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籟教育的思想理念是一種追求原生態(tài)的素質(zhì)教育形態(tài),目的是培養(yǎng)陽光、聰慧、博雅、多藝的天籟少年,讓每一個孩子感受生命的成長,遵循孩子的天性、守護天真、維護天成。
全書通過八個方面向讀者展示天籟教育的實踐與探索:根據(jù)當代宏觀歷史和學校微觀情境下的時代背景、符合邏輯和實踐的三聲文化下的美學境界、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育人品質(zhì)、開發(fā)好聲音課程體系、價值追求和實踐樣態(tài)的教學策略、打造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培養(yǎng)具備專業(yè)化成長的教師群體、建設(shè)具有先進管理理念的特色學校。結(jié)合實際辦學及課堂經(jīng)驗,給一線學校和教師以啟發(fā)。
特色學校辦學,校長用書,學校文化建設(shè),課程體系設(shè)計
《傾聽生命的天籟:天籟教育的實踐與探索》圍繞天籟教育的教育文化理念,從課堂教學、學校空間、管理等方面主張回歸原生態(tài)的教育形態(tài)特征,引導學校課程體系建構(gòu)、引領(lǐng)師生精神生命成長、釋放學生天性、展現(xiàn)學校文化,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
前 言
追尋天籟般的教育境界
我出生于教育世家,家族之中教師眾多。父親雖然只有初中學歷,卻寫得一手好字,是一所村小的校長,算是村里的一個文化人。彼時誰家有南洋親戚需要通信往來,總是找父親代筆。我是家中的男孩,有三個妹妹,按照農(nóng)村習俗,女孩是別人家的風水,都是早早輟學參加生產(chǎn)勞動。我們家則不同,三個妹妹都受過較好的教育,老三還是我們村個女研究生,也算是書香家庭了?蛇@樣一來,家庭經(jīng)濟負擔加重,母親開了個裁縫店沒日沒夜地勞作貼補家用,父親也不得不一邊教書一邊種地。我清楚地記得,他在被自己汗水磨漬得發(fā)亮的扁擔上用方正的隸書寫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幅名聯(lián)來勉勵家人,這條扁擔也一直伴隨著他數(shù)十年半耕半讀的教育生涯。
幼小的我,對世界充滿好奇。記得五歲那年,父親坐在樓梯上拉琴,我放聲高歌: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年紀稍長,我又開始沉迷在《水滸傳》、《三國演義》英雄人物的世界里,雖然文字晦澀難懂,但我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有時甚至張冠李戴,比如,把許褚說成許豬,把荀彧念成荀或,等等,鬧了不少笑話,卻又手不釋卷,樂此不疲。由于用眼習慣不好,小學還沒畢業(yè),眼睛就近視了。父親偶爾會帶我拜訪一些文化藝術(shù)界人士,讓我從這些高人身上得到一些熏陶,他從不要求我讀書做官、掙大錢,盡讓我學些無用的東西。
