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功夫哲學論(復(fù)旦哲學·中國哲學叢書)
定 價:178 元
叢書名:復(fù)旦哲學·中國哲學叢書
集三十余年研究思考成果而成,《儒家功夫哲學論》是作者系統(tǒng)闡釋其功夫儒學和功夫哲學的著作。廣義言之,功夫可以理解為生活的藝術(shù)。本書從儒家功夫和哲學這三個論域的交集入手,意在既從功夫的視角詮釋儒家哲學,還原儒學作為一個功夫修煉和實踐體系的本質(zhì)特征;也從儒學的角度發(fā)掘功夫哲學,勾勒功夫哲學的基本視角和框架;并從哲學的角度反思儒家功夫,考察當代儒學的哲學意義。
緒 論
第一章從功夫論到功夫哲學
一 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
二 西方哲學的合法性危機
三 哲學的功夫轉(zhuǎn)向
四 功夫論的哲學轉(zhuǎn)向
上篇 格物致知
第二章格物致知與功夫認知
一 西方哲學中的知
二 功夫認知
三 超出真理的知識
四 知與德性的培養(yǎng)
五 對格物致知的理解
第三章功夫認知的特征及其培養(yǎng)
一 知與行
二 知與體
三 知與思
四 楷模的學習與權(quán)威
第四章功夫認知與科學技術(shù)
一 陽明格竹與李約瑟難題
二 作為科學的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
三 技術(shù)與因果觀
四 功夫科學如何可能
第五章儒家心性之學與功夫本體論
一 作為儒家心法的《中庸》功夫
二 孟子人性論的再認識
三 朱王心性論之異同
四 良知是假設(shè)還是呈現(xiàn)?功夫的吊詭
第六章儒家需要形上學嗎?
一 對解構(gòu)形上學的回應(yīng)
二 情本體?事本體?仁本體?
三 作為境界的和作為功法的形上學
四 關(guān)系形上學?故意的偏頗
第七章如在主義:儒家功夫模式的精神性
一 從原始宗教到如在主義的轉(zhuǎn)折
二 如在主義是非辨
三 有保證的宗教信念及其儒家的對應(yīng)
四 如在主義與后世俗時代的兩難困境
中篇 誠意正心修身
第八章誠意正心修身與學以成人
一 功夫與誠意正心
二 誠意正心與健康
三 儒家欲望觀
四 教育、經(jīng)濟與單向度的人
第九章藝術(shù)人生:儒學的最高目標
一 開放式的成人
二 通行觀點及其否定
三 對通行觀點的分析
四 藝術(shù)人生之為道以書法為例
第十章功夫倫理
一 功夫倫理與道德律令
二 功夫與道德
三 功夫倫理與其他倫理學理論
第十一章求而得之,舍而失之:儒家尊嚴觀
一 天賦普遍尊嚴概念的得失
二 儒家關(guān)于人的尊嚴的基本立場
三 儒家尊嚴觀與天賦普世尊嚴觀念的比較
第十二章修煉而成的自發(fā)性:儒家自由觀
一 作為消極自由的從心所欲不逾矩
二 作為積極自由的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 作為自由之條件的功夫能力
四 作為自由之條件的他者
下篇 齊家治國平天下
第十三章家道與齊家功夫
一 三種意義上的家與家道
二 齊家與修身
三 權(quán)威與家規(guī)
四 齊家與極高明
五 齊家與當代家庭問題
六 齊家與治國平天下
第十四章儒家功夫與民主和法治
一 新民民主之基礎(chǔ)工程
二 體制外體化的功夫
三 禮治的特權(quán)與法治的平等
第十五章家天下文明與平庸之善
一 人類的成熟與天下文明
二 文明對話的模式
三 和而不同與開放的肯定性
四 囚徒困境與紅燈籠困境
五 走向平庸之善的可能
后 記
中文參考文獻
外文參考文獻
本書作者有關(guān)論著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