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流”——韓國影視在中國擁有廣泛的影響,“三星”電子產(chǎn)品深入中國各個角落,韓國足球沖出亞洲,韓國的整容、化妝品、服飾吸引著眾多的眼球……韓國是一個很值得中國人探討的國家。韓國是一個小國,國土面積僅為中國的1%,人口只有中國的1/26。然而,韓國的經(jīng)濟規(guī)模的總量接近于中國的三分之一,而人均國民生產(chǎn)總值差不多是中國的10倍!作者用生動的文字以及自己拍攝的大量圖片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富有活力、充滿魅力的韓國,從歷史和文化的層面深入探索韓國,是一本關于韓國的圖文并茂的好書。
韓國,國土面積僅為中國的1%,人口只有中國的1/26。然而,韓國經(jīng)濟規(guī)模的總量接近中國的三分之一,人均國民生產(chǎn)總值差不多是中國的10倍、生動的文字以及大量的圖片,從歷史和文化的層面,為你展現(xiàn)一個富有活力、充滿魅力的韓國。
在寫作之余,我有兩大愛好:一是旅游,二是攝影。 小時候,很羨慕父親常常拎著個皮箱從溫州乘船出差到上海。很希望 自己也能有機會到溫州以外的地方旅行。父親說,那很簡單,在你的額頭 貼張郵票,把你從郵局寄出去就行了。 可惜,我直到高中畢業(yè),還沒有從郵局寄出去,沒有離開過小小的溫 州。直至考上北京大學,這才終于遠涉千里,來到首都北京,大開眼界。 大學畢業(yè)之后,我在電影制片廠工作,出差成了家常便飯,幾乎走遍 了中國大陸。 隨著國門的開放,我有機會走出去,周游世界。光是美國就去了七趟 ,每回去都住一兩個月的時間,從夏威夷直至紐約都留下了我的足跡。我 曾五次來到祖國寶島臺灣,2010年是在臺灣過的春節(jié),還特地從臺北飛往 澎湖和金門這兩個離島。 我的旅行常常是“自由行”,比如應邀到澳大利亞悉尼、墨爾本講學 ,就順便在澳大利亞自由行,走了很多地方;美國爆發(fā)“9·11”事件,我 特地從上海趕往紐約進行采訪,撰寫了50萬字的紀實長篇《受傷的美國》 ;也參加各種各樣的旅行團,我總是選擇那些行程較長的旅游團,以求能 深入地了解那個國家。 記得在朝鮮旅行的時候,我問導游明天(7月27日)你們國家會有什么樣 的慶;顒?那位導游馬上很“警覺”地反問我:“葉先生,你以前是否 來過朝鮮?”此后好幾次,每當跟他交談時,他都這么問我。我確實是第 一次去朝鮮。但去每一個國家之前,我都會事先充分“備課”。例如去朝 鮮之前,就十分詳細地研究過朝鮮的歷史和文化,知道1953年7月27日朝鮮 戰(zhàn)爭的停戰(zhàn)協(xié)定在板門店簽訂,朝鮮就把這一天定為“祖國解放戰(zhàn)爭勝利 日”,此后年年慶祝。這在朝鮮導游看來,一個對朝鮮情況如此熟知的游 客,勢必是此前來過朝鮮的。 很多人問我,在上海住了將近半個世紀,為什么只寫過幾篇關于上海 的散文,卻沒有寫過一本關于上海風土人情的書。我的回答是:“熟悉的 地方?jīng)]有風景!笨傇谝粋地方居住,目光會被“鈍化”,往往“視而不 見”。當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或城市,就會有一種新鮮感。這種新鮮感是 非?少F的,能使我的目光變得異常敏銳。出于職業(yè)習慣,每到一個國家 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目光進行觀察,“捕捉”各種各樣的細節(jié)。在東京, 我注意到在空中盤旋著成群的烏鴉,肆無忌憚地在漂亮的汽車上投下“糞 彈”,而東京人卻對此熟視無睹;貒笪冶銓懥恕稏|京的烏鴉》一文 ,介紹中日兩國不同的“烏鴉觀”。為什么烏鴉在中國被視為不祥的象征 ,而在日本卻被奉若神明。這篇闡述日本“烏鴉文化”的散文發(fā)表之后, 被眾多的報刊轉載,原因就在于寫出了“人人眼中有,個個筆下無”的細 節(jié)。 另外,我還十分注重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去觀察每一個國家,把旅游 視為一種特殊的考察和采訪。在祖國寶島臺灣日月潭旅行時,我住在涵碧 樓。在事先做“功課”時得知,涵碧樓原本是蔣介石父子在臺灣的行宮。 