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分析國內外玉米采后營養(yǎng)與品質研究進展的基礎上,研究了玉米采后主要營養(yǎng)組分變化以及質構特性變化,揭示玉米采后品質變化機理,探究不同儲藏條件對玉米營養(yǎng)與加工特性的影響,通過對不同地區(qū)不同品種玉米特性的研究,探討玉米營養(yǎng)特性、玉米淀粉特性等與玉米食品品質的相關性,篩選適合玉米食品加工的專用品種,建立玉米原糧、主食專用粉和玉米食品的品質評價體系。
本書內容包括五章:第一章為概述,介紹了全球和我國的玉米種植、產量、消費情況、加工應用以及玉米采后營養(yǎng)與品質研究存在的問題和研究趨勢;第二章為鮮食玉米品質變化與質構特性研究,介紹了鮮食玉米采后品質變化、采后質構變化對食用品質的影響以及加工過程鮮食玉米的品質變化;第三章為玉米的儲藏特性,介紹了新采收玉米后熟特性、小型智能通風儲糧倉的設計以及不同儲藏條件對玉米營養(yǎng)與加工特性的影響;第四章為主栽品種玉米加工適宜性研究,介紹了國內主栽玉米品種的營養(yǎng)特性、淀粉結構及加工適宜性,第五章為玉米食用品質評價,介紹了玉米原糧、主食專用粉和玉米食品的品質評價。本書是在作者研究團隊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撰寫的,內容上更加突出系統(tǒng)性、創(chuàng)新性和前沿性。本書旨在為玉米采后質量控制提供有益的參考和指導,為玉米食品品質評價體系的構建提供理論依據(jù)。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研究領域研究者的指導書,也可作為從事糧食領域研究和開發(fā)生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