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反后坐裝置設計》系統(tǒng)地介紹了火炮反后坐裝置設計的基本設計理論和工程應用知識。內容包括采用反后坐裝置火炮的受力分析、后坐運動求解,反后坐裝置的工作原理、結構組成,反后坐裝置設計中的正面問題與反面問題的計算方法、設計過程,炮口制退器的設計理論,與反后坐裝置設計有關的工程應用知識,以及新理論、新技術的介紹等。
《火炮反后坐裝置設計》是在作者多年教學講義的基礎上,加上國內外相關科研的最新成果編寫而成,可供武器系統(tǒng)與發(fā)射工程專業(yè)及相近專業(yè)高年級本科生學習使用,也可作為相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本書的編寫目的是為武器系統(tǒng)與發(fā)射工程專業(yè)及相近專業(yè)的本科生教學提供適用的教材。本書也可以作為從事火炮武器研制和生產有關的科技人員的參考書。當前,專業(yè)課程的教學時數減少了,而對實踐環(huán)節(jié)和計算機應用的要求增加了。因此,本書的編寫將以反后坐裝置的基本設計理論和工程應用為主,采用應用計算機求解的設計方法,同時介紹新近發(fā)展的反后坐裝置技術。本教材的編寫遵從以下原則:
(1)注重反后坐裝置設計理論的連貫性和設計過程的銜接性。以反后坐裝置工作時的運動學、動力學特點來組織內容,使設計理論與設計過程很好地結合起來。
(2)注重與實際教學的關系。教材內容只介紹反后坐裝置的基本設計理論和設計方法,摒棄內容過深或實際教學難以介紹的內容。
(3)采用計算機求解的方法。反后坐裝置的運動計算及設計主要以數值計算方法為主,對于手工計算的方法不再介紹。
本書由高躍飛任主編,張賽飛、薛百文、曹廣群分別參加了第8章、第10章、第11章的編寫。
由于編著者水平所限,書稿中難免有錯誤和不妥的地方,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第1章 緒論
1.1 發(fā)射原理與作用到炮架上的載荷
1.2 火炮反后坐裝置
1.3 反后坐裝置的作用
1.4 后坐系統(tǒng)與反后坐裝置的類型
1.5 反后坐裝置的設計
1.6 火炮及反后坐裝置發(fā)展簡介
第2章 后坐運動與受力分析
2.1 后坐部分的受力與運動方程
2.1.1 射擊時后坐部分的受力分析
2.1.2 后坐運動微分方程
2.2 炮膛合力的計算
2.2.1 啟動時期
2.2.2 彈丸在膛內運動時期
2.2.3 火藥氣體后效時期
2.3 火炮后坐時的受力分析
2.4 火炮后坐時的靜止性和穩(wěn)定性
2.4.1 火炮后坐時的靜止條件
2.4.2 火炮后坐時的穩(wěn)定條件
2.4.3 射角和后坐行程對火炮穩(wěn)定性的影響
2.4.4 火炮后坐穩(wěn)定極限角計算
2.4.5 提高火炮射擊穩(wěn)定性的途徑
2.5 后坐過程中的動量與能量關系
2.5.1 制退后坐運動
2.5.2 自由后坐運動
第3章 后坐阻力規(guī)律與后坐運動計算
3.1 自由后坐運動計算
3.1.1 彈丸在膛內運動時期的自由后坐計算
3.1.2 火藥氣體后效期的自由后坐計算
3.1.3 有炮口制退器時自由后坐的計算
3.2 后坐制動圖
3.2.1 選擇和擬定后坐制動圖的原則
3.2.2 典型后坐制動圖
3.3 制退后坐運動計算
3.3.1 固定式火炮制退后坐運動計算
3.3.2 野戰(zhàn)火炮制退后坐運動計算
3.4 求解制退后坐運動方程的數值方法
3.5 自由后坐運動的近似計算
第4章 復進機設計
4.1 概述
