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做咨詢和講課時,經(jīng)常聽到來自家長各種無奈的傾訴:
為什么我的孩子愛哭?
為什么我的孩子不聽話?
為什么我的孩子特別暴躁?
養(yǎng)育孩子為什么這么難?
你可曾想過,父母的情緒,才是養(yǎng)育的關鍵;
父母的焦慮,才是孩子成長路上大的絆腳石。
作為一個曾經(jīng)也被焦慮困擾的媽媽,我將從四個維度幫助父母看見自己焦慮給孩子帶來的問題,發(fā)現(xiàn)孩子“不聽話”背后的秘密,從而幫助更多家長重塑養(yǎng)育模式,為孩子的發(fā)展保駕護航!
我在做咨詢和心理輔導課程時,經(jīng)常聽到家長各種無奈的傾訴。
七八年前,我也是一個焦慮的媽媽,那時我還沒有學習心理學,我在無助時也曾對著蒼天發(fā)問:“為什么要我做媽媽,為什么要給我一個不聽話的孩子?”
因為我的孩子有嚴重的分離焦慮,無論是送他上幼兒園,還是去上興趣課,只要我一轉(zhuǎn)身,就會聽到他撕心裂肺的哭聲。
以當時的狀態(tài),我根本無法理解他到底怎么了,反而在心里怨憤道:“為什么其他孩子可以好好地學、快樂地玩耍,唯獨我的孩子,除了哭還是哭呢?”
可想而知,當我抱著這種排斥心理去養(yǎng)育時,后續(xù)問題就越來越大。當孩子覺察到我對他的不耐煩、不接納時,他對我就有了很深的不滿和憤怒,所以我和孩子的關系一度非常糟糕。
我相信此刻正在看書的你,也體驗過我的煩惱,或者看到過身邊的媽媽有類似的經(jīng)歷。
當我們遇到養(yǎng)育方面的困難時,很容易產(chǎn)生懷疑:為什么父母養(yǎng)育我們那么容易,而我們養(yǎng)育孩子卻如此艱難?為什么我小時候那么聽父母的話,而我的孩子卻跟我對著干?
比如,我的媽媽在經(jīng)濟困難時期生了五個孩子,并且全部養(yǎng)育成人。更重要的是,當時爸爸在外地工作,媽媽不僅要照顧我們五個,還要早晚下地勞動,白天給學生上課——我的媽媽是小學老師。她每天能分配在我們姊妹身上的時間并不多,但不影響我們對她的愛和信任。
現(xiàn)在的我們,一半以上的時間都用來養(yǎng)育一個孩子,可是養(yǎng)育為我們帶來的疲勞和煩惱,卻是父母無法比擬的。
這到底是為什么呢?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驗,以及對學員的觀察,我找到了以下四個原因:
第一,我們很難足跟上時代的步伐。
有人說,我們這個時代的父母是最艱難的,因為我們來到了一個時代的拐點。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我們,生活節(jié)奏是非常慢的,大街上沒有汽車尾氣,放學后沒有課業(yè)壓力,記憶中有的只是小伙伴一起談天說地、丟石子玩泥巴。
可現(xiàn)在這個時代爭分奪秒。等地鐵時,你不需要費力就會被人潮推進列車;只要孩子有作業(yè)沒有提交,老師比鬧鐘還準時,會馬上通知你;如果你今天有一份報告沒有完成,明天就可能被老板問責,甚至有被“炒魷魚”的風險。
要知道,孩子是否能夠在快節(jié)奏的時代洪流中適應下來并健康成長,家庭的作用至關重要,這對父母的心態(tài)和教養(yǎng)方式是極大的考驗。
而問題在于,很多人從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簡單粗暴型的,我們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如何做,都是聽從父母的指揮甚至命令,做不到會被打罵是常態(tài)。
打罵在那個年代是有效的。
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打罵被貼上了“虐待”的標簽,尤其是倡導自由、尊重的教養(yǎng)方式成為主流后。也是從那時開始,我們陷入了迷茫。
周周,心理咨詢師,動力催眠師,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師。壹心理認證作家,《學前教育報》《不輸在家庭教育》書刊特約作者,已出版女性自我成長圖書《心尖上的黑天鵝》。致力于關注親子養(yǎng)育、女性成長等社會熱點問題,文章曾發(fā)表于人民網(wǎng)、光明網(wǎng)、武志紅、壹心理、張德芬空間等平臺。曾創(chuàng)作多篇爆款文章,《對不起,從來就沒有好的原生家庭》《愉快的心情,才是優(yōu)選的生產(chǎn)力》《世界,正在悄悄獎勵有教養(yǎng)的孩子》《好的夫妻,都是優(yōu)秀的合伙人》等文章,被近千家平臺轉(zhuǎn)載。微信公眾號:周周的心空間
自序 養(yǎng)育孩子為什么這么難?
