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繼續(xù)《如果上海的墻會說話》非虛構寫作風格,采訪五十位上海名人,傾聽他們心中的地標故事,在歷史的縱軸和地理的橫軸上,通過人物的個人成長經(jīng)歷,向讀者展示一個極富魅力和人文情懷的上海。所采訪的對象,有夏衍、俞振飛、顧維鈞等歷史名人之后,也有參與見證并推動改革開放的《傷痕》與《于無聲處》寫作者盧新華和宗福先,更首次包括了70后和80后的新生代上海寫作者。通過一篇篇故事,可以看見城市的發(fā)展和個人的境遇互為因果,互相成就。
城市由人塑造,也塑造了其中的人。
建筑不僅是居住的場所,也是立體的歷史。
《如果上海的墻會說話》《隔壁的上海人》姊妹篇:追尋地標的前世今生。
沈軼倫,80后,上海人!督夥湃請蟆酚浾撸虾J凶骷覅f(xié)會理事。專注人物報道和城市題材非虛構寫作。已出版《如果上海的墻會說話》和《隔壁的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