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燁
專事于小說創(chuàng)作的作家,大都會在小說之外寫作一些散文作品。這是因為在文學的虛構(gòu)與想象之外,作家還會有許多有關(guān)現(xiàn)實和人生的真切感觸和實在感受,難以運用小說的方式予以盡述,需要用如散文這樣的非虛構(gòu)的方式加以表達和抒發(fā)。著名小說家周大新在小說之外,寫作了不少散文作品,緣由也正在這里。
這本《周大新散文》,收入了周大新不同時期所寫作的散文作品90篇,根據(jù)寫作的主要內(nèi)容來看,這些作品大致可分為四個大類:家園寄情、軍旅書懷、旅游紀行、讀書記感。這些以次編來的作品,雖然描寫對象有所不同,所述內(nèi)容各各有別,但卻內(nèi)含了一條主線,凸顯了一個重點,那就是依照作者的青春成長和人生足跡,訴說兒時往事,敘說軍營生活,記錄旅游見聞,記述閱讀感受。
在訴說兒時往事的這部分作品里,作者以童年時代的往事記述和參軍之后回家探親的感受,講述了在自己的早年成長中,家人、家鄉(xiāng)所給予的種種有形的撫育與無形的滋養(yǎng),包括生活與情感的、物質(zhì)與精神的諸多方面。周大新在18歲上參軍入伍,一直在部隊從普通士兵做到了文化干事和文職軍官,漫長的軍旅生活多在濟南軍區(qū)所處的山東地界,記述軍旅生活的這部分作品真實記錄了自己到部隊之后的學習與演煉,成長與進步,以及對軍營所在的山東大地的種種感念。有關(guān)旅游遠足的散文和和閱讀作品的隨筆,大致是周大新成為作家之后,在國內(nèi)外游覽風景名勝的印象素描,閱讀一些文學作品的心得體會?吹贸鰜,作者周大新所在意的,是中外風景名勝中所留存的引人尋味的古風古韻,抒發(fā)的是借景生情的人文情懷。而他的文學作品的閱讀選擇與讀后感受,或者是經(jīng)典作品的重溫,或者是名家新作的新讀,都是口碑甚好也影響甚大的名家名作。認真地閱讀這些作品的周大新,此時已功成名就,但他仍以經(jīng)常性的閱讀的來開闊自己的藝術(shù)境界,在向名家名作的致敬之中不斷吸收新的營養(yǎng),他在文學追求的道路上不斷學習,不懈努力的可貴精神,于此也為可見一斑。
在周大新的散文作品中,給我感受為深刻,我以為也為重要的,是他的以兒時的記憶和探家的感受所記述的家鄉(xiāng)往事,所描述的家風親情,所描繪的風土人情,在他的筆下,家鄉(xiāng)的天與地、家里的人與事,一切都那么的溫馨,那么的美好。曠野里,茂密草叢,如同天然的牧場,不僅能經(jīng)常鋤草、割草,還能在草叢中玩耍。田地里,四季不斷變換,莊稼春種秋收,還有自己喜歡的豌豆、羊奶豆。在這里,自己不僅認識莊稼,熟習農(nóng)活,而且還時常跟著大人在村頭樹下聽大鼓書、河南墜子,開始了自己初的文學啟蒙。當然,還有到了上學年齡后,在河灣小學的有憂有慮的生活,背著一個用花布縫成的書包和幾個雜面饃去構(gòu)林鎮(zhèn)上高小。寫母親的《鄉(xiāng)下老人》,給人們描畫了一個從年輕時候起就背著孩子下地勞動的一生的母親,兒孫滿堂之后依然閑不下來,在城里住不慣,到哪里都在不停地勞作活動。她確實是一位平常又不尋常的鄉(xiāng)下老人。作者記憶里為深刻的,還是媽媽為拿手的就地取材的農(nóng)家美味:蒸槐花、炸南瓜花,蒸馬氏菜,烙油饃,煮羊肉蘿卜湯。正如作者所感嘆的,母親的美味,培養(yǎng)了人們的飲食愛好。有人說過,孩童時的吃食與學話時的方言,也即兒時養(yǎng)成的口味與口音,很難予以改變并會與人終生相伴。這屬于確鑿無疑的至理名言,周大新在這兩個方面應該為典型。愛吃面食和不改南陽口音,是他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的兩大顯著標記,已為文壇內(nèi)外的人們眾所周知。這一切都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周大新是屬于河南的,是來自南陽的。
......
周大新,1952年生于河南鄧州,1970年從軍,1979年開始發(fā)表作品。先后獲得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人民文學獎、馮牧文學獎、茅盾文學獎、老舍散文獎、中國好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等。有《周大新文集》18種20卷問世。現(xiàn)居北京。
周大新在小說創(chuàng)作之外,在散文寫作方面也頗有收獲,尤其是歷史感懷、讀書心得和故鄉(xiāng)紀行類散文,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有值得關(guān)注的歷史縱深感和思考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