童年的我,十分頑皮。我整天漫山遍野瘋跑,把同齡孩子所玩的戲耍雜活幾乎玩遍了,常常忘記回家,因此沒少挨父親的鞭子。八歲那年,我在村小上一年級,父親在南嶺山區(qū)教書。山下先放暑假,我就跑到山上父親的學校玩。偶然看到黑板上那些生字詞剛好學過,也不知哪借來的膽子,信手拿起教鞭,模仿老師的樣子,有板有眼地教起那些山里孩子來,那模樣儼然像個小學究。小老師稚嫩的童聲引來了好些看熱鬧的山民,他們聚攏在教室窗外嘖嘖稱奇:喲!這童子可了不得,長大后一定要當先生的。
長大后,我竟真的皈依了教育。告別了豐富多彩的師范生活,我意氣風發(fā)地走上工作崗位,擔任一所鄉(xiāng)村完小的語文教師,兼任少先隊輔導員。鄉(xiāng)村學校業(yè)余生活十分單調(diào)乏味,我是全校的年輕人,第二年輕的便是校長我的父親。百無聊賴之中我只好自尋樂子,這時,那些無用的東西倒是發(fā)揮了大用,每天吹拉彈唱、籃球乒乓,日子倒也過得快樂充實。每年鎮(zhèn)上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會總少不了我,我?guī)缀醭闪水數(shù)氐拿餍。我把所有特長傾瀉到少先隊工作中,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深得孩子們的喜愛。教育局局長親自帶著全市的校長來觀摩我們的主題中隊會,縣上兩所好的學校雙雙向我拋出橄欖枝……九十年代初期,正值出國熱席卷東南沿海地區(qū),許多年輕教師紛紛離職出國淘金,而我選擇了堅守,因為我已經(jīng)樂在其中了。
進城十年,我通過努力工作一步步走上學校管理崗位。記得2006年的某一天,局領(lǐng)導突然找我談話,代表組織征求我的意見: 讓我擔任城區(qū)中心小學校長,管轄城區(qū)六所學校這可是莫大的信任!告別領(lǐng)導,我信步來到大街上,大喇叭里正好飄來韓紅的《天路》: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帶我們走進人間天堂,從此山不再高,水不再漫長,幸福的歌聲傳遍四方。歌聲是那樣空靈、澄澈,宛如天籟一般,頓時,一股幸福的暖流涌上心頭: 幾千年來,讀書人的人生期許莫過于深受知遇之恩,實現(xiàn)人生夢想,而我,是如此幸運!我暗地里下定決心: 一定要成為一名好校長,辦一所好學校,把好的成長禮物奉獻給孩子們。
回想自己的成長歷程,以讀書、運動、藝術(shù)為三大興趣的三聲(書聲指代閱讀,笑聲指代運動,歌聲指代藝術(shù))滋養(yǎng)我成長,成為我生活的主旋律,助我一步步走上學校管理者的崗位。我想: 假如孩子們的生活充滿了三聲,那一定是陽光自信、活潑開朗的少年;假如一個家庭充滿了三聲,那一定是和諧溫馨、幸福美滿的家庭;假如我們的整個社會充滿了三聲,那不正像歌里所唱的那樣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嗎?好教育讓人聞聲而至,好學校讓人聞音心醉,我決定循聲而入,傾聽生命的天籟之聲,追尋教育的天籟之境,這就是天籟教育的創(chuàng)意緣起,也是我想獻給兒童好的成長禮物。幾年來,我一直尋尋覓覓,執(zhí)著前行,探索這條神秘的天籟之路。盡管一路坎坷不平,雨雪風霜,但我堅信前方一定生機盎然,花香滿徑,因為它是葉的事業(yè);盡管也曾彷徨苦悶,獨上高樓,但我堅信未來必定陽光普照,霞彩滿天,因為它是愛的天地。因為有愛,才有天籟,愛到盡頭生命定會是天籟。
斗轉(zhuǎn)星移,不覺已過知天命之年;厥淄,我恍然大悟,命運似乎早有安排,我和天籟有個約定,追尋天籟般的教育境界就是我教育的天命。
有緣教育,無悔此生!
