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大致框架是尋求方法幫助研究生進行研究,通過解釋不同的方法,從中挑選較為適宜的方法進行融合,以期達到目的。經(jīng)過反復的研究,通過廣泛的文獻綜述來解釋高效研究的方法、導師的行為和職業(yè)規(guī)劃,創(chuàng)作了這本書。它可以解釋為什么你的導師要求你承擔某些任務,以及他們給你的一些反饋背后可能隱含著什么。通過對成功的研究生及其導師的廣泛研究,我確定了學業(yè)要求、融入團隊、批判性思維、自我革新和情商五種看待項目的方法。一旦你了解了這些,你將可能找到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你可以用它來開展你的研究或者其他生活項目。 縱觀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這個框架被描述為一個矩陣,深入研究并探討了這五種模式。然而,重點是理解這五種方法是如何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進而能夠設計一個整體的體驗,并取得成功。以維恩圖的形式在總體功能框架中展示了這五種方法。培養(yǎng)計劃和要求框架可以理解為大學的培養(yǎng)要求及計劃,沒有完成培養(yǎng)計劃就不能授予學位。融入團隊是指尊重、理解和融入團隊,成為受歡迎的部門成員;批判性思維是指描述和創(chuàng)造知識所需的分析能力;自我革新是指做出明智選擇的能力;情商包括如何與同事和主管保持良好關系。這本書將幫助你掌握這些所有方法。 特色:從學業(yè)要求、融入團隊、批判性思維、自我革新和情商五個方面、深入淺出提出如何培養(yǎng)研究生科研素養(yǎng),解決現(xiàn)在研究生科研素養(yǎng)不強問題。 對象:研究生
研究生如何成長,研究生如何培養(yǎng),不少導師和研究生都有困惑,都遇到過困難。本書將為你解開困惑,為你解決難題。
本書借鑒交叉學科和國外成功案例,從研究生入學、選擇導師、進入團隊從事科學研究、撰寫論文、準備答辯、職業(yè)選擇等過程出發(fā),提出了一個有效地制定研究計劃、解決問題、檢查工作的方法框架,確保研究生出色完成研究項目,獲得研究生學位。具體探討了如何有效地安排時間、如何與團隊高效合作、如何進行批判性思維、如何進行自我革新、如何發(fā)揮導師的作用、如何有效地進行學術寫作、如何順利通過論文答辯、如何完成職業(yè)規(guī)劃等方面的實用方法技巧。
本書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可操作性,可以作為高校研究生的入門教材,也可供開始從事科研工作的相關人員參考。
《研究生科研入門》提供了一個全面、實用的項目研究方法框架,讓讀者能夠檢驗自己的研究行為,解決問題并高效地對研究進行規(guī)劃。本書借鑒了不同學科和交叉學科的成果,有助于從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多學科交叉項目的科學家和研究生做好科研工作。
在實踐層面,本書將就以下內容展開論述:
●有關管理時間的方法。
●學術寫作的實用方法。
●導師能切實提供幫助的范圍。
●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間的差異。
●可能找到的其他優(yōu)秀資源。
●在整個科研過程中保持平衡與發(fā)展。
●通過項目研究助力職業(yè)規(guī)劃。
本書吸收并列舉了世界各地研究生的優(yōu)秀科研實例。
研究生科研任務繁重、時間緊迫,英國本土和世界各地對于數(shù)據(jù)采集、團隊合作和技術發(fā)展等方面的期望和這些方面越來越多的發(fā)展機會都將帶來不小的壓力。本書主要論述科研任務探究、期望和問題解決等方面的內容,同時也為廣大導師就如何帶領學生開展研究提供幫助,方便雙方規(guī)劃如何高效利用時間。致謝研究生科研入門
致謝特別感謝來自英國布里斯托爾博士學院(Bristol Doctoral College)的Paul Spencer和Loriel Anderson,他們提供了寶貴意見,使本書內容更加完整。除此之外,還要感謝他們的學生和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其他同事,特別是Sally Barnes教授和Kate Whittingon。我很高興能夠和他們一起工作,完成自己的項目。
Robert Radu和挪威斯塔萬格大學(University of Stavanger)的同事一直都是我的好朋友,感謝他們一直支持我在挪威時提出的許多新方案。要特別感謝Robert,他以超凡的能力將我那些耗時費力的計劃轉化為落地項目。
我要特別感謝來自挪威的學者:斯塔萬格大學的Shahe Shalfawi和阿格德爾大學(University of Agder)的TorIvar Karlsert及其團隊,他們對學術問卷的編制做出了很大貢獻。他們在問卷編制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專業(yè)精神與熱情讓人感動。本書當然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我們正朝著正確的方向踏實推進,步步為營。
這項工作于幾年前在薩里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展開,我非常感謝薩里大學的教職員工和學生。我還要感謝在英國、愛爾蘭以及其他國家的大學和研究所共事的同行、學者和導師,感謝你們提供的寶貴意見,為修改和拓展本書的內容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再次感謝為本書做出貢獻的研究生以及當時我工作的薩里大學那些受訪的廣大群體。這本書凝結了全球研究人員的貢獻與心血。你們是最令人感動、最專注的一群人感謝你們的研究,為改善我們的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也很感謝Vitaeacuk同意在RDF Enterprise Lens修改研究人員發(fā)展框架(Researcher Development Framework)。
作者〖HT5SS〗〖STBZ〗〖WTBZ〗2021年7月
第1章成為研究型人才1
11為什么本書是獨一無二的1
12如何使用本書2