第1部分 父母的情緒是養(yǎng)育的關鍵
父母先要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孩子
孩子乖張暴躁,是因為父母缺乏原則和底線
孩子未表達的情緒,會成為身體里的毒素
焦慮的父母,身體里都有負面信念的種子
過度擔心,就是在給孩子做負面催眠
陪伴很重要,但錯誤的陪伴是有害的
你越討好孩子,他就越不尊重你
別在孩子面前“演戲”,被孩子看破了很危險
父母放下愧疚,養(yǎng)育才能心平氣和
無條件的愛,其實有個先決條件
第2部分 孩子“不聽話”背后的秘密
當你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與其責罵孩子,不如先審視一下自己的言行
你的雙重標準,是導致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父母抱怨越少,孩子對生活的熱情就越高
打罵孩子之前,是父母靜養(yǎng)和照顧自己的好時機
吃飯和睡覺時,切忌批評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別指望他情緒平和
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要“閉上嘴,邁開腿
夸孩子是一門技術活兒
孩子玩手機,考驗的是父母的自律和底線
小心你人為制造的挫折,給孩子帶來更大創(chuàng)傷
當你滿足了孩子的期待,他也會滿足你的期待
……
第3部分 媽媽越快樂,孩子越健康
一個人的快樂,來自他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第4部分 讓孩子變得自律和專注的心法
要想改善孩子的問題,得先從父母自身開始
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
如果我問你:“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也許你首先想到的是“只要他健康快樂就好”,但接下來你就會忍不住說希望他當學者、教授、科學家、飛行員、宇航員……
那么問題來了,你為什么給孩子立這些目標呢?如果深挖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所謂的人生目標,很多都是你不曾實現(xiàn)的理想。
父母大都認為這是為孩子的前途著想,但潛意識里是在讓孩子替自己完成未完成的理想。
可是我們忘記了,我們自己都不曾走過的路和沒有到達的彼岸,又如何引領孩子到達?
比如,有個讀者說:“我對孩子要求不高啊,就想要她鋼琴過八級,普通話達到一級。”
可她的孩子死活不愿意彈鋼琴,學了半年普通話,z和zh的發(fā)音還是搞不清。
后來我問她:“這些你自己都做到了嗎?”
她的回答很可愛:“就是因為我沒有做到,所以希望孩子做好啊!
這就出現(xiàn)兩個概念:一個叫作不合理期待,就是把自己做不到的強加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替自己去實現(xiàn);第二個叫作潛在的焦慮,因為自己曾在某個地方失敗過,又對那個失敗不能釋懷,所以希望孩子替自己成功,以此來安慰那個曾經(jīng)失敗的自己。
所以,如果你給孩子樹立了一個人生目標,發(fā)現(xiàn)他無論如何也做不到時,你估計就是陷入了這兩個概念里。
你想要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做到了嗎?
除了讓孩子替自己完成不切實際的理想外,父母還有一個奢望,就是希望孩子在具體行為上超越自己。
我有一個讀者說她想離婚,還說老公對孩子極不負責,導致孩子很叛逆,經(jīng)常在外面打架斗毆。
雖然我認同父親陪伴孩子很重要,但我知道這不是引發(fā)她兒子頻繁打架斗毆的原因。她兒子在外面動輒打架斗毆,是因為夫妻二人都很暴力,經(jīng)常在家里互相打罵。而他們卻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面要斯文、有禮貌,這顯然是非常困難的。
我有個朋友說:“我家孩子總是跟大人頂嘴,從來不愿意承認錯誤,這讓我非常惱火!
我問她:“你平時做錯了事情,是怎么向別人承認錯誤的呢?”
她的答案是:“我一直都認真仔細,根本不會做錯事情,所以我不需要道歉。”
這就是矛盾點——是人就會犯錯,如果大人在犯錯后認識不到自己錯了,卻要求孩子敢作敢為,那么孩子的理解就是:承認錯誤是可恥的,所以無論我做了什么,我都要據(jù)理力爭,甚至狡辯。
心理學家李子勛曾說:“在孩子的頭頂,有父母情緒和行為的接收器!焙唵握f,就是孩子會模仿父母的一切。父母即使在語言方面無數(shù)次教導孩子要如何做、如何變得更優(yōu)秀,但只要父母自己沒有做到這些,他們的孩子基本也做不到。因為無論是出于對父母的忠誠,還是無意識地效仿,結果只有一個,就是父母做什么,孩子就跟著做什么。
關于這一點,我有個朋友給我講了一段她自己的經(jīng)歷。她說她一直要求孩子早睡早起,但她自己卻經(jīng)常等孩子睡著后又爬起來追劇。她以為這樣沒有問題,結果有一天她接到老師的電話,說孩子在課堂上睡著了。我這個朋友感到很奇怪,就偷偷觀察孩子夜間的睡眠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每次她偷偷起來到客廳去追劇時,孩子也會起來玩玩具。這就是神奇的親子同步效應。
作家麥家也曾講過類似的經(jīng)歷。他說他兒子在青春期的時候,有兩年不愿意和自己講一句話。無論他如何靠近兒子,兒子依舊視他為仇人。直到后來他回憶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想到自己也曾和父親幾年里都是零交流,才恍悟孩子完全拷貝了他自己的成長道路,這才放下了對兒子的譴責和批判。
通過這兩個案例,我就是想告訴各位家長,當你發(fā)現(xiàn)孩子某個行為有問題時,你不妨先自省一下,反觀自己和愛人,看看你們身上是否出現(xiàn)過同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