序
傾聽生命的天籟
濱江小學創(chuàng)辦于2008年,坐落在福清市繁華的西區(qū),馬山之麓,龍江之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天寶陂之畔,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靈山秀水的天然滋養(yǎng),孕育了獨具特色的天籟教育辦學思想。
秉持著天籟教育辦學思想,濱江小學提出了鮮明的育人目標培養(yǎng)陽光、聰慧、博雅、多藝的天籟少年。天籟教育主張回歸自然、純粹、靈動,遵循天性,守護天真,維護天成,追溯本源,讓每一個孩子感受生命的成長。
多年來,我一直在積極探索和實踐讀思達(閱讀、思考、表達的簡稱)教學法,這是一種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完整的學習。天籟課堂以暢讀暢言聲(讀)、花開拔節(jié)聲(思)、下筆沙沙聲(達)三聲樣態(tài)為主要特征,與讀思達教學法不謀而合,有異曲同工之妙。天籟教育通過創(chuàng)設(shè)充滿生命力的開放性課堂,旨在吸納知識、拔節(jié)思維、表情達意,初步形成基于讀思達的教學途徑、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激發(fā)孩子的天籟童趣,保護孩子的天籟童心,讓學生的閱讀、思考、表達在課堂真實發(fā)生,讓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真正落地。因此,天籟課堂與讀思達教學法是相融相通的,天籟教育呼應(yīng)了讀思達教學理念,它是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一次融合與創(chuàng)新,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喚醒、追尋和頂層立意,體現(xiàn)了立德樹人的總體要求。
天籟教育落地于好聲音課程。好聲音課程以核心素養(yǎng)作為課程設(shè)計的依據(jù)和出發(fā)點,跳出學科本位,拓寬課程邊界,加強縱向銜接與橫向配合,更生本、更多元、更跨界,將國家課程地方化、地方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特色課程微型化,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更多的發(fā)展可能。好聲音課程的開發(fā)是一場以課堂為突破口、以育人方式變革為抓手、以學科素養(yǎng)與綜合素養(yǎng)融合發(fā)展為導向的課堂教學整體變革。這一變革的亮點就是各科教師結(jié)合學科特點,規(guī)劃讀思達路線圖,強化學科實踐,探尋學科與學科、學科與生活、學科與兒童融合的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以實現(xiàn)課程教學質(zhì)量的高水平發(fā)展。
短短十余年,在天籟教育辦學思想的引領(lǐng)下,濱江小學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成為福清市首個集團化辦學的試點單位,2021年獲評福建省省級文明校園。學校先后被授予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先進單位、福建省義務(wù)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校、福建省義務(wù)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設(shè)學校等60余項和省市級榮譽稱號。
日月星辰的運行,風雨煙云的變幻,空中百鳥的翔舞歌唱……皆是天籟,我欣喜地看到:一群熱愛自然和生命的教師正闊步走在追求和實現(xiàn)生命盡是天籟的教改道路上,意氣風發(fā),且歌且行。
2021年8月28日
李斌,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專業(yè)研究生課程班結(jié)業(yè),福清市政協(xié)委員,中學高級教師,福建省十三五名校長工程培養(yǎng)人。現(xiàn)任福建省福清市濱江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黨總支書記。曾榮膺福建省優(yōu)秀教師福建省優(yōu)秀輔導員福建省星星火炬獎福州市新長征突擊手等榮譽稱號。擔任正職校長15年來,他堅持文化立校、特色發(fā)展的治校方略,致力于探索校園特色文化活動,他創(chuàng)意獨具特色的三聲校園文化,及在此基礎(chǔ)上凝練出的天籟教育,成為當?shù)仡H具影響力的教育品牌。
楊四根,筆名楊四耕,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課程與教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原理專業(yè)畢業(yè),獲教育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課程與教學論。
序 傾聽生命的天籟
前言 追尋天籟般的教育境界
