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微·在宗教與世俗之間: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早期活動(1807~1851)
定 價:98 元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1807~1851年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活動,內(nèi)容上涵蓋了這段歷史的各個方面。新教傳教士的宗教活動,他們在中外關系中的作用,他們從事的醫(yī)療和教育活動,傳教士與西學的傳播,傳教士與近代西方的中國學等方面的諸多問題,都在本書中得到了專門而深入的探討。
序
陳勝粦
自1980年代以來,我國學術界對近代來華傳教士的研究一直保持著相當?shù)臒岫。有關論著不斷發(fā)表、出版,表明傳教士問題的研究已成為一個頗有進展的學術領域。但人們也不難注意到,由于各種原因,從總體上來看,在這方面有深度的研究成果還為數(shù)不多,真正有突破性的專題研究則更為少見。因此,吳義雄的這部專門探討早期來華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顒拥闹鞯膯柺,無疑是傳教士研究領域中一項很值得珍視的新成果,對中國近代史學科中其他相關問題的研究也必將產(chǎn)生十分有益的推動。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19世紀前期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活動,即新教在華傳播開端階段的歷史。對這段歷史有關的各方面學術問題,國內(nèi)學術界或是迄今未曾論及,或是只有局部、片段的了解;境外、國外的一些相關著作,或是資料不夠完備,或是由于信仰、觀念上的原因而在研究內(nèi)容和方法上別有側(cè)重。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撰著本書的動力顯然來自解決這些問題的強烈愿望。因此,本書的內(nèi)容基本上涵蓋了這段歷史的各個方面。新教傳教士的宗教活動、他們在中外關系中的作用、他們從事的醫(yī)療和教育活動、傳教士與西學的傳播、傳教士與近代西方的中國學等方面的諸多問題,都在本書中得到了專門而深入的探討。作者既注重對具體史實的仔細考察,也注重從理論的層面討論一些比較重大的宏觀問題。例如,作者盡可能細致地討論了英美各新教差會來華活動的起源,也從中外關系總體演變的角度探討了傳教中心由南往北轉(zhuǎn)移的歷史趨勢;既對“羅孝全索賠事件”這類國內(nèi)學術界甚少提及的重要史實進行了集中研討,也從理論上說明西方各界對“開放的中國”的一致愿望在傳教士言行中的體現(xiàn)。
我曾多次引用陳寅恪先生的名言:“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這段名言精辟地揭示了新材料對于史學研究之意義。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如果沒有新的材料,或者不能達到對原有材料成功地進行......
吳義雄,長江學者,現(xiàn)任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中外關系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基督教史,著有《大變局下的文化相遇——晚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條約口岸體制的醞釀:l9世紀30年代中英關系研究》《在華英文報刊與近代早期的中西關系》《開端與進展:華南基督教史論集》等著作多部。
緒論/001
第一章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初期活動(1807~1840)/021
一新教來華傳教的歷史背景/021
二馬禮遜來華及其活動/028
三恒河外方傳教團與倫敦會的傳教策略/039
四美部會傳教士來華及其早期活動/055
五歐美其他新教教派勢力之東漸/075
第二章清廷弛禁政策與新教在華傳教事業(yè)的擴展(1840~1851)/095
一清廷對傳教活動的弛禁/095
二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活動的恢復與發(fā)展/114
三五口通商時期傳教活動中心的北移/153
第三章新教傳教士與鴉片戰(zhàn)爭前后的中西關系/171
一馬禮遜、郭士立與“中國的開放”/171
二在道德與利益之間:新教傳教士論鴉片貿(mào)易與鴉片戰(zhàn)爭/189
三伯駕、裨治文與中美外交關系的開端/200
四尋求新權益:新教傳教士與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中西關系/210
第四章新教傳教士在華醫(yī)務和教育活動的開端/232
一“醫(yī)務傳教”方法的形成與實踐/233
二英華書院與來華新教傳教士教育活動之嚆矢/254
三馬禮遜教育會與馬禮遜學校/267
第五章新教傳教士的中文著譯與知識引進/284
一早期的《圣經(jīng)》中譯與修訂/284
二新教傳教士中文著述與知識傳播/314
第六章新教傳教士對中國的認識與研究/345
一新教傳教士的中國報道/345
二新教傳教士與英美中國觀的演變/359
三新教傳教士與西方早期漢學/380
結語/408
附錄/415
參考文獻/421
人名索引/436
原版后記/449
再版后記/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