13承擔研究項目,實現(xiàn)自我價值2
14需要規(guī)避的風險3
15科研工作的好處4
16選擇研究地點和團隊4
17職業(yè)規(guī)劃的第一階段6
171博士畢業(yè)生的職業(yè)背景6
172發(fā)展職業(yè)抱負7
18想象未來的自己7
181可能的職業(yè)7
182長期趨勢8
19研究初期的職業(yè)規(guī)劃建議8
110對導師的期望8
111歐洲高等教育資格框架9第2章研究方法框架分析11
21做研究時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12
22了解你的研究14
23真正的擔憂14第3章管理研究項目: 職責管理18
31把研究當作一個項目來管理18
311任務1: 梳理文獻18
312任務2: 規(guī)劃時間表19
313任務3: 做風險分析21
32時間管理22
33與導師會面22
34妥善保存相關規(guī)范的基本信息23第4章揭示學術身份秘籍: 融入團隊24
41為什么融入團隊很重要24
42如何進行學科思維24
43成為所在學科的一員27
44撰寫文獻綜述27
45總結、分析和概念化文獻綜述28
46利用圖形表達提升批判性分析與綜合能力29
47以國際學生身份進入大學29
471國際學生從事研究的跨文化問題是什么30
472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與聯(lián)系30
473討論差異30
474關于識別意圖的說明32第5章學者式思考: 批判性思維33
51批判性思維方法簡介33
52對知識的不同理解33
53確定論點35
54思辨能力36
541為培養(yǎng)思辨能力而提出的關鍵問題36
542使用概念圖探索數(shù)據(jù)之間的關聯(lián)38
55用系統(tǒng)研究方法回答難題38
56集中所有思想39
57以合乎邏輯的方式解決問題應用型研究項目40
58對研究行為進行元認知反思41
59與其他研究人員討論研究工作的重要性42第6章找準定位實現(xiàn)自我革新45
61自我革新法: 引言45
62通過探索式學習創(chuàng)造自我革新的環(huán)境45
63找到支持性環(huán)境47
64與自我革新導師一起工作48
65明確個人發(fā)展計劃49
66就業(yè)力: 變通性技能的重要性50
661學生通過研究培養(yǎng)哪些變通性技能50
662認識到正在形成的通用技能51
67實踐中使用研究人員發(fā)展框架(RDF)的5種方法52
68成為小型研究小組的一員52
69尋求導師的指導53
691從失敗中學習53
692指導研究型人才的角色限制54
693何時指導對學生更有益54
694師生分別55第7章創(chuàng)建與維護關系56
71如何處理師生關系56
72良好的關系始于信任58
73從學習成為小組成員開始59
74創(chuàng)建或加入學習小組60
75單獨招生的入學情況評估60
76尋找并利用反饋61
77成為學術團隊中的一員61
78戰(zhàn)勝孤獨感62
79建立屬于自己的專業(yè)人脈62
710如何獲得財務管理方面的幫助63
711研究有爭議的課題63
712辨別師生關系中的不良模式64
713建立良好的關系: 從頭開始了解和管理彼此的期望65第8章框架助力課題研究67
81最佳方法67
82獨立研究69
83鼓勵創(chuàng)造力69
84深入分析研究項目中學生出現(xiàn)的難題71
85有助于深化調查的術語匯編73第9章學術寫作77
91如何理解學術寫作77
911積沙成丘78
912意識流78
913結構化寫作78
914寫作即閱讀78
915語言的風格與應用78
916使用反饋78
917精益求精79
918自成體系79
919寫作即研究79
9110論文發(fā)表79
9111寫作即力量80
92結合兩個框架80
93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寫作84
94研究型論文反饋的好習慣85
95選擇出版物85第10章困境和導師持不同意見88
101促進研究團隊之間的理解: 多管齊下88
102建立和拓展研究團隊的人脈89
103建立信任: 案例探究90
1031案例研究1a: 遠距離沖突90
1032案例研究1b: 理論上的沖突90
1033案例研究2: 合著權的沖突91
1034案例研究3: 很少見面的導師91
104建立和評估導師團隊的信任92第11章答辯前的準備工作94
111管理好論文截止期限前的最后階段94
112制定不同級別課程的評價標準94
113如何辨別對知識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97
114對知識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的不同定義98
115模擬答辯的重要性99
116使用研究框架做好答辯準備100第12章展望未來何去何從101
121符合倫理且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101
122知識產權102
123倫理審查委員會102
124職業(yè)規(guī)劃103
125撰寫履歷104
126長期就業(yè)前景105
127學術生涯的追求目標105
128創(chuàng)業(yè)型研究人員的角色106
129創(chuàng)建就業(yè)機會決策表108
1210職業(yè)展望超越未來109
1211學術倫理問題的相關資料110附錄A框架背后的理論基礎111
A1框架背后的理論簡介111
A2導師角色和學生需求之間可抉擇的模式探索112
A3本書的研究114
A31方法和樣本114
A32第一階段: 定性訪談114
A33第二階段: 問卷調查115
A34第三階段: 互動式會議115
A35第四階段: 研討會116
A4有關5種方法的最新研究116
A41澳大利亞116
A42挪威117
A43英國118
A44歐盟和美國118
A5研究人員的專業(yè)背景118
A6利用框架來比較、對照和擴展認識119附錄B各學科重點實踐活動綱要(摘自卡內基博士培養(yǎng)計劃)120
B1科學121
B2數(shù)學121
B3化學121
B4神經(jīng)科學121
B5教育學122
B6歷史學122
B7英語122附錄C批判性思維: 研究中使用的關鍵術語124
參考文獻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