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檔案大系:經學檔案》是一項重要的學術史工程,其宗旨是對百年來中國人文學科的學術進展分門別類地加以總結清理。凡屬人文學科重要的學術研究對象,其學術史都可進入本叢書。每-種均包括三部分內容:對學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論著加以評介,以期在展示代表性成果的同時揭示出學術發(fā)展的脈絡;百年來學術論著提要,其特點是切實、可靠、完整;百年來學術史大事記,其特點是注重事實和可讀性。這種新型的學術史著作,在將史料的客觀性與作者的學術立場結合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
《中國學術檔案大系:經學檔案》體例新穎,視野開闊,內容豐富,必將對中國人文學科的發(fā)展起到卓有成效的推進作用。
曾軍,女,生于1973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副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文學博士,武漢大學博士后。主要從事《禮記》學、經學及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代表作有專著《義理與考據--清中期(禮記)詮釋的兩種策略》(岳麓書社,2009),整理古籍《四書章句集注》(岳麓書社,2008),發(fā)表論文《以學養(yǎng)德》(《光明日報·國學》,2011)、《從民間著述到官方教材--從元陳滯(禮記集說)看經典詮釋的獨特現(xiàn)象及其思想史意義》(《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7)、《從(緇衣)的三種文本看“引(詩)釋禮”的詮釋方法》(《江淮論壇》,2007)、《經典話語的另類詮釋:纂編重陶--(禮記)詮釋方式考察之一》(《山西師大學報》,2006)等20余篇。
經學略說(節(jié)選)
【評介】
經今古文學(存目)
【評介】
傳統(tǒng)的詮釋與詮釋學的傳統(tǒng)——儒家經學思潮的演變軌跡與詮釋學導向
【評介】
出土簡帛與經學詮釋的范式問題
【評介】
明末清初經學研究的回歸原典運動
【評介】
談談《周易》辯證法問題(存目)
【評介】
易學哲學與中國哲學的民族特點(存目)
【評介】
《彖傳》的道家思維方式
【評介】
“卦氣”溯源
【評介】
論易學對科學的影響
【評介】
論帛書《系辭》的學派性質
【評介】
討論古史答劉、胡二先生(存目)
【評介】
古文尚書作者考(存目)
【評介】
洪范成書時代考(存目)
【評介】
說魚
【評介】
詩經學四大公案的現(xiàn)代進展
【評介】
從經學到文學——論明代“《詩經>學”的歷史貢獻
【評介】
駟馬車中的詩思
【評介】
略論“禮是鄭學”
【評介】
《周禮》內容的分析及其制作時代(存目)
【評介】
對《士喪禮、既夕禮中所記載的喪葬制度》幾點意見(存目)
【評介】
論清人《儀禮》?敝厣
【評介】
《左傳》成書年代論述(存目)
【評介】
春秋公羊學說體系的形成及其特征
【評介】
百年來經學論著提要
(一)通論類
(二)周易類
(三)尚書類
(四)詩經類
(五)三禮類
(六)春秋三傳類
百年來經學大事記
后記
他將20世紀百年來的經學與經學史的研究分為三個階段:“五四”以前、“五四”至20世紀80年代和80年代至今。他認為,“五四”以前,康有為集經今文學之大成,發(fā)展了莊存與等常州學派至龔自珍、魏源的理路,把經學用于現(xiàn)實政治;章炳麟則集經古文學之大成,上承顧亭林、戴段二王、俞樾的漢學傳統(tǒng)和黃宗羲、章學誠等浙東史學派的傳統(tǒng)。
“五四”以來,經學研究基本上有三派: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派、以范文瀾為代表的唯物史觀派和以馬一浮、牟宗三、徐復觀等為代表的現(xiàn)當代新儒家。這三派是經學內部自身的發(fā)展與調整!肮攀繁妗迸墒乔宕鷿h學的延伸,其源頭則在唐宋時代的經學家和理學家。唯物史觀派的經學研究也很重要,接受了唯物史觀的學者們的經學研究其實也源于“經學就是史學”的傳統(tǒng),經學本來就充滿了古代的社會史資料,F(xiàn)當代新儒家的源頭則是宋明理學。
80年代以后經學研究的范式:既不是漢學的,又不是宋學的,而是漢宋之綜合;既不是“六經皆史”,又不是“六經注我”,也不是“我注六經”,而是三者之綜合。這是經學自身發(fā)展邏輯使然,也是經學與西學、經學與現(xiàn)代學術互動的結果。當代中國學者的經學研究將綜合哲學的進路與史學的進路,跳出今古文,漢宋的樊籬,并融合中西新舊的方法。
郭先生具有深厚的哲學素養(yǎng)和開闊的學術視野。他立足于當代中西學廣闊的學術背景,總結百年來經學與經學史的研究范式,高屋建瓴,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清晰地勾勒了經學在20世紀的變化軌跡。這對于我們從總體上把握現(xiàn)代經學,提供了極大便利。
他還認為,對于經學和經學史研究來說,出土簡帛中的新材料可以幫助我們在五個方面取得突破:第一,孔子與“六經”,特別是與《易》的關系。第二,詩經與書經。第三,禮樂文明。第四,大小傳統(tǒng)。第五,經學史研究的重點與難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