4.2 復進機的結構類型
4.2.1 彈簧式復進機
4.2.2 氣壓式復進機
4.2.3 火藥氣體復進機
4.3 彈簧式復進機設計
4.3.1 復進機力的變化規(guī)律
4.3.2 彈簧初力“和壓縮比”的確定
4.3.3 彈簧結構尺寸的確定
4.4 液體氣壓式復進機設計
4.4.1 液體氣壓式復進機力的變化規(guī)律
4.4.2 液體氣壓式復進機初力和壓縮比確定
4.4.3 液體氣壓式復進機結構尺寸確定
4.4.4 液體氣壓式復進機液量檢查表的制作原理
第5章 節(jié)制桿式制退機設計
5.1 概述
5.2 制退機的結構類型
5.2.1 帶溝槽式復進節(jié)制器的節(jié)制桿式制退機
5.2.2 帶針式復進節(jié)制器的節(jié)制桿式制退機
5.2.3 混合式節(jié)制桿式制退機
5.2.4 變后坐長的節(jié)制桿式制退機
5.3 制退機工作原理與液壓阻力
5.3.1 液壓阻力的形成
5.3.2 液體流動與基本方程
5.4 節(jié)制桿式制退機液壓阻力計算
5.4.1 基本假設
5.4.2 液壓阻力計算
5.4.3 流液孔面積
5.4.4 制退桿內腔充滿條件
5.4.5 液壓阻力系數的確定
5.5 節(jié)制桿式制退機結構設計
5.5.1 主要結構尺寸的確定
5.5.2 結構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5.6 節(jié)制桿外形的調整
5.6.1 節(jié)制桿外形的初調整
5.6.2 節(jié)制桿外形的再調整
第6章 復進運動分析
6.1 概述
6.2 復進時后坐部分的受力與運動方程
6.3 火炮復進時的受力分析
6.3.1 復進加速時期(第一時期)
6.3.2 復進減速時期(第二時期)
6.4 復進制動圖
6.4.1 制訂復進制動圖的原則
6.4.2 制退機真空消失點
6.4.3 典型復進制動圖
6.5 復進運動計算
6.5.1 固定式火炮復進運動計算
6.5.2 野戰(zhàn)火炮復進運動計算
第7章 復進節(jié)制器設計
7.1 溝槽式復進節(jié)制器設計
7.1.1 復進時制退機液壓阻力
7.1.2 復進時復進節(jié)制器液壓阻力
7.1.3 復進節(jié)制器流液孔面積
7.2 針式復進節(jié)制器設計
7.2.1 復進時制退機液壓阻力
7.2.2 復進時復進節(jié)制器液壓阻力
7.2.3 復進節(jié)制器流液孔面積
7.3 部分長度上流液孔面積為常數的復進節(jié)制器設計
7.4 復進節(jié)制活瓣設計
7.5 液壓緩沖器設計
7.5.1 活門式液壓緩沖器
7.5.2 溝槽式液壓緩沖器
第8章 密封與液量調節(jié)
8.1 概述
8.2 密封裝置的結構類型
8.2.1 靜密封
8.2.2 動密封
8.2.3 斯特封密封
8.2.4 密封裝置設計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8.3 密封裝置摩擦力計算
8.4 制退機液體發(fā)熱計算
8.5 液量調節(jié)器設計
8.5.1 氣壓式液量調節(jié)器設計
8.5.2 彈簧式液量調節(jié)器設計
8.5.3 制退機保留空間計算
8.6 反后坐裝置中的液體
第9章 反面問題計算
9.1 后坐反面問題計算
9.1.1 炮膛合力計算
9.1.2 后坐阻力計算
9.1.3 后坐運動方程求解
9.2 復進反面問題計算
9.2.1 固定式火炮復進反面問題計算
9.2.2 野戰(zhàn)火炮復進反面問題計算
9.3 液壓阻力系數的討論
9.3.1 液壓阻力系數的變化規(guī)律和影響因素
