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登陸火星?
為什么我們要去火星?
當我們抵達火星時發(fā)生了什么?……
迄今為止,火星是人類探索*為頻繁的星球之一。好奇號探測器等航天器已經著陸火星,傳回了那里干旱、神秘景觀的照片。
那么,在人類抵達火星后,我們將如何適應約為地球上三分之一的重力條件、氧氣稀少的大氣環(huán)境,以及來自太陽的高強輻射,我們就地取材可以建造怎樣的住所,我們又將如何應對不能輕易返回地球家園的嚴酷事實……
本書所展示的實驗計算、結構設計、理論、夢想愿景,以及那些廣袤偏遠地域的研究員的實地生活,接近人類*終履足火星時所遇見的*條件,都將給出答案。
本書是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和太空記者倫納德·戴維歷時數年共同打造的杰作,不僅包含強大的科學知識、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信息,還有在地球、太空和火星拍攝的生動照片,以及世界*行星科學家的評論等,將帶您到數千萬公里之遙的火星,甚至幾十年的未來,探索我們在太陽系中的下一個家!
美國國家地理《火星:我們在紅色星球上的未來》導讀
火星:我們在紅色星球上的未來
李漢成、徐蒙、尹倩青[1]/文
人類作為地球孕育出來的智慧生物,其視野卻從未局限于地球。數千年以來,我們一直保持著對天象的好奇,探索之路也從古時的天文歷法,發(fā)展到今天的登月探火;鹦桥c太陽的距離排行第四,比地球稍遠,屬類地行星擁有主要由硅酸鹽巖石構成的殼幔;全球性沙塵暴使得多種鐵氧化物遍布火星表面,在陽光的照耀之下呈現出橘紅色調,因此它也常被稱作紅色星球。然而它絕非是以藍色星球而著稱的地球的紅色翻版:如今的火星表面沒有液態(tài)海洋,大氣稀薄缺氧,溫度低下且晝夜懸殊,充滿致命的空間輻射,目前尚無生命存在(過)的確鑿證據……這一切特征都表明它并非一個如同地球一般的宜居星球,但這些并不妨礙它成為新時代的明星各國爭相規(guī)劃火星探測項目,大眾積極報名火星殖民計劃。浩瀚宇宙,我們?yōu)楹螌鹦乔嗖A有加呢?首先,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與地球的距離動輒以光年計量(近的比鄰星b距離地球4.22光年),人類短期內無法企及;其次,太陽系內的類地行星除了地球和火星之外,本還有水星和金星,但它們表面溫度可達四百多攝氏度,過于。相比之下,只有火星的條件和資源更易于讓人類進行改造,實現殖民并自給自足。由此,我們視火星為人類未來可能的第二家園,并期望在探索過程中發(fā)展科學和技術。那么,我們真的準備好去改造這顆紅色星球了嗎?
為了探索這一答案,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推出硬科幻劇情式紀錄片《火星時代》(Mars),大受好評。紀錄片以現在和未來兩條線穿插講述人類對火星的認知和追求,探討了人類未來殖民火星在技術、生理、心理、精神、社會等多個層面上的可行性,F在線為訪談紀錄,以火星領域專家的視角解讀人類為著陸火星所開展的各項研究工作;未來線為科幻劇情,基于嚴謹的事實依據和合理的科學猜想,刻畫出2033年人類首次載人火星任務著陸并探索火星的歷程。
與此同時,美國知名太空記者倫納德·戴維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聯(lián)合專程打造了該紀錄片的伴侶書《火星:我們在紅色星球上的未來》(Mars: Our Future on the Red Planet),詳細地描述了紀錄片背后的科學支撐和現實故事。該書收錄了美國宇航局(NASA)一手授權的近三百幅高清彩圖,包含大量真實的火星探測照片,以及大量關于火星的科學知識;同時,本書以英雄系列傳記的形式,采訪了諸多科學家、工程師、航天員等人,以他們的親身經歷,展現人類為殖民火星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本書堪稱是一本精彩的關于火星殖民的百科全書。全書共6章,框架與紀錄片劇集一一對應,各有側重,能使閱讀與觀看的體驗和效果相得益彰。
該書英文原版由美國國家地理出版后,中文簡體版由現代出版社引進,經專業(yè)人員翻譯,于近日出版。
《火星:我們在紅色星球上的未來》封面
為了更好地讀懂本書,了解火星,了解我們在紅色星球上的未來,不妨對本書分章節(jié)拆解:
我們會永遠記得上一個被稱為人類的一大步的事件,是1969年7月21日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類的個腳印。而到了本世紀,我們將第二個人類的一大步瞄準火星次把人類腳印印在火星表面。然而登陸火星要比登陸月球艱險太多;鹦请m然是地球的鄰居,但不同的軌道運動使得兩者之間的距離不斷變化,近則5400萬公里,遠則4.01億公里。地球上的任務飛行器,必須找準兩年一遇的時間窗口發(fā)射,設計精確的軌道路線,方可抵達火星。其間有太多意外的可能會使它偏離軌道,再難定位,例如姿態(tài)失衡而脫軌墜毀、磁暴、日冕物質拋射,甚至一顆流浪的小行星。在進入火星軌道后,要找準時機進行著陸,該過程包含一系列復雜的減速技術,所以短短的幾分鐘,卻直接決定了著陸器的生死。整個過程可謂險象迭生,在技術十分成熟之前,人類將一直處于無人探測試驗階段,因此第二個人類的一大步還有很多路要走!度祟惖囊淮蟛健分饕悦绹闷嫣柣鹦琼椖繛槔,展示了從地球發(fā)射到登陸火星的各種挑戰(zhàn)。
當提及殖民火星的困難之處時,我們或許會聚焦于技術方面。而事實上,人類本身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當人類在一顆新行星上構筑家園時,除身體上的挑戰(zhàn)之外,也充滿了精神和情感上的壓力;他們不僅需要克服個人壓力,也要保障群居的社會和諧。為了研究人類在火星上的身心表現和所思所想,科學家們在地球上開展了大量實驗,尋找偏遠、與世隔絕的地區(qū),派遣機組模擬各類火星任務;同時也利用國際空間站進行了若干試驗?茖W家們希望從這些試驗中學會如何讓機組成員們保持健康、活力和理智。當然,地球上的地點并不能完美再現火星上所有可能發(fā)生的情形,但任何對任務保障性的研究都能帶來幫助!痘鹦巧系乃枷搿方榻B了地球上的各種火星模擬站和國際空間站的相關研究。
前文提到火星并非一個宜居的星球,所以在火上建造的基地必須滿足一些特別的要求,以應對巨大的溫度波動、極度匱乏的水資源和持續(xù)輻射等惡劣條件造成的死亡威脅。此外,要使用多種多樣的機器人來擴展基地附近之外的探測;發(fā)掘和利用火星上的豐富資源,實現自給自足,使得衣食住行得到充分保障!痘亍窂暮喴讬C器人到航天服,從各式先進的居住地設計到溫室植物培育等方面,闡述人類對于火星基地的構想。
試想一下,在遙遠的古代火星的微生物搭乘小行星或流星體隕落至地球,在地球播種生命,真若如此我們都是火星人。即便這樣的假說難以得到證實,在火星尋找生命也面臨許多挑戰(zhàn),但每一項火星計劃的核心都是這樣一個問題:火星上存在或者曾經存在過生命嗎?火星土壤中含有高氯酸鹽,具有毒性,一方面給人類旅居帶來安全風險,另一方面也對火星上潛在的微生物構成威脅。此外,液態(tài)水資源是生命存續(xù)的一個必要因素,因此在火星尋找液態(tài)水資源,無論是地表還是地下,都是問題的關鍵。終,人們想在火星自給自足就需要把火星變綠種植植物,循環(huán)利用居住地的空氣和水,以及提供新鮮的食品來源等!渡嫩E象》介紹了科學家在火星尋找生命的努力,包括在火星表面的各種探索任務,以及在地球進行火星條件下的微生物學、植物學模擬實驗。
到達火星后,我們就變成了行星際種族。火星將成為我們超越國家和民族分歧的地方嗎,抑或將成為人類白熱化競爭的新戰(zhàn)場?全世界對探索火星的渴望與日俱增。包括中國、俄羅斯、美國、歐洲、日本、印度、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等國家和地區(qū),都在規(guī)劃和開展火星任務;不同聯(lián)盟之間也展開了合作,致力于向火星發(fā)射航天器,并希望終將人類送上火星;除了國家隊,私營企業(yè)也躍躍欲試,渴望在這個工程中貢獻力量,以及收獲商業(yè)紅利。不過在此之前,很多人認為我們應該優(yōu)先建造一個月球村來作為深空探測的起點,并驗證推動人類探索太陽系所必需的技術。令人驚訝的是,即便火星的先遣部隊可能僅有一張前往火星的單程票,但似乎從不缺乏雄心勃勃的火星航天員,各類火星載人計劃的踴躍的報名單就是一份檢驗人類勇氣的答卷!度蛞曇啊芬愿鲊幕鹦怯媱潪榍腥朦c,介紹火星任務背后的全球化、政治化和商業(yè)化等問題。