因此特地跑到當?shù)芈糜尉,希望查閱“兩蔣”在涵碧樓時的歷史資料。他 們告訴我,在涵碧樓里就有一個專門的展覽館。于是,我到涵碧樓總臺打 聽展覽館在哪里?偱_小姐很驚訝地說:“那個展覽館已經(jīng)關閉多年,因 為幾乎沒有什么客人前去參觀,難得有葉先生這樣喜歡研究歷史的人。” 她打開塵封已久的展覽館的大門,我在那里“泡”了兩小時,有了重大發(fā) 現(xiàn)。那些塵封已久的展品記載了蔣介石父子在涵碧樓多次接見曹聚仁的情 景。曹聚仁乃是奔走于海峽兩岸的“密使”,但是臺灣方面從未提及此事 。我把這一發(fā)現(xiàn)寫進發(fā)表于上!段膮R報》的文章里,引起海峽兩岸的關 注…… 我愛好攝影。在電影制片廠做了18年編導,整天跟攝影打交道,所以 很注重“畫面感”。在旅行時邊游邊攝,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在我的電腦 里,如今已保存了十幾萬張照片。除了拍攝各種各樣的景點之外,我也很 注意拍攝一些“特殊”的照片。比如,在迪拜的路邊發(fā)現(xiàn)有一種封閉式的 特殊公共汽車站,立即“咔嚓”一聲拍了下來。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安 裝了冷氣機的公共汽車站。這一細節(jié)充分反映了迪拜人先進的觀念以及迪 拜的富有和豪華。在韓國一家餐館的外墻,我發(fā)現(xiàn)一堵墻上有一個個泡菜 壇子嵌在里面,十分有意思,于是也把它攝入鏡頭。這充分體現(xiàn)韓國人濃 濃的泡菜情結。照片是形象的視覺藝術,一張精彩照片所包含的信息量是 十分豐富的,是文字所無法替代的。 每一次出國歸來,我要進行“總結”。這時候,我的本職——作家, 與我的兩大愛好旅行、攝影“三合一”——把旅途的所見所聞寫成文字, 配上圖片,形成了一本又一本圖文并茂的書。日積月累,竟然已出版了14 本這樣的“行走文學”圖書。 我的“行走文學”,著重于從歷史、從文化的視角深度解讀一個個國 家,不同于那些停留于景點介紹的淺層次的旅游圖書。其實,出國旅游是 打開一扇觀察世界的窗口,只有善于學習各國的長處才能使自己進步。他 山之石,可以攻玉。旅游是開闊眼界之旅,解放思想之旅,長知識廣見聞 。所以,旅行者不僅僅是觀光客。 承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美意,在策劃編輯劉佩英小姐的鼓勵下,計 劃出版一套《葉永烈看世界》叢書,先出近期剛完成的三本新作,然后隨 著我一邊“漫游”一邊再繼續(xù)出下去。在此作一預告,我的下兩個旅行目 的地是英國和印度,一個是老牌的“日不落帝國”,一個是跟中國比“苗 頭”、正在崛起的“金磚之國”。期望在繼續(xù)完成一系列當代重大政治題 材紀實文學的同時,能夠不斷向廣大讀者奉獻輕松活潑的“行走文學”新 作。 葉永烈 2010年6月28日 于上!俺了箭S”
葉永烈,上海作家協(xié)會專業(yè)作家,一級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溫州。1963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11歲起發(fā)表詩作,19歲寫出第一本書,20歲時成為《十萬個為什么》主要作者,21歲寫出《小靈通漫游未來》。主要新著為150萬字的“紅色三部曲”——《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與蔣介石》,展現(xiàn)了從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到新中國誕生的紅色歷程;《反右派始末》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運動”的全過程;180萬字的長卷《“四人幫”興亡》以及《陳伯達傳》、《王力風波始末》,是中國十年“文革”的真實寫照!多囆∑礁淖冎袊肥顷P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全景式紀實長篇!妒軅拿绹肥顷P于美國“9.11”事件這一改變世界歷史進程重大事件的詳細記錄。此外.還有《用事實說話》、《出沒風波里》、《歷史在這沉思》、《陳云之路》、《中共中央一支筆——胡喬木》、《美國自由行》、《星條旗下的生活》、《俄羅斯自由行》、《歐洲自由行》、《澳大利亞自由行》、《真實的朝鮮》、《今天的越南》、《櫻花下的日本》、《我的臺灣之旅》、《多嬌海南》等。