9.3.2 正面問題計算時液壓阻力系數的確定
9.3.3 反面問題計算時液壓阻力系數的確定
9.4 影響后坐運動的因素與極限射擊條件
9.4.1 影響后坐運動的主要因素
9.4.2 極限射擊條件
第10章 制退復進機設計
10.1 制退復進機的結構類型
10.1.1 短節(jié)制桿式制退復進機
10.1.2 活門式制退復進機
10.2 短節(jié)桿式制退復進機設計
……
第11章 炮口制退器設計
第12章 前沖火炮技術
第13章 后坐阻力控制技術概述
參考文獻
由于將全炮后坐運動變?yōu)榕谏砗笞\動,給火炮帶來以下好處:
①火炮重復射擊時的操作簡化,有利于提高射速。
②炮身后坐運動為自動裝填提供了動力。
③控制炮身的后坐運動,可獲得要求的后坐運動參數或結構參數。
1.4 后坐系統(tǒng)與反后坐裝置的類型
使火炮能夠進行后坐運動的結構件除反后坐裝置外,還包括炮身和搖架。這些使火炮完成后坐和復進過程的結構件——炮身、反后坐裝置和搖架導軌等構成了火炮的后坐系統(tǒng)。
后坐系統(tǒng)按其工作的特點有不同的類型。
1.按射擊循環(huán)分類
正常后坐系統(tǒng)——火炮射擊時,擊針擊發(fā)彈藥底火后,后坐部分按后坐、復進的順序運動的后坐系統(tǒng)。大多數火炮采用這種后坐系統(tǒng)。
前沖后坐系統(tǒng)——火炮射擊時,后坐部分先前沖,然后擊發(fā)底火,后坐部分按前沖、后坐、復進的順序運動的后坐系統(tǒng)。國外也稱為軟后坐(soft recoil)。
2.按后坐層次分類
單一后坐系統(tǒng)——只有炮身及相應的構件后坐。大部分火炮都采用此種后坐系統(tǒng)。
雙重后坐系統(tǒng)——除炮身等構件相對搖架后坐運動(有時也稱為第一后坐系統(tǒng))外,上架及其以上的構件相對下架也產生后坐運動(有時稱為第二后坐系統(tǒng))。
采用雙重后坐系統(tǒng),可有效地減小炮架受力,但是使火炮的結構復雜,在實際應用中較少采用。
3.按后坐運動軌跡分類
直線后坐系統(tǒng)——后坐部分沿炮膛軸線進行運動。
曲線后坐系統(tǒng)——后坐部分質心按曲線軌跡進行運動。根據曲線軌跡的不同,又可分為平動曲線后坐系統(tǒng)和平面運動曲線后坐系統(tǒng)。
曲線后坐系統(tǒng)是近年來提出的一種后坐系統(tǒng)。當后坐部分進行曲線后坐運動時,其質心有一個向上的加速度,所產生的慣性力與火炮總體結構布置相匹配,可改善火炮的射擊穩(wěn)定性。
4.按后坐長度與射角的關系分類
定后坐長后坐系統(tǒng)——制退機的流液孔不隨火炮射角變化,后坐長度基本不變的后坐系統(tǒng)。
變后坐長后坐系統(tǒng)——制退機流液孔隨火炮射角變化,后坐長度在不同的射角范圍內變化的后坐系統(tǒng)。
一般反后坐裝置由三部分組成:后坐制動器、復進機和復進節(jié)制器(通常將炮口制退器也歸到反后坐裝置中,其原因是炮口制退器也起減小后阻力的作用)。
后坐制動器——提供后坐阻力,控制火炮后坐部分按預定的力和運動規(guī)律后坐,以保證射擊時火炮的穩(wěn)定性和靜止性。
復進機——存儲部分后坐能量,在后坐終了時將后坐部分推回到待發(fā)位置。
復進節(jié)制器——提供復進阻力,控制火炮后坐部分按預定的力和運動規(guī)律復進,保證復進時火炮的穩(wěn)定性和靜止性。
反后坐裝置的三個構成部件是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相應的結構組成了反后坐裝置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