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初次問世 鳳凰壹力發(fā)行
沈從文:跨越人類苦難、走向基本人性的作家
聶華苓:國際寫作計劃創(chuàng)辦者/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作品列入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介紹沈從文生平及所處時代 評析沈從文寫作風格
解讀鄉(xiāng)下人的高貴情懷
論述沈從文對中國文學的獨特貢獻
聶華苓,美籍華裔作家。1925年生于武漢,1948年畢業(yè)于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外文系,1949年隨家人到臺灣生活。1964年前往美國,任教于愛荷華大學,同時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獲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等多所院校榮譽博士學位。1967年,聶華苓與保羅·安格爾共同創(chuàng)辦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幾十年來已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一千多位作家、詩人參與其中。1976年,聶華苓夫婦被世界各地300名作家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聶華苓的作品包括小說、散文、評論集以及傳記和翻譯。作品除以中文出版外,還以英文、日文、韓文和意大利文等多種語言出版,其中長篇小說《桑青與桃紅》被列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英文版獲得1990年美國書卷獎(American Book Award)。
譯者劉玉杰,1989年生于河南輝縣。武漢大學文學博士,現(xiàn)為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海外華人文學、中外比較文學研究。學術論文、譯文發(fā)表于《華文文學》《戲劇文學》等刊物,其中,論文《全球化中的地方性與非地方性》獲中國文學地理學會舉辦的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第二屆碩博論壇一等獎。
中譯本前言
致 謝
前 言
章 他自沅水支流來
成長期的這些年是豐富多彩而又充滿暴力的。逃學的沈從文不會忘記肉鋪里的一滴血、尸首上的一根毛發(fā),以及一根粉條、一塊鐵屑、一縷漢麻、一滴汗珠,甚至是鐵匠的鐵砧里發(fā)出的一線微光。
第二章 血色的河流
回顧這些慘痛的經(jīng)歷,這位曾經(jīng)的部隊司書譴責人們的愚蠢。他曾經(jīng)耽于盡職,曾經(jīng)絕望地緘默,現(xiàn)在,他要以文還擊。他的自傳記錄了無辜者被屠殺時的尖叫聲,尸骨腐爛的惡臭,以及任何不人道的愚蠢行為。
第三章 屠夫、印刷工頭、輕便手杖制造者
沈從文傲慢地對持續(xù)不斷的求婚置之不理,盡管他的家人都認為那是解決他生計的更理想的方法,但他被一個女孩迷住了,到后來才知道,與其說那是戀愛,還不如說是單相思。
第四章 政治動蕩
激進主義的學生也與教師、工人和商人聯(lián)合起來,發(fā)動人民的力量,鼓勵大眾擺脫習俗的束縛,表達對現(xiàn)狀的不滿。無論當局看起來多么高高在上,五四運動都證明了群眾的憤慨不容忽視。
第五章 北京的學徒生涯
他的學習使他認為在任何社會重造展開之前,當代的文學必須先加以重造。他深信,由于過分迷戀和濫用權力,一個民族的感受力萎縮了。個人若承認這種由軍閥、殺戮和鴉片吸食所構成的現(xiàn)實,就意味著接受了整個功利主義的道德觀。
第六章 上海:1927年
由于持有較為明確的信念,沈從文、胡也頻和丁玲多多少少與同輩人孤立了開來。為了保持商業(yè)運作,同時出于民族良心和民族意識,他們必須在共產(chǎn)主義者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或民族主義者的民族主義文學之間做出選擇。
第七章 隨風而折
對成效甚微的社會變革,沈從文再次感到震驚。事實上,在武昌的生活條件并沒有任何改觀。渾渾噩噩的生活以及政府對民眾的漠視,使得他開始尋找和確認自己的根。
第八章 評論一:沈從文小說中的人物
每一個多才多藝的藝術家背后,都有其特定的風格,每一個創(chuàng)作中的藝術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關注點,有他特定的主題和領域,可以與他的視野和獨有的天分完美地匹配。沈從文的領域或可稱之為鄉(xiāng)下人:貼地的人和水上人。
第九章 評論二:沈從文小說中的主題、意象與風格
沈從文的文字是自發(fā)的:它是廣闊的,未經(jīng)雕飾的,叫人去感覺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叫人五官一起用。正是這種文字,詩的文字,他幾乎在每一種文學形式中都富有天賦,并愈加嫻熟地加以使用。
第十章 審查和沉默
沈從文的身體略微恢復以后,不知是出于什么人的努力,他有些不情愿地在大學復職了。沈從文知道這一新的安排是不穩(wěn)定的,因為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的課程表中已經(jīng)取消了他所講授的課程。
第十一章 結語
對于那些批評家來說,未經(jīng)雕琢的寶石這一比喻,可能意味著沈從文是一位寫實主義者或自然主義者。而他們卻忽略了他也是一位象征主義者,也忽略了作為作家的他所創(chuàng)造的鄉(xiāng)下人形象預示著文學中現(xiàn)代異化人的出現(xiàn)。
注 釋
參考文獻
索 引
附錄一:鄉(xiāng)下人沈從文,1984
附錄二:與自然融合的人回歸自然了
臺北旅次驚聞沈從文先生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