飛往韓國
深秋韓國賞紅楓
斷成兩半的“長統(tǒng)靴”
填海建成的仁川機場
韓國印象
太極旗下的國度
一個半島兩個國家
從細節(jié)看韓國
都說韓國物價高
“三星共和國”
經(jīng)濟駛上快車道
滿城皆是國產(chǎn)車
中國文化的影子
“韓流”與“哈韓”
關于“高麗棒子”
韓國人眼中的中國和日本
十字架下的國度
體驗韓國賓館
周游韓國
泡菜王國
韓國名片——高麗參
“整容改變?nèi)松?br>周游韓國
首爾的門戶——仁川
首都。首爾
韓國“紫禁城”
“藍宮”青瓦臺
漫步首爾的廣場
時尚的領頭羊——明洞
重訪“三八線”
“三八線”下地道戰(zhàn)
烏頭山上望統(tǒng)一
韓國的美軍基地
干舟競發(fā)釜山港
出生在光州的大音樂家
韓國足球“圣地”
妓女頭像作市徽的晉州
白茫茫的太平鹽田
邂逅香花芳草
尾聲:再見韓國!
中國和日本是韓國的兩個鄰國。韓國人是怎樣看待自己的“鄰居”呢 ? 在韓國人的眼里,中國是大國,也是窮國。 中國比韓國大得多,韓國不論是人口或者面積,都只相當于中國的一 個省。韓國從南到北,在高速公路上開車5小時也就差不多了。正因為這樣 ,韓國火車無臥鋪。 歷史上,韓國曾經(jīng)是中國的附屬國。然而,韓國人在歷史上對中國并 無惡感,這是因為中國并沒有對韓國實行殖民統(tǒng)治。相反,在“李氏朝鮮 ”時代,中國的儒家文化成為韓國人的精神支柱。 只是在1950年6月25日爆發(fā)的朝鮮戰(zhàn)爭之后,中國站到了朝鮮那一邊, 派遣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與朝鮮人民軍共同作戰(zhàn),從此韓國對中國產(chǎn)生 敵對情緒。在冷戰(zhàn)歲月,中國把韓國總統(tǒng)李承晚、樸承熙稱為“美帝國主 義走狗”,韓國也抹黑中國,妖魔化中國,中韓兩國沒有外交關系,斷絕 了政治、軍事甚至經(jīng)濟的交往。 蘇聯(lián)解體、東歐易幟之后,冷戰(zhàn)不復存在,中國與韓國雙方都有了建 交的愿望,開始秘密接觸。這種接觸之所以處于絕密狀態(tài),因為一是不能 讓朝鮮知道,二是不能讓臺灣知道。 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自國民黨從中國大陸敗退到海峽彼岸的臺灣之 后,跟韓國一直保持密切的“外交關系”。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蔣介石 訪問過韓國,韓國總統(tǒng)李承晚也訪問過臺灣。顯然,韓國一旦與中華人民 共和國建交,臺灣會強烈譴責韓國拋棄“老朋友”。 至于朝鮮,更是不愿意看到韓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因為這將意 味著中國不再是韓國的“敵國”。 然而,歷史的潮流畢竟不可阻擋。1992年4月,趁著亞太經(jīng)社理事會第 四十八屆年會在北京舉行,韓國外交部長李相玉前來參加,當時的中國外 交部部長錢其琛與李相玉進行了兩國建交的秘密會談。 1992年7月15日,錢其琛專程飛往平壤,向金日成主席通報中韓即將建 交。金日成對錢其琛極其冷淡,簡單交談幾句就送客了。 至于臺灣方面,韓國只是以官方文件表達將撤銷駐臺灣的“大使館” 。 1992年8月24日上午9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長錢其琛與韓國外長李相 玉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芳菲園正式簽署了中韓建交公報。兩國電視臺現(xiàn)場 向全世界進行了實況轉播。國際媒體和輿論對此高度重視,迅速報道,并 紛紛發(fā)表評論,表示祝賀。朝鮮方面對于中韓建交保持沉默。唯獨臺灣氣 急敗壞,指責韓國“忘恩負義”,并于前一天撤走在漢城的“大使館”。 