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光通信特別是基于照明LED的可見光通信與網(wǎng)絡作為一種新興的通信手段正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尤其是在電磁屏蔽、電磁敏感、電磁受限環(huán)境下,有其特殊應用優(yōu)勢?梢姽馔ㄐ诺慕M網(wǎng)方式是其實際應用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本書重點介紹可見光通信的編碼、MIMO(基于多燈、空間調制等特點)等關鍵技術,并結合其與5G、電力線融合的組網(wǎng)案例進行詳細闡述和展望。特別需要說明的是,作者所在的研發(fā)團隊充分考慮電力線與基于LED可見光通信的天然結合,提出了將照明、供電和信息網(wǎng)絡融為一體的新型網(wǎng)絡構架,并完成了初步驗證。
本書主要面向高校、研究院所和通信行業(yè)的學生與研究人員,也可作為教材供研究人員培訓使用。
·結合多個實際應用案例
·深入闡述可見光通信應用中的組網(wǎng)問題,對相關領域讀者的理論構建與應用實踐皆有很好的幫助。
宋健
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無線通信、地面數(shù)字電視傳輸系統(tǒng)、可見光與電力線通信以及融合網(wǎng)絡。
楊昉
清華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寬帶無線通信、電力線通信和無線光通信。
張洪明
清華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可見光通信及室內可見光定位技術方面的研究
王勁濤
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無線寬帶通信的理論與應用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未來無線通信與廣播關鍵技術、多介質融合通信技術、機器學習在通信系統(tǒng)中應用等。
第 1章 可見光通信綜述 001
1.1 引言 002
1.2 可見光通信技術 003
1.2.1 可見光通信發(fā)展歷史 003
1.2.2 基于LED的可見光通信技術 005
1.3 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網(wǎng)絡介紹 010
1.3.1 歐盟地平線2020 IoRL項目 010
1.3.2 室內智慧照明燈聯(lián)網(wǎng) 016
1.4 未來展望 021
1.4.1 基于激光的可見光通信技術與網(wǎng)絡 022
1.4.2 基于IoL的光健康技術與應用 022
參考文獻 022
第 2章 LDPC編碼的上行多址接入技術及方案 027
2.1 非正交多址技術原理及現(xiàn)有方案 028
2.2 LDPC碼及LDPC編碼的上行多址接入方案 030
2.2.1 LDPC碼及LDPC編碼的上行多址接入方案簡介 030
2.2.2 碼率兼容、碼長可擴展的RL-QC-LDPC編碼的上行NOMA方案 032
2.2.3 基于LDPC編碼和NOMA的隨機接入方案 039
2.2.4 基于空間耦合LDPC碼的多址接入方案 044
2.3 本章小結 051
參考文獻 052
第3章 可見光多光源通信技術 057
3.1 基于LED陣列的可見光通信MIMO系統(tǒng) 058
3.1.1 非成像MIMO系統(tǒng) 059
3.1.2 成像MIMO系統(tǒng) 061
3.2 室內多燈協(xié)同通信 062
3.2.1 非成像MIMO系統(tǒng)接收機結構設計 063
3.2.2 CSIUT情況下的系統(tǒng)設計與性能分析 070
3.2.3 CSIT情況下的系統(tǒng)設計 073
3.3 可見光通信MIMO系統(tǒng)的定位功能 074
3.4 密集型可見光通信MIMO系統(tǒng) 076
3.5 本章小結 077
參考文獻 078
第4章 索引調制與可見光通信 081
4.1 索引調制 082
4.2 可見光通信 085
4.3 研究熱點 086
4.3.1 調制 087
4.3.2 調光 088
4.3.3 預編碼 094
4.3.4 信道估計 095
4.4 本章小結 097
參考文獻 097
第5章 可見光通信體系結構 099
5.1 總體描述 100
5.1.1 體系結構 100
5.1.2 地址與標識 101
5.1.3 對調光和閃爍避免的支持 101
5.2 PHY要求 104
5.2.1 運行模式 104
5.2.2 一般要求 105
5.2.3 燈光亮度調節(jié) 107
5.2.4 閃爍避免 109
5.2.5 PPDU格式 109
5.2.6 PHY 112
5.3 MAC層協(xié)議 116
5.3.1 MAC功能描述 116
5.3.2 MAC幀格式 136
5.4 安全 146
5.4.1 認證 146
5.4.2 密鑰管理 147
5.5 本章小結 147
參考文獻 147
第6章 可見光與電力線通信融合組網(wǎng) 149
6.1 可見光與電力線聯(lián)合通信 150
6.1.1 可見光信道模型 150
6.1.2 電力線信道模型 155
6.1.3 PLC-VLC聯(lián)合信道模型 157
6.1.4 可見光噪聲模型 158
6.1.5 電力線噪聲模型 159
6.2 可見光與電力線通信融合網(wǎng)絡架構 159
6.2.1 現(xiàn)有方案及其局限性 160
6.2.2 新型電力線、可見光與無線深度融合通信網(wǎng)絡架構 161
6.2.3 兼容傳輸與定位的可見光與電力線融合通信方法 165
6.3 基于稀疏信號處理的信道估計和噪聲消除技術 170
6.3.1 基于稀疏貝葉斯學習的電力線信道估計方法 170
6.3.2 基于稀疏恢復理論的窄帶干擾估計 172
6.3.3 基于稀疏恢復理論的沖激噪聲估計 176
6.4 本章小結 179
參考文獻 179
中英文對照表 183
名詞索引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