章 天籟教育的時代背景
任何教育思想都是基于一定的文化架構(gòu),都是教育實踐孕育而生的。天籟教育亦如此,它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追求純粹、靈性、自然,是一種原生態(tài)的素質(zhì)教育實踐形態(tài),是學校三聲文化的深耕,是立足當代宏觀歷史背景和學校微觀情境所作出的選擇,是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一次融合與創(chuàng)新,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喚醒、追索和頂層立意,是一種悄無聲息的浸潤。
一、 學校文化變革的邊走邊看
二、 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的必然選擇
三、 教育思想的一次喚醒與浸潤
第二章 天籟教育的美學境界
教育就是這樣,有時候一聲簡單的問候,一句淡淡的鼓勵,一句普通的應(yīng)答,一聲平凡的叮嚀,也會在兒童的心海投下點點帆影,讓心湖蕩開圈圈漣漪,讓心靈的天空像雨后初霽,澄澈、明凈、愉悅、空靈、溫馨……是啊,教育是一種天籟般的存在。每一個孩子都具有無限可能,總有一首歌可以唱響生命的天籟。只要用心去聆聽,時時都有天籟之音;只要勇敢去探索,處處都有天籟之境。
一、 三聲文化的價值叩問
二、 教育理應(yīng)純粹、自然、靈性
第三章 天籟教育的育人品質(zhì)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天籟教育脈延龍江流域歷史文化資源,立足當代宏觀文化架構(gòu),貼近兒童身心特點。我們給孩子的心靈花園種下真、善、美的種子,使他們擁山之德,懷水之志,充滿向上的力量。我們欣喜地看到,在三聲校園文化的引領(lǐng)下,陽光、聰慧、博雅、多藝的少年兒童在茁壯成長,天籟教育正煥發(fā)出獨有的魅力。
一、 陽光美少年
二、 聰慧美少年
三、 博雅美少年
四、 多藝美少年
第四章 天籟教育的課程體系
讓每一個孩子感受生命的天籟,是學校課程的核心理念。在這里,課程即生命美學,是曼妙的詩篇;在這里,課程即美好期待,是兒童成長的禮物;在這里,課程即自然生長,是跳動的旋律;在這里,課程即文化追尋,是成長的印跡。學校是美好事物的薈萃地,尊重兒童的個性需求,設(shè)計豐富多彩的課程,讓孩子們找到屬于自己的世界,讓書聲瑯瑯、歌聲嘹亮、笑聲陣陣,讓每一個生命沉浸于天籟之聲。
一、 感受生命的天籟
二、 好的成長禮物
三、 遇見好聲音
四、 多維途徑推進課程建設(shè)
五、 讓課程變革落地
第五章 天籟教育的教學策略
荷爾德林說過: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句話可以表征為教育的一種至純追求。教育無聲,教育無痕;教育有聲,教育有色,這些說法并不矛盾。天籟教育所追求的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自由呼吸的感覺,是生命本然的樣子。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交流,進行心靈的碰撞。課堂是一場生命旅程,洋溢著生命光彩、充滿詩意與美好,孩子們從課堂中能得到愉悅、幸福和滿足。
一、 課堂,自由呼吸的感覺
二、 課堂,生命本然的樣子
第六章 天籟教育的空間文化
花圃草地,蓬勃著春的綠意;詩情花語,流淌著愛的甜蜜;夢想花開,幸福在這里落地。遵循天性,守護天真,維護天成,讓學校這一天籟之境成為會說話的風景。我們以活躍的空間布局詮釋課程的深刻內(nèi)涵,讓校園空間成為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限度地讓每一個物理空間釋放教育能量。我們努力突破教室和校園圍墻的限制,讓社區(qū)、大自然和各種場館成為課程深度推進的生命空間。
一、 恢弘大氣的廣場文化
二、 輕靈逸致的廳館文化
三、 質(zhì)樸自然的樓層文化
四、 舒然愜意的廊道文化
第七章 天籟教育的專業(yè)姿態(tài)
愛是美的語言,是教育藝術(shù)的魅力所在,學校應(yīng)該成為追尋生命天籟的地方。因為愛,生命才會是天籟,情之深深,愛之濛濛,這是對學生的愛,對教育的愛,對腳下這片土地深沉熱烈的情懷。因此,我們提出愛到深處,生命盡是天籟之理念。這就是我們的教育信仰和精神圖騰。我們將以這樣的精神狀態(tài)去追尋天籟,追逐夢想,探索教育的詩和遠方,追尋天籟般的教育生活。
一、 因有愛,才天籟
二、 追尋天籟般的教育生活
三、 教師的五項修煉
四、 向著夢想奔跑
第八章 天籟教育的管理思維
追溯教育之本源,追問教育之初心。一所特色鮮明、內(nèi)涵豐富的學校,必須具備理念先進、方法多元的管理,通過管理進行人文關(guān)懷,實施愿景激勵,促進內(nèi)在覺醒,創(chuàng)造和諧家園,做到以管理促效益,以管理促保障,以管理促發(fā)展。教育,是一種信仰,一種堅守,一種情懷。朝氣蓬勃的學校,總是承載著山的堅韌,水的智慧,且行且歌,駛向幸福的彼岸。
一、 走向內(nèi)在覺醒的文化管理
二、 注重愿景激勵的夢想管理
三、 秉持人文關(guān)懷的微笑管理
四、 飽含溫馨和諧的情境管理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