的神經心理機制。
前言
1 引言
2 健康觀念的演變
2.1 引言
2.2 健康觀念的起源
2.3 早期的一體觀
2.4 中期的各種宗教健康觀
2.4.1 本真論的分裂
2.4.2 多神論的興衰
2.4.3 一神論的建立與演變
2.4.4 一神論的困難
2.5 近代的生物觀與心理觀
2.5.1 生物模式
2.5.2 生物醫(yī)學模式
2.5.3 傳統(tǒng)的心理觀點
2.6 當代的身心社會觀
3 健康心理學
3.1 引言
3.1.1 健康心理學概念
3.1.2 健康心理學的分支
3.2 健康心理學的起源與發(fā)展
3.3 健康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3.3.1 健康心理學的理論研究
3.3.2 健康心理學的應用
3.4 健康心理學的局限
4 身心溝通的焦點
4.1 引言
4.2 大腦的結構與功能
4.2.1 生命形態(tài)的演變
4.2.2 神經系統(tǒng)的進化
4.2.3 腦的結構與功能
4.3 核心心理功能
4.3.1 新皮層的用途
4.3.2 核心心理功能
4.4 棱鏡原理
4.4.1 歷史性的一步
4.4.2 神經系統(tǒng)的工作方式
4.4.3 腦的虛擬計算
4.4.4 錯覺與真實的棱鏡原理
4.5 生命王國的組織架構
5 溝通的扭曲(上)
5.1 引言
5.1.1 神經學習律與細胞群落反應
5.1.2 適應的利與弊
5.2 認知扭曲
5.2.1 物質身體與感覺能力
5.2.2 認知活動
5.3 情感扭曲
5.3.1 情緒的分類
5.3.2 情緒相關的腦活動
5.3.3 情緒帶來的扭曲效應
5.4 知覺扭曲
5.4.1 知覺的內容
5.4.2 知覺的扭曲
5.5 提升的希望
6 溝通的扭曲(中)
6.1 引言
6.2 認知執(zhí)行扭曲
6.2.1 裂腦研究
6.2.2 精神分析
6.2.3 東方式內觀
6.3 情感執(zhí)行扭曲
6.3.1 情感與情緒
6.3.2 情緒與過去
6.3.3 情緒的升華
6.4 生理執(zhí)行扭曲
6.4.1 心身影響
6.4.2 身心結構的層級
6.4.3 生理與行為扭曲
7 溝通的扭曲(下)
7.1 引言
7.1.1 穩(wěn)定繁榮的新加坡
7.1.2 混亂的拉各斯
7.2 生命體系的引申
7.2.1 細胞內的生命
7.2.2 人體王國
7.2.3 核心心理功能的起源
7.3 社會功能及其扭曲效應
7.3.1 意識與人體王國
7.3.2 細胞有沒有意志
7.3.3 社會群體與社會意志
7.3.4 社會功能的扭曲
7.4 社會扭曲的三態(tài)
7.4.1 激進與保守
7.4.2 民主與共和
7.4.3 發(fā)展與擴張
8 解決的途徑
8.1 引言
8.1.1 民“信”什么
8.1.2 凝聚力的心理來源
8.2 心理調節(jié)
8.2.1 催眠療法
8.2.2 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
8.2.3 后期的心理治療流派
8.2.4 美國的心理學
8.3 結合腦科學的方案
8.3.1 大腦中的光點
8.3.2 微接觸
8.3.3 直接參與
8.4 其他的可能性
8.4.1 來自生活的智慧
8.4.2 未來的開端
8.4.3 微心理學
9 終極問題
9.1 引言
9.1.1 天問
9.1.2 內心探尋者的歸宿
9.1.3 心理的動力學
9.2 地位與平衡
9.2.1 社會環(huán)境的內心意義
9.2.2 心的地位
9.3 主宰的尋求
9.3.1 科學、哲學與宗教
9.3.2 探索的心理學
9.3.3 認識論問題
9.3.4 實用問題
9.4 終極問題的探究
9.4.1 終極問題的科學思路
9.4.2 終極問題的心理學表述
9.4.3 知覺的主體
9.4.4 透過現象看本質
9.4.5 終極問題的心理意義
9.5 徹底的回饋
9.5.1 正念運動
9.5.2 正念與現代認知神經科學
9.5.3 正念的精髓
9.5.4 正念的社會心理學
9.6 心理建設
9.6.1 心理建設的物質基礎
9.6.2 心理建設的需求
9.6.3 心理建設的方法
9.6.4 心理建設的成果
結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