在火星上出生的孩子將不識得其他的景致,也不了解其他的生活方式。他們將面對截然不同的挑戰(zhàn),然而人類的天性卻將永遠存在。人類想要成為真正的火星人,就必須在那里登陸并建立社區(qū)。首先人類在火星上的健康也必須得到充分地保障,其次我們需要將火星地球化,將其改造成一顆宜居星球,能夠維持地球生命的存續(xù)和發(fā)展。那么我們需要怎樣完成對火星的地球化呢?人類未來在火星上的服裝、住宅、城市和公園會是什么樣的呢?《著陸火星》介紹的就是相關的一些初步設想。
由此可見,雄心勃勃的未來火星殖民計劃,充滿了對人類智力和勇氣的各項挑站;而想要達成這一宏偉目標,需要全人類共同不懈努力。我國作為航天強國,也在貢獻強勁的力量。我國在火星探測方面起步較晚,但發(fā)展十分迅速。2020年7月23日,我國自主發(fā)射天問一號探測器;經過六個半月的精確控軌,天問一號于2021年2月10日制動進入環(huán)火軌道;再經過三月余的準備工作,天問一號攜帶的著陸巡視組合體(著陸平臺和祝融號火星車),終于2021年5月15日平穩(wěn)著陸在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平原區(qū)域,將對火星展開為期90個火星日的科學考察。該任務的成功是我國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成功著陸火星的國家。
為慶祝我國這一歷史時刻,致敬航天英雄,現代出版社出版《火星:我們在紅色星球上的未來》,可以使我們了解火星探測背后復雜的多學科知識,并窺見世界是如何在競爭與合作之中,不斷向殖民火星的目標靠近。正如該紀錄片制片人、好萊塢著名導演羅恩·霍華德在前言中所述:這根本就不是一部科幻小說,這是真正的科學……要讓 50 年后的人們感到驚訝,因為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在人類層面和科學層面上,去往火星并創(chuàng)造新的文明需要什么。本書將給讀者帶來關于火星的豐富知識,啟發(fā)思考,并激勵他們成為下一代先驅者。
[1] 李漢成,天體物理博士,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現于國外從事博士后研究;徐蒙,行星科學博士,天文航天科普博主;尹倩青,理學博士,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方向為粒子天體物理。三人為本書譯者。
關于作者
倫納德·戴維(Leonard David)
美國屢獲殊榮的太空記者,從事太空活動報道已有50余年。曾任美國宇航局(NASA)和其他政府機構以及美國航空航天業(yè)顧問,雜志《飛向群星》(AdAstra)和《太空世界》(SpaceWorld)主編等。2001年,獲得美國國家太空學會(National Space Society)太空媒體先鋒獎;2003年、2006年兩度獲得英國皇家航空學會(RAeS)年度太空新聞記者獎太空作品榮譽;2010年獲得美國國家太空俱樂部新聞獎;2015年成為美國航天學會(AAS)航天史卓越成就獎奧德韋獎的新聞類別首個獲獎者。
目前,倫納德開設了個人網站,并在Space.com網站撰寫專欄《太空內情》,同時擔任其他多家報紙雜志的特約撰稿人。
出版作品有:
2003年出版合著《混沌到宇宙:太空漫游》(Chaos to Cosmos: A Space Odyssey);
2006年出版合著《極限飛行:火箭科學》(Extreme Flight: Rocket Science);
2013年出版與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的合著《火星任務:我的太空探索愿景》(Mission to Mars: My Vi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
2015年出版合著《太空職業(yè)》(Space Careers );
2016年出版《火星:我們在紅色星球上的未來》(Mars: Our Future on the Red Planet)。
關于譯者
理學博士,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方向為粒子天體物理。
行星科學博士,天文航天科普博主。
天體物理博士,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現于國外從事博士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