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分為十二個部分展開論述,*章提出問題之后,第二章研究了日本人性格的現象:戰(zhàn)爭中的日本人。她毫不避諱地談到了這樣的性格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日本處置有參考價值。接下來的章節(jié)里,本尼迪克特還討論日本的等級制度和明治維新對傳統等級的沖出和改變,并尖銳地指出日本對等級文化的迷信導致其在侵略外國時也試圖輸入這種等級觀念,而這種日本獨特的倫理體系當然難以為他國所接受和消化。然后她分析了日本文化的負恩邏輯,并進一步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文化是一種恥感文化,和美國的罪感文化差異極大。為了洗刷恥辱,日本人**的行為就是自殺。本尼迪克特還探討了日本人的自我修養(yǎng)和育兒方式,不管具體的方法與形式,其本質上與嚴格的道德準則是一脈相承的。*后,她分析和評價了投降后的日本人與對日政策。
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體現。本尼迪克特用這兩個詞表示了日本人的兩種矛盾的性格:好戰(zhàn)而祥和,黷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禮,呆板而善變,馴服而倔強,忠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對于日本人的這種國民性格,本尼迪克特從等級制度、報恩意識、義理、日本兒童的養(yǎng)育方面展開分析。
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美國當代著名文化人類學家。20世紀初少數的女性學者,受到法蘭茲·鮑亞士(Franz Boas)的影響,同愛德華·薩皮爾(Edward Sapir)提出早的文化形貌論(Cultural Configuration),認為文化如同個人,具有不同的類型與特征。本尼迪克特早年學習英國文學,故其作品文筆高妙,并善于作詩以及細膩的描述。她的作品中,尤以《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與《菊與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為著名。盡管她論述的重要性已被其他理論取代,但其著作中提出的問題與關懷,至今仍受到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的重視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