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盡的胡適(縱論胡適的文學主張、思想特質(zhì)與治學方法,重審近現(xiàn)代學人的文化使命感與民族反省精神)
定 價:48 元
國內(nèi)對胡適的認識和研究,從批判胡適反動思想到改革開放后重新認識與評價胡適,再到后來胡適研究專題學科的興起,幾經(jīng)浪潮起伏。復旦大學學者朱文華教授深入?yún)⑴c了后半程,成為胡適再認識再研究的有力推動者,學界影響深遠。 本書是朱文華教授研究胡適的主要成果。全書用事實和史料來論述胡適的文學主張、思想特質(zhì)與治學方法,提出自己的觀點,以期為讀者厘清胡適的是非功過,重審近現(xiàn)代學人的文化使命感與民族反省精神。
胡適是20世紀中國學術(shù)文化史上最重要也是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不僅因為,他從20世紀初躋身中國社會政治和思想文化舞臺以來,就以自己不平凡的生平活動和異常豐富而又獨具特色的言論著述,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歷史進程中的許多重大事件和社會政治文化思潮發(fā)生了密切的聯(lián)系,由此明顯地施影響于中國社會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諸領(lǐng)域,乃至有關(guān)的人物群體,而且還在于:自他謝世以來,直到今天,他的思想言行仍然吸引人們以不同的動機目的或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對之作持續(xù)的,但是遠未能蓋棺定論的 批判、評論和研究。而這種情況,無疑也折射出了20世紀中國的社會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演變之光。 本書是復旦大學教授朱文華先生的胡適研究精華合集,書名自言說不盡,因此往往注意到別人所忽視的方面,既看到胡適所做的貢獻,也指出胡適的不足,具有獨到見解和相當學術(shù)分量。如胡適推崇實用主義,人們常常用杜威的實用主義來解釋胡適;作者卻看到胡適把工具主義從實用主義中抽出來,強化了求實精神,包含了相當?shù)目茖W成分。對其他如胡適的戰(zhàn)犯身份,胡適的民族反省思想的階段、形成、原因,胡適的雜文特色,胡適的研究方法,胡適的愛國主義等等,都能做到全面地分析,以考察胡適的特點。
我與胡適研究(代序)
胡適研究會發(fā)起征文,希望有關(guān)同人以我與胡適研究為主題,回顧中國內(nèi)地的胡適研究學科所走過的三十余年來的歷程并總結(jié)其經(jīng)驗教訓。我認為這的確是一項有意義的活動,至少可以為一部豐富而復雜的中國當代學術(shù)思想文化史(可惜至今無人對此做全面、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整理)留下若干史料線索,所以不揣冒昧撰稿如下,期盼同行師友的批評指正。我是在何種情況下接觸胡適思想的。余生也晚,當胡適于1962年逝世于臺灣的時候,我還是上海的一個小學生(六年級),同年秋升讀初中后,因為上中國歷史課,加上個人的些許課外閱讀,才知道中國現(xiàn)代史上有過胡適這個人物,但當時對胡適的認識只是:胡適雖然倡導過有進步意義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但后來變壞,成為了反動(共)文人。顯然,這樣的認識其實是當時的主流思想灌輸影響青年學生思想的一種結(jié)果。說來難以置信,反而是在亂哄哄的文革期間,我有了機會意外地接觸胡適的思想言論,由此改變了對于胡適的某種認識與理解。先是在1968年間,上海的各大中學校開始搞所謂的復課鬧革命,于是曾被關(guān)閉多時的復旦大學圖書館(老樓)的報刊閱覽室重新開放了,而我當時作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佩戴有;眨痔字t衛(wèi)兵袖章(盡管已經(jīng)是逍遙派了),自然能夠很方便地溜進這間閱覽室。于是,約在幾個月的時間里,我大致通讀了館藏(上架)的1949年以來大陸所出版的文學類和社科類的期刊合訂本,其中包括一套完整的《新華月報》雜志(50年代初一度名為《新華半月刊》),由此了解到:19541955年間,中國大陸曾開展過一場胡適反動思想批判運動;再通過閱讀其中所刊登的幾篇批判胡適思想的文章,雖然似懂非懂,但本著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通常是無師自通地采取的正面文章反面看、反面文章正面看的原理與方法,于是對被批判的胡適的社會政治思想與學術(shù)文化觀點有了初步的了解,甚至還覺得它們其實是有點道理的,反而是那些批判詞句并沒有什么說服力。再是到了1973年秋,由于我比當年大量的被迫上山下鄉(xiāng)插隊落戶的同伴們幸運一點,居然成為所謂的工農(nóng)兵學員(第三屆),由此脫離農(nóng)村環(huán)境而重返上海入讀復旦大學中文系文學評論專業(yè)。雖說當年的大學校園仍是鬧哄哄的,教學秩序不太正常,但比之國內(nèi)其他系統(tǒng)的單位部門,畢竟還維持著一絲教育的氛圍來裝點門面,例如,學校的圖書館是開放的,也總有一些師生在頻頻參加政治活動之余,因各種原因走進圖書館閱覽室。當時的校圖書館(新樓)辟有一個專門的社科圖書閱覽室,圖書均開架,凡本校師生憑有效證件即可自由出入隨意翻閱。