中韓建交后一個月,韓國盧泰愚總統(tǒng)應楊尚昆主席的邀請訪華。 中韓建交使中韓關系從“敵國”轉為友邦。中韓關系迅速升溫。如今 ,韓國是中國第三大貿(mào)易伙伴國和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中國已連 續(xù)多年成為韓國最大的貿(mào)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及進口市場,也是韓國最大 的貿(mào)易順差來源國。 不過,由于兩國之間多年的斷絕來往以及冷戰(zhàn)的對立情緒,不少韓國 人以為中國跟朝鮮一樣貧窮,所以總把中國這個大國看成窮國。在改革開 放前,中國的確是窮國。然而,如今中國是崛起的大國。隨著兩國交往的 越來越頻繁,許多韓國人前往中國,說了句帶驚嘆號的話:“中國大得令 人震撼!”他們也越來越知道中國已經(jīng)今非昔比。 我發(fā)現(xiàn)韓國人對中國人非常友好。相比之下,韓國人對于日本的感情 ,要錯綜復雜得多。 在歷史上,日本曾經(jīng)兩度大規(guī)模侵略朝鮮半島: 一次是在1592年,日本20多萬大軍在豐臣秀吉統(tǒng)率下,進犯朝鮮,占 領了大半個朝鮮半島。韓國人把這一段歷史稱為“壬辰倭亂”,足見韓國 人對日本的蔑視。 另一次則是在1894年,日本軍隊趁“李氏朝鮮”內(nèi)亂于7月6日在仁川 登陸,占領首都漢陽。1910年日本軍隊把朝鮮半島淪為殖民地,直至第二 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敗,長達35年之久。那時候,朝鮮半島飄揚著日本的太陽旗 ,日本禁止當?shù)厝苏f朝鮮語,規(guī)定必須講日語。日本人高人一等,當?shù)厝?nbsp;成了賤民。 有了這兩場痛苦的記憶,韓國人對日本軍國主義有著切膚之痛。正因 為這樣,韓國人才會對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作出那么強烈的 反應,以至有人切下自己的手指表示抗議。在反對日本軍國主義方面,中 國與韓國有著一致的立場。 然而,日本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東亞經(jīng)濟發(fā)展最快的國家,日本 擁有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韓國要發(fā)展經(jīng)濟,卻又不得不與日本攜手。從某種 意義上講,日本既是韓國的榜樣,又是競爭的對手。也正因為這樣,韓國 跟中國的關系比較“單純”,冷戰(zhàn)一旦結束,雙方就消除了隔閡,而韓國 跟日本一直處于又愛又恨的兩重奏之中。 至于韓國與朝鮮之間,同樣是又愛又恨。愛,那是因為朝鮮半島本來 就是一個國家,互為同胞,有著手足之情,南北情深;恨,則是因為朝鮮 今天發(fā)射導彈,明天爆炸核武器,嚴重威脅韓國的安全,使韓國人時時生 活在戰(zhàn)爭的陰影中。1950年發(fā)生的那場朝鮮戰(zhàn)爭,幾乎把韓國炸成廢墟, 韓國人懼怕噩夢重現(xiàn)。朝鮮是韓日兩國在安全上共同防范的目標,在這一 點上,韓國跟日本完全站在一起。 當然,對于韓國來說,最為友好的國家是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當年, 是以美國為首的聯(lián)合國軍隊拯救了韓國,把朝鮮人民軍從釜山趕回到“三 八線”,韓國才有今日。在戰(zhàn)后重建之中,美國又給了韓國極大的經(jīng)濟援 助。所以韓國唯美國馬首是瞻,在外交上緊跟美國,甚至響應美國號召派 兵到阿富汗、伊拉克。 不過,那么多美國軍隊駐扎在韓國,又使韓國有一種成了美國附屬國 的感覺。韓國在緊跟美國的同時,也希望能夠保持相對的獨立性、自主性 。 國家關系是國家利益的體現(xiàn)。韓國對于中國、日本、朝鮮、美國有著 不同的感情,這五味雜陳,正是韓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以及歷史恩怨的 衡量。P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