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葛兆光學術(shù)隨筆,共分為六部分,部分旨在為傳統(tǒng)祛魅,對新世紀以來,國人趨之若鶩的國學熱做歷史角度的分析。語言輕松幽默,言說的背后又帶有對當代文化的關(guān)切。是可讀性與內(nèi)容扎實兼?zhèn)涞牧獨v史小品文。第二和三部分,是葛兆光多年來,治學研究的當行本色。從周邊看中國,何以中國,這些當下讀書界耳熟能詳?shù)拿},正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人如何與世界相處的一種自我定位。這里面的八篇文章,正是在這個支點上展開,有對中國典籍,特別是地圖的新認識,也有多包括朝鮮、泰國(暹羅)、緬甸的新知。讀來引人入勝。第四部分,名之曰游學,是作者連續(xù)三年在美國普林斯頓交流的側(cè)寫,它展現(xiàn)的是歷史學人更為感性的一面,歷史學家看歷史學家,是拋去故紙堆后的英雄相見歡。第五部分,可謂之曰治學,與部分也有一定的呼應(yīng)。在多年的教學中,葛兆光對人文學科、學術(shù)史、思想史都有自己的新的體驗,這些體驗大都是創(chuàng)建,也是痛定思動的反思,對后來人是一種啟迪。后,一部分寫作附錄,其實也可叫前史,從葛兆光的來路身世,談到他的求學,以及研究。像是他個人的一個自畫像和小傳。
題解或者說明
寫在前面的話
[輯一] 所傳何統(tǒng)?
祭罷炎黃祭女媧?
戴盆安能見天? 感嘆孔子的當代好運
亂花漸欲迷人眼 從所謂《道德經(jīng)》論壇說到中國的文化潮流
從背后看歷史:是儒是釋抑是道? 從古人說夢談及思想分野
吃茶與飲酒
[輯二] 藉史而思
想象的朝貢
天啟五年:天朝使節(jié)在朝鮮
以國家的名義
在古地圖邊兒上,你讀到了什么?
全球化?明清不就全球化了嗎?
哪來這么多新知舊識?
化身萬千:哪一個是皇上想過的生活? 讀《清代宮廷繪畫》隨感五
漫長的十八世紀與盛世背后的危機
[輯三] 引頸偶眺
異域的眼睛
漸行漸遠 :東方與東方的陌生 清代中葉朝鮮、日本與中國的對視
深入中國邊陲 讀《苦行孤旅》有感
當暹羅改名泰國 從一九三九年的往事說到歷史學與民族主義
[輯四] 普鎮(zhèn)瑣記
每逢花時 二〇一〇年普林斯頓紀行
日日是好日 二〇一一年重訪普林斯頓
那風和日麗的季節(jié) 二〇一二年三訪普林斯頓
那漫天飛雪的秋冬 普林斯頓紀行之四
看看約翰·納什的眼睛
普林斯頓的幾個歷史學家 讀陳建守編《時代的先行者改變歷史觀念的十種視野》
[輯五] 奈當下何
人文學科拿什么來自我拯救?
諦聽余音 關(guān)于學術(shù)史、民國學術(shù)以及國學
什么文化?如何中國?
[附錄]
福州黃巷葛家
北大·一九八〇年代,與我們這代學人
書林穿行斷簡
我·思想史·以及中國 韓國閔丙禧教授與葛兆光教授的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