我本來以為,文革中極左思潮泛濫,主流媒體大批封資修,聽說國內(nèi)不少地方和單位(包括個別文教部門)甚至大燒圖書,至少是把絕大多數(shù)書籍判為大毒草而列為禁書由此封存起來,我校的這個閱覽室大概也是裝飾性的(即除了馬列毛和魯迅作品外沒有其他)。誰知我第一次進去后就感到十分驚喜,原來這里的圖書種類還比較齊全,除了馬列毛魯著作外,也有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文學、哲學、史學、政治經(jīng)濟學、教育學、新聞學等)的一些基本圖書和經(jīng)典性著作,其中大量的正是被當時的主流媒體視為由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或稱牛鬼蛇神)所著的大毒草。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思考分析了一下,明白了其中的奧妙因為這些上架的圖書都被加蓋了一個特別的印章(文字為供批判用),如此一招,在當時顯然可以堵住極左者的口,由此躲避政治風險(因為當時的政治宣傳正在號召開展革命大批判)。我心底暗暗佩服學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政治智慧,同時也對這個閱覽室跑得更勤了。更想不到的是,某一天我在這間閱覽室的最后一排書架上發(fā)現(xiàn)了幾冊散亂而不成套的《胡適文存》(20年代的亞東版《胡適文存》共三集,每集分為四冊裝訂),隨即又陸續(xù)找到了商務版的《胡適論學近著(第一集)》和《胡適留學日記》(當然它們也都被蓋上了供批判用的印章),無不認認真真地通讀了。由于自己已參加過一段時間的文革活動(如曾為紅衛(wèi)兵),也經(jīng)歷了一段刻骨銘心的社會生活(如知青插隊),耳聞目睹的乃至有某種切身感受的社會現(xiàn)實與有些宣傳的反差實在太大,在這樣的情景下讀胡適著作,不能不有深刻的體會,以至在一些問題上明顯地形成了思想共鳴。例如胡適堅持倡導民主政治和抨擊獨裁專制、強調(diào)人格獨立與言論自由、反對統(tǒng)一思想與名教意識、提倡科學懷疑精神、不要讓別人牽著鼻子走等,乃至提醒人們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和防止目的熱、方法盲傾向等等這些曾經(jīng)一點一滴地哺育了五四時期進步青年的思想乳汁,竟然被我在短時間里集中地吸收,當時簡直使我耳熱心跳,頗有梁啟超曾談到過他早年讀龔自珍著述時的那種如受電然的感覺。可以說,正是這一讀書經(jīng)歷,使我對胡適思想發(fā)生了極大的興趣。這正是我后來自覺地(乃至幾乎是終身)從事胡適研究的思想起點。由此或許也可以領(lǐng)悟到: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思想(以書刊為媒介)自有思想的力量,而任何形式(性質(zhì))的教育也天然地具有民主主義的因素并發(fā)生積極影響,所以那種統(tǒng)制思想、控制輿論之類的做法,盡管在一時一地有效,但畢竟不可能永遠牢固地維持輿論一律的局面,而這一點也正可以從某一角度解釋日后大陸能夠自發(fā)地形成胡適研究的學術(shù)熱潮的歷史必然性。
朱文華,復旦大學教授,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原黨總支部書記、復旦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原所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1976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后歷任復旦大學機關(guān)干事、秘書、中文系教師、黨支部書記、黨總支副書記、黨總支書記。著有《胡適評傳》《魯迅胡適郭沫若連環(huán)比較評傳》《傳記通論》《風騷余韻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背景下的舊體詩》《終身的反對派陳獨秀評傳》《中國近代文學潮流》《再造文明的奠基石五四新文化運動三大思想家散論》,以及合作著有《鄭振鐸評傳》《上海現(xiàn)代文學史》,主編有《新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選》《新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臺港雜文精品鑒賞》等。
代序 我與胡適研究/001
重評胡適的地位與治學
胡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003
胡適的《終身大事》/036
胡適與易卜生/048
新詩革命之《嘗試集》/058
胡適研究的展開:成就,學術(shù),思想
雜文家胡適/079
關(guān)于胡適生平思想的幾個問題/097
胡適與近代中國傳記史學/114
胡適的民族反省思想/149
對胡適學術(shù)文化思想的總認識/173
新時期胡適研究再論
魯迅譏評胡適之法/187
胡適的文化使命感/207
胡適與辛亥革命/236
胡適的思想文化人格/250
胡適本人是怎樣談論主義的?/273
后記/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