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妖與圣人何以并提?他們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特殊的張力?這本比較古典學著作,以海妖代表的知識與圣人代表的智慧為線索,串聯(lián)起古希臘與古典中國*重要的文本。通過比較《詩經(jīng)》和《奧德賽》,司馬遷和修昔底德,孔子、老子、莊子和柏拉圖,向讀者呈現(xiàn)兩大文明如何回應各自內(nèi)部的危機與變革。
古中國和古希臘的文化對后來的文明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古典中國的文字和文化價值傳遍了整個東亞,成為韓國、日本和越南的學問基礎(chǔ)。希臘的學問和文化對西方的許多知識范式都有貢獻。*西方特色的可能是邏輯證明的傳統(tǒng)和相關(guān)的假設(shè),正如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所說的,我們都渴望知道。與此相反,中國的傳統(tǒng),如老子的《道德經(jīng)》告誡說,由于我們的求知欲,我們可能會喪失智慧,從而產(chǎn)生知識與智慧的分裂。
令人感興趣的是,這些獨特的文化對彼此有什么認識,已有相當多的學術(shù)研究將古希臘和古中國進行了比較。學者們提出的證據(jù)表明,這兩種文化實際上可能已經(jīng)意識到對方的存在,盡管或許是間接的由中亞游牧民族所促成的!逗Qc圣人》提供了一項具有啟發(fā)性的研究,并且表明,比較希臘和中國的文化將繼續(xù)成為一場不可抗拒的重要學術(shù)辯論。
尚冠文(Steven Shankman),斯坦福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xiàn)就職于美國俄勒岡大學古典學系。主要研究領(lǐng)域包括比較文學、英美文學中的古典傳統(tǒng)、文藝理論史等。近的著作包括Other Others: Levinas, Literature,Transcultural Studies (2010) 以及 Epic and Other Higher Narratives: Essays in Intercultural Studies (2011)。
杜潤德(Stephen Durrant), 美國俄勒岡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榮休教授。主要研究領(lǐng)域包括中國早期文學、司馬遷與中國早期敘事傳統(tǒng)的聯(lián)系、中國與希臘敘事學傳統(tǒng)的比較等。代表作有 The Cloudy Mirror: Tension and Conflict in the Writings of Sima Qian (1995)。
致 謝
導 言
部分 意向性的萌芽:《詩經(jīng)》與《奧德賽》
1.詩歌與參與體驗
2.在家庭與社會中的參與
3.對自然世界的參與
總結(jié)與結(jié)論
第二部分 哲學前后:修昔底德與司馬遷
1.歷史與傳統(tǒng)
2.歷史書寫的體例
3.參與的風潮:司馬遷對自己時代的描繪
4. 修昔底德對客觀性的悲劇性尋求以及這位史家抑制不住的我
總結(jié)與結(jié)論
第三部分 哲人、圣人與參與體驗
1.圣人與哲人出現(xiàn)的語境
2.從詩到哲學
3.圣人、哲人以及參與性維度的恢復
總結(jié)與結(jié)論
后記
參考書目
索引
譯校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