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通過追尋家族先賢的歷史足跡,還原了一個家族的革命史,展示了艱辛而漫長的歷史進程及先驅者最初的信念和理想。書中故事以解密的地方民國秘檔為依據(jù),以父輩的口述歷史和老兵的回憶為原始素材,加上作者橫跨南北數(shù)個城市及鄉(xiāng)村的田野調查獲取的第一手資料,以詩意的文學語言呈現(xiàn)了大家族中先驅者革命者的真實人生,一群平凡的默默無聞小人物的英雄氣概;解析他們堅守信念的精神內涵,解讀他們的使命擔當,從而展示信仰的力量以及那個年代歷史推動者的風采。
這是一部尋找紅色家族傳奇的紀實文學作品。作者以“我”的視角,站在今天的時代節(jié)點上,以遵循真實歷史的態(tài)度,從身邊親歷者或見證人的口述和歷史檔案資料開始自己的尋訪之旅,探尋家族先輩的足跡,展現(xiàn)革命者追求真理和信仰的那段可歌可泣的紅色歲月。
李瑤音的《筑夢人:我 的祖父祖母》是一部經(jīng)過 獨到的題材開掘和主題提 煉的非虛構作品。 作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2021 年的重點扶持作品,它具 有擴展歷史認知和把握現(xiàn) 實觀照的價值。作品追憶 了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 獻出自己一切的革命前輩 ,而這批前輩中亦有作者 的祖父。因此也可以說這 是一部獨具特色的紅色題 材家族敘事作品。 作品的主題提煉有高度 和深度。作品歌頌的是草 根英雄。在中國人民的解 放事業(yè)中有千千萬萬的先 烈,有些有名,大多無名 ,他們是普通人,甚至不 少人還不是共產(chǎn)黨員,但 是他們在為革命斗爭做事 。在革命者隊伍中,他們 基數(shù)很大。假如沒有這樣 一些人,中國革命就不會 取得最后的勝利。作者將 作品獻給他們,是對紅色 歷史的補充和完善。比之 以前,我們缺少為草根英 雄、無名英雄立傳,但這 部作品填補了這一空白, 具有非凡的價值。 作者是一位知名作家, 同時她又有媒體工作的豐 富經(jīng)驗,有新聞的敏感性 。作家的田野調查很成功 ,對史料的掌握運用也做 到了豐富翔實,對老一輩 革命者的搶救式采訪既及 時又生動感人,同時對祖 父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 以及地下工作的規(guī)矩都梳 理得比較清楚,歌頌了浙 江地下黨人和祖父一家當 年的艱辛與犧牲、他們信 仰與意志的堅定。作者扎 實的文學功力,使作品達 到了新聞性和文學性的統(tǒng) 一。作品將家族敘事與革 命敘事有機融合,既有革 命者的氣概又有平民煙火 氣,也賦予了作品特有的 魅力。 范詠戈 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 會名譽委員《文藝報》原 總編輯
李瑤音曾用筆名遙云、木子等,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是一名在主流媒體工作二十多年的時政記者,出版有中短篇小說集《歌詠的季節(jié)》等,先后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十月》《北京文學》等重磅文學期刊發(fā)表過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學作品。曾獲全國法制好新聞獎。
第一章 國弱民貧,以天下為己任
名師之鄉(xiāng)志士輩出
滬上風雨洗禮塑魂
黑暗之中看到燈塔
第二章 堅定信念,為之奮斗終身
章錫琛的言傳身教
開明書店作用深遠
秘密加入地下組織
第三章 隱于小城,潛龍擇機發(fā)力
余不溪迎來三兄弟
小弟覺醒助力兄長
各行交友肝膽相照
嚴守紀律不犯大忌
第四章 最危急時刻,舍生而取義也
誓死不當亡國之奴
堅信中國不會滅亡
智勇逃脫日軍魔爪
第五章 為國捐軀,勝利后再難相聚
抗爭路上多后來者
新四軍進駐德清縣
相約勝利日重聚首
第六章 魂歸來兮,星辰閃亮為英雄
英雄何須尋問出處
神秘扶助至今成謎
