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考語文的恒定定律?
什么是高考語文的恒定規(guī)律?就是在現在的語文教學和考試環(huán)境下,它是穩(wěn)定的。說白一點,前40年這樣考試,后40年還這樣考試。近些年,自然更要遵守這恒定規(guī)律。
這恒定規(guī)律只一句話:體味景語悟情語。它一以貫之地貫穿語文備考和考試的整個過程。怎么做到體味景語悟情語呢?體味景語是細察、檢索的過程,領悟情語是深思、加工的過程。
為什么說檢索、加工能解答所有的語文題目?因為高考語文試題是由兩個條件所決定的,不以任何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第一個條件是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是生活的學科,它不是科學的學科,起碼不是一般意義上理解的科學。中學的其他學科,都是科學的學科:自然科學是理科,社會科學是文科。語文不是什么學問,誰要把語文當學問來講,不是自己不懂語文,就是自欺欺人。語文要的是一點通達、一點智慧。
我說語文不是科學,有許多證據。學生寫議論文,最常用的論證方法是例證法:舉兩個例子證明觀點。這不是科學的方法,科學不允許,也不承認這種證明。數學家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大偶數,都可表為兩個素數之和的形式。我們舉一千個、一萬個例子來驗證都顯示正確,至今無人能舉出一個反例,但仍然沒有證明這個命題這才是科學。舉兩個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無論多么胸有成竹、信誓旦旦,也只是自我認識而已,沒人承認這是科學的結論。又例如這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有人說吃這種藥就能治療,有人說吃那種藥也行,某個個體,某個群體可能是實證,但是不經過科學程序的論證和實證,仍然不是科學結論。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必須經由科學論證,走完科學的程序才能被認定。
語文老師都知道,語文是生活的學科。諸如語文等于生活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無處不是語文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話。不能當空話,說說就完了吧?既然語文等于生活,不妨想想,生活中我們都在做什么?生活中我們在做什么,語文一定也在做什么;不然,語文等于生活就是一句空話。人這一輩子都在做兩件事,那就是檢索、加工這才是大語文觀的根本。
我們從一出生,還沒睜開眼睛,就知道檢索:我們得檢索到母乳,不然就餓死了。接下來,父親、母親幫助我們檢索:用什么尿不濕?喝什么奶粉?請哪位阿姨?進哪所小學、哪所中學?大學考什么專業(yè)?交什么樣的朋友?在哪兒安家?在哪兒擇業(yè)?……諸如此類的人生大事我們都要挑三揀四,要精心地檢索。但也需要加工:奶粉得煮熟了;交朋友,互相需要認識,感情和生活習慣需要磨合……生活中許多小事,好比端起一杯茶,放到左邊,還是放到右邊?也會檢索一下,但是可能根本沒動腦子,因為它不重要。語文學習和高考都是人生大事,我們必須把它提到學科的高度加以認識。既然語文等于生活,生活中就兩件事:檢索、加工。那么,等于生活的語文,也就這兩件事。
第二個條件是高考的環(huán)境和任務。高考是大規(guī)模的選拔性考試:每個省、市、自治區(qū),都有幾萬、幾十萬考生,兩個半小時筆答完成。高考又是大規(guī)模的快速閱卷,每個省、市、自治區(qū),都要集中幾百、上千名老師,十天之內把試卷判完。任何一道題目的答案,必須有答案信息為依據,不然這道題目的答案就沒有權威性,就無法讓大家接受和信服。高考命題有一個原則,叫不爭論原則。一道題目,由五位老師負責,其中一位對答案持不同意見,不爭論,這道題目作廢,重新出。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五個人都不能統一認識,那怎么讓幾十萬考生接受?怎么讓眾多的閱卷老師心悅誠服?因此答案必須有鮮明的、確切的、無可置疑的答題信息為依據。但是,高考的任務是區(qū)分、是選拔,它的每一道題目,需要讓一部分考生做對,還必須得讓另外一些考生做錯才行。如果一道題目大家全體答對,得分率100%,那就是廢題一道,因為它無法完成高考的選拔任務。怎么讓一部分考生答錯呢?只能包含或摻入一些干擾信息,制造讓部分考生失誤的障礙。
我們可以這樣認識:所有高考試題都必然是由答案信息和干擾信息交織組成的;這是由客觀條件所決定,不以命題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我們稱之為恒定準則。無論是地方出題,還是考試中心出題,也無論是四十年前的題,還是四十年后的題,一定都是這樣。
既然題目是這樣構成的,那么無論解答何種題目,根本原則就是將交織在一起的兩類信息答案信息和干擾信息分割,檢索并加工答案信息。我們這本《高考語文解題思維與技巧:體味景語悟情語》書中有兩種顏色的字:藍字是答案信息,這是答案的根據;黑字是干擾信息,是區(qū)分和選拔的保證?忌疱e,往往不是因為對藍字的誤解,而是由于受到黑字的干擾。
同學們經過了十二年刻苦的學習,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幫助同學們成為專業(yè)考生。業(yè)余水平無法和專業(yè)水平抗衡。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專業(yè)考生,要學會精明閱讀。這里沒有給精明加上引號,但也沒有賦予其貶義。同學們往往是精細、認真,缺點兒精明。精細還是精明,正是業(yè)余和專業(yè)的區(qū)分。
語文考試的一份試卷八千多字,據說將來要擴展到一萬多字,22 道題目。根據題目到試卷里檢索信息不就行了嗎?多數題目,答案信息就是答案,這好比我們餐桌上的涼菜;還有一些題目需要把答案信息加工一下,把它做成答案,這又好比我們餐桌上的熱菜。檢索加工體現這種生活常態(tài)的專業(yè)意識。在一個專業(yè)考生眼里,語文就是四個詞:藍字、黑字、涼菜、熱菜。
客觀性是高考環(huán)境任務所必須,主觀性是語文學科的性質所必然。檢索加工二者相結合,既符合高考的環(huán)境任務,符合語文學科的性質,也切中《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性質的明確界定。借用一句時尚的話:我們對檢索加工相結合,能夠解決高考的所有問題,有充分的理論自信。這個道理,我在全國各省市講了十幾年了,每到一處,都用當地新的題目印證它,至今沒有一道題目例外如果有例外,它就不叫規(guī)律了。
體味景語悟情語細察、深思,檢索、加工,聯想、想象,會意、琢磨、比較、斟酌、推敲,這些便是建構語文學習和語文考試團隊的主要成員。
王大績,高考專家,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多年高考閱卷,尚壹本特聘語文專家,任開心作文一本等語文系列圖書主編。
王老師擁有豐富的高三教學、教研工作經驗,深諳語文教學與高考規(guī)律,洞察各地高考試題走向。在現代文閱讀、語言表達、古代詩文閱讀和作文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方面都有獨到建樹和全國性影響。
王老師多次在中央電視臺、中央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新浪網、搜狐網等媒體做高考講座,應邀到全國多省市、自治區(qū)(除西藏外)講學數百場,深受廣大師生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