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精粹 甄選《三國志》中經(jīng)典篇章,通俗化注釋,近百幅精美手繪插圖,再現(xiàn)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
定 價:58 元
《三國志》為二十四史之一,由晉代史學(xué)家陳壽所著。全書記載了我國三國時代三個割據(jù)政權(quán)(魏、蜀、吳)的紀(jì)傳體國別史。作品敘事簡明,記事翔實,遣詞考究,文采斐然,在史料取舍上也十分嚴(yán)慎,是二十四史中評價頗高的前四史之一,被我國歷代歷史學(xué)者重視。
●陳壽十載潛心之作,中華二十四史之一●可與《史記》《漢書》媲美的華夏良史●全面展現(xiàn)從三分天下走向大一統(tǒng)的歷史原貌
本書特色:(1)精選《三國志》中的精華篇章,便于讀者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高效閱讀。(2)注釋簡明精辟,譯文力避奧澀,助于讀者準(zhǔn)確理解。(3)近百幅精美手繪插畫穿插文中,再現(xiàn)波瀾壯闊的三國場景。(4)全書采用圓脊鎖線裝幀,裝幀古樸大氣,內(nèi)文紙張為護眼輕型紙,雙色印刷,版式美觀。
《三國志》取材精審,作者經(jīng)過認真的考訂、慎重的選擇,對史料進行了嚴(yán)格的審核,不妄加評論和編寫,慎重地選擇取材。裴松之《三國志注》記漢魏交替之際的表奏冊詔有20篇之多,陳壽在《三國志·文帝紀(jì)》中,只用一篇173字的冊命就把這件大事寫了出來。對孫策之死,陳壽舍棄《搜神記》等書上的妄誕傳說,只記孫策為許貢的刺客襲擊,以致重傷而死。這些都反映了他對史料認真考訂、慎重選擇的態(tài)度。《三國志》善于敘事,文筆簡潔,剪裁得當(dāng),這些優(yōu)點在當(dāng)時就受到多方面的贊許。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欲作《魏書》,看到《三國志》后,認為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于是毀棄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認為,記載三國歷史的著作,獨有陳壽的《三國志》可以同《史記》《漢書》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都相繼湮沒無聞,只有《三國志》一直流傳到今天。南朝梁人劉勰在《文心雕龍·史傳》篇中說:魏代三雄,記傳互出,《陽秋》《魏略》之屬,《江表》《吳錄》之類,或激抗難征,或疏闊寡要。唯陳壽《三志》,文質(zhì)辨洽,荀(勖)、張(華)比之(司馬)遷、(班)固,非妄譽也。就是說,那些同類的史書,不是立論偏激、根據(jù)不足,就是文筆疏闊、不得要領(lǐng)。只有陳壽的作品達到了人物史實與文字表述的高度統(tǒng)一。陳壽還能在敘事中做到隱諱而不失實錄,揚善而不避缺點。陳壽所處時代,各種政治關(guān)系復(fù)雜,歷史與現(xiàn)實問題糾纏在一起,陳壽在用曲折方式反映歷史真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度龂尽穼h魏關(guān)系有所隱諱,但措辭微而不誣,并于別處透露出來一些真實情況。如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遷都許昌,本是曹操企圖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舉。在這里陳壽不用明文寫曹操的政治企圖,這是隱諱。但寫遷都而不稱天子,卻說董昭等勸太祖都許,這就是微詞。而且他在《荀彧傳》《董昭傳》和《呂蒙傳》中都記載了當(dāng)時的真實情況。另外,陳壽對蜀漢雖懷故國之情,卻不隱諱劉備、諸葛亮的過失,記下了劉備以私怨殺張裕和諸葛亮錯用馬謖等事。這也是良史之才的一個表現(xiàn)。《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xué)巨著,也是一部文學(xué)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chǔ)上,以簡練、優(yōu)美的語言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行文簡明干凈,可讀性極強。例如,《先主傳》記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shù)也,先主方食,失匕箸,短短幾行字,劉備韜晦隱忍的性格躍然紙上!秴蚊蓚鳌酚洸懿俾牭綄O權(quán)舍荊州資助劉備立足時,方作書,落筆于地,寥寥數(shù)語,曹操對孫、劉聯(lián)盟的忌憚躍然紙上。書中寫名士的風(fēng)雅、謀士的方略、武將的威猛,大多著墨不多,卻栩栩如生。此外,陳壽在書中還表現(xiàn)出品題人物的興趣。他說劉備是英雄,曹操是超世之英杰,孫策、孫權(quán)是英杰,諸葛亮、周瑜、魯肅是奇才,龐統(tǒng)、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董和、劉巴是令士,和洽、常林是美士,徐邈、胡質(zhì)是彥士,王粲、秦宓是才士,關(guān)羽、張飛、程普、黃蓋是虎臣,陳震、董允、薛綜是良臣,張遼、樂進是良將,這都反映了當(dāng)時的時代風(fēng)尚。
