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國民影響的無疑是孝這一家庭倫理行為規(guī)范。托始于孔子的《孝經》,以簡要通俗的文字,闡述儒家視為一切道德根本的孝道,并提出以孝治國的命題,古代學者將其稱作儒家六經的總匯。作為孝道思想基礎和行為指導的《孝經》,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和學者的重視,先后有魏文侯、晉武帝、梁武帝、梁簡文帝、梁元帝、唐玄宗、清世祖、清圣祖、清世宗等帝王君主和數百位學者為該書作注解釋義和研究,影響深遠。
一、孝道和《孝經》
簡單說,《孝經》就是孝道的經典。但要認真摳起來,其中的問題很多。例如,什么是孝?什么是經?該書何以稱為《孝經》,而不稱為《孝論》《孝說》《孝學》等等,都是需要辨明的。
孝,是中國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長輩的家庭倫理道德行為的稱謂。一般人以為孝就是贍養(yǎng)父母,其實這是片面的?鬃釉凇墩撜Z·為政》中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孔子給孝賦予了崇敬父母的內容,以便與一般動物的贍養(yǎng)父母相區(qū)別。孔子的后學,更對孝進行了全面的闡釋。在《禮記·祭義》中,曾參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這樣,所謂孝有三等:上是尊親,即愛戴和崇敬父母,立身行道以揚名顯親和傳宗接代;其次是不辱,即不虧身體,不辱自身,不使父母名聲受侮辱和為親復仇;后是養(yǎng)親,即養(yǎng)口體,侍疾病,順其意,樂其心,重其喪。
作為道德觀念的孝,是原始先民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發(fā)展。大約在一萬年前,中華大地的許多地方已經開始了農業(yè)生產,并逐漸形成了農業(yè)社會。在生產力落后的條件下,從事農業(yè)生產必須有足夠的勞動力,從而造成了華夏先民很早就有了生殖崇拜,以祈求人類自身繁衍能力的加強。另外,從事農業(yè)勞動,必須有豐富的經驗和技能,這就造成了先民對家族中年長者的尊敬,因為年長者有很豐富的勞動經驗和高明的技術。而在老人死后仍繼續(xù)這種崇敬,就成為祖先崇拜!渡袝·堯典》中記載四岳推薦虞舜擔任帝堯的繼承人,說他是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yì,治理,安定),不格奸。意思是說,他是一個瞎子的兒子,父親固執(zhí),母親放肆,弟弟傲慢,他卻能以孝道使得家庭安定和睦,不至于出亂子。據說,帝堯任命虞舜協(xié)調人倫關系,引導民間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當然,《堯典》產生的時間較晚,但其反映了公天下時選人重視其人倫道德,卻是可以肯定的。
孝的概念可能產生于啟建夏朝時。隋陸德明《經典釋文·孝經音義》引鄭玄對先王有至德要道中先王的解釋禹三王先者,陸氏按語:五帝官天下,三王禹始傳于子,于殷配天,故為孝教之始,王謂文王也。我們知道,從啟開始,公天下的傳位制度,被父傳子、子傳孫的家天下代替,這種制度要求以父權為中心的家庭穩(wěn)定,而孝就是這種鞏固家庭、穩(wěn)定秩序的道德觀念,于是孝的概念就產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