人們需要開明精神
奔跑于希望的田野
后記
致謝
陽春三月,暖日溫馨,紹興青綠,那飄逸在大街小巷的黃酒味,更是香醇得化不開,濃烈得催人醉。
馬山鎮(zhèn)寧桑村馮家臺門,修繕一新(那種修舊如舊的新)。寬闊的大門緊閉著,門上的銅扣環(huán)在光照下反射出星星點點的亮色,似在輕聲敘說從前的故事……負責維護老宅的村民,走上前去打開了門鎖。
沉重大門開啟的一剎那,我恍惚,我淚目。淚光中,我的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一個個在向我走來,他們腳步穩(wěn)健,笑意盈盈,伸開雙臂迎接我這個尋找了許久許久的馮家后人……跟隨著他們,我走進了綠植悅目的前庭,邁進了書香飄逸的廂房,走上了靜謐的回廊樓梯——“儂看,這就是我們的家園……”耳畔仿佛響起他們的聲音,我遲疑的腳步、飄浮的腳步、恍如隔世的腳步,開始重心回落,恢復了穩(wěn)穩(wěn)扎扎的感覺。一切似夢非夢。
寧桑南池溇馮家臺門,俗稱九間三進大臺門,院子套著院子,樓廊連著樓廊,大石板砌就的石硝墻,把這一切圍了起來,更顯幽靜和神秘。
我親愛的祖父,你就是從這里走出,以救國救民為己任,走向了遠方。后來,你的大哥和六弟也追隨你而去,拋灑了熱血和生命。今天,是你在引領我走向這里,讓我得以解密你們血脈相承為信仰獻身的基因。
是的,馮家臺門得到了保護,它成了文物。馮家后人深感欣慰,盡管自“連”字輩后,幾乎再沒有馮氏后人出生在這大屋,但它作為一個家族歷史的載體,記載著幾代人的生活風俗,見證了民族文化的傳承,映照出人類文明的點點滴滴。而從這里走出的馮家有志者,無論去向何方,無論魂歸何處,古老的大屋在默默期待,期待著英魂的歸來,期待著后人的解讀,期待著曾經(jīng)的繁華和榮耀。
出生在另一江南小城的我,曾跟隨父親來這里尋祖,一晃十年有余。
而今,馮家臺門里的先驅者,一個個有血有肉地在眼前顯現(xiàn),在這個大屋里,他們或賦詩,或詠辭,或書寫……隨著時光倒流,我聽到了瑯瑯讀書聲,看到了我的祖先,祖先中的革命者,他們在大屋里發(fā)奮學習、苦練本領,為“精忠報國”打樁筑基,當信仰引領著他們走出大屋時,他們是那樣的義無反顧……
我敬愛的祖先,當你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奮力點亮民族文明的燈塔時,這個世界是留下記痕的——十余年間,從德清縣檔案館大海撈針般查出的有祖父姓名的通緝密令、追捕通報、極密情報等不下六份,從日偽政府發(fā)現(xiàn)祖父等人“恐為潛伏者”,到國民黨政府先后發(fā)出不下三次通緝令,其中在縣府上報浙西行署被通緝的革命者名單中,祖父從第六被排到第五。直至不在人世,他仍被列為“在逃通緝者”。在一份有著27人的通緝名單上,三人被注明死亡,其中包括我祖父(德檔館藏288-001-00036-044民國檔案極密件)。 對這樣的通緝令,我們要怎樣來看待?方志敏烈士的長孫方華清,對國民黨于1927年4月19日發(fā)出的“天字第一號”通緝令(通緝197名共產(chǎn)黨員,其中有他的祖父方志敏),表達了他的想法:“我們后來的一代代共產(chǎn)黨員們,應將其視為我黨先驅烈士們的光榮榜,牢記黨苦難而輝煌的歷史,從中汲取無窮的精神力量!
令人倍加感慨的是,我所查到的民國密檔,其中有一份被中共德清縣委黨史研究室摘錄的“奸偽組織人員一覽表”(德檔館藏288-1-35/288-1-9),排頭個的黃宜生(中共縣長)被稱“匪縣長”(“奸偽”“共匪”等,是當時國民黨政府對共產(chǎn)黨的污稱),第12個是祖父(諜報隊長)。循著這份黨史研究室摘錄的“奸偽組織人員一覽表”,我又萬分幸運地找到了《中國共產(chǎn)黨浙江省德清縣組織史資料(1927.5-1987.12)》,從中也查到了祖父,他在抗日民主政府中職務仍是諜報隊長。之前我們誰都沒想過有這么一本地方文獻,有著這樣的記載。祖父在史書中又“深潛”了幾十年,直到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100周年之際,他的后人才在這里正式核準他的真實身份。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