該書的不足之處《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段簳酚斜炯o(jì)、列傳,《蜀書》和《吳書》二志只有列傳。陳壽作為晉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tǒng)。因此,《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叡分別寫了《武帝紀(jì)》《文帝紀(jì)》《明帝紀(jì)》,而《蜀書》則記劉備、劉禪為《先主傳》《后主傳》。記孫權(quán)為《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這是編史書為政治服務(wù)的一個例子,也是《三國志》的一個特點。就記事的方法而言,《先主傳》和《吳主傳》也都是年經(jīng)事緯,與本紀(jì)完全相同,只是不稱紀(jì)而已。陳壽這樣處理,是符合當(dāng)時實際情況的!度龂尽房傮w來說記事比較簡略,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guān)。陳壽修《三國志》在當(dāng)時屬于當(dāng)代史,很多事是他親身經(jīng)歷、耳聞目見的,比較真切。但因為時代近,有許多史料還沒有披露出來。同時,因為恩怨還沒有消除,褒貶很難公允。這些也給材料的選用和修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從魏、蜀、吳三書比較來看,《蜀書》僅得15卷,較魏、吳兩書更簡。這大概是魏、吳兩國的史料多于蜀國史料的緣故。陳壽寫《三國志》時,魏國已有王沈的《魏書》,吳國也有韋昭的《吳書》可作參考,這給陳壽搜集史料提供了極大方便。而蜀漢既沒有史官,也沒有現(xiàn)成的史書可借鑒,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難。陳壽費了很大氣力,注意搜尋一些零篇殘文,《蜀書》才僅得15卷!妒駮分械脑S多重要人物的事跡,記載都十分簡略,可見蜀漢的史料是相當(dāng)缺乏的。陳壽受后人批評的另一弊病是,書中時有曲筆,對當(dāng)權(quán)人物多有袒護。唐劉知幾在《史通·內(nèi)篇·直書》中,批評陳壽和王隱在修史時對當(dāng)權(quán)人物曹操、司馬懿多有袒護。最為嚴(yán)重的曲筆是高貴鄉(xiāng)公被殺之事,據(jù)《漢晉春秋》《魏氏春秋》以及《世說新語》《魏末傳》所載,高貴鄉(xiāng)公曹髦與司馬昭沖突,實為司馬昭的謀篡行為,而陳壽卻輕描淡寫,一筆帶過。難怪清人趙翼感嘆:本紀(jì)如此,又無列傳散見其事,此尤曲筆之甚者矣,然此猶曰身仕于晉,不敢不為晉諱也。至曹魏則隔朝之事,何必亦為之諱。趙翼的責(zé)難,尖銳深刻,例證還多,如曹操征陶謙時濫殺無辜,都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記曹魏對蜀之戰(zhàn),專以諱敗夸勝為得體,以至于趙翼認為,陳壽不僅對最高統(tǒng)治者袒護,列傳中也多所諱飾。當(dāng)然,也有可能是陳壽所參考的魏、晉資料原來就是這樣記載,陳壽未作訂正,也不敢妄加篡改。貴真實,不虛美,不隱惡,應(yīng)是史家必須恪守的準(zhǔn)則,曲筆自然是不足為訓(xùn)的。出于陳壽所處的特定歷史環(huán)境,以及修當(dāng)代史的尷尬,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后人認為,除了涉及魏晉易代的敏感問題與當(dāng)權(quán)人物之外,該書其他敘寫仍屬翔實可信的。《三國志》擁有文辭簡約的特點,但也造成史料不足的缺點。宋元嘉六年(429年),裴松之奉宋文帝劉義隆之命,為《三國志》作注釋,以補缺、備異、懲妄、論辯等為宗旨,博采群書一百四十余種,保存大量史料,其注文較正文多出三倍,開創(chuàng)了作注的新例。二者相得益彰,堪使《三國志》屹立于二十四史之林。
注譯及精粹說明《三國志》原典卷帙浩繁,作為一般讀者,通讀全注全譯本不僅精力不允,而且也無必要。因此,筆者慎重遴選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章加以注譯,匯編為這本《三國志精粹》。閱讀本書可以讓讀者在了解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的基本史實的同時,對原書的行文風(fēng)格、作者的著史觀念和立場也有個大略的印象。通讀此書,讀者可以厘清《三國演義》的演繹與正史的出入,當(dāng)不失為一件有趣和有益的事情。為保存原著的面貌,筆者在注譯本書的過程中,一般都錄入全文,也有一些詔書、奏章內(nèi)容空泛,篇幅冗長,文意曲奧,筆者做了適當(dāng)?shù)膭h節(jié)。對于裴松之的附注,由于篇幅體量巨大,一般不作收錄,只是將史實結(jié)果在題解、注釋中反映出來。該書原典中出現(xiàn)許多通假字,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作注,而是在原文中以括注的形式直接標(biāo)出。例如,瑯邪通瑯琊,略通掠,畔通叛,本書標(biāo)注為瑯邪(琊),略(掠),畔(叛)。筆者注譯本書的目的,不為供專業(yè)研究之用,只為幫助普通讀者了解歷史,因此,注釋時不講究考據(jù),只說明結(jié)論;有些常用的典故,也不說明來源。限于筆者水平,書中難免有許多疏漏,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陳壽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他是我國三國蜀漢和西晉時的著名歷史學(xué)家,著述甚豐,《三國志》為其代表作。
魏書武帝紀(jì) / 2文帝紀(jì) / 45曹植傳 / 59卞皇后傳 / 63董卓傳 / 66袁紹傳 / 77呂布傳 / 90張遼傳 / 98張郃傳 / 105樂進傳 / 111于禁傳 / 114徐晃傳 / 120典韋傳 / 126許褚傳 / 130荀彧傳 / 134荀攸傳 / 144賈詡傳 / 149鄧艾傳 / 156鐘會傳 / 168華佗傳 / 181
蜀書先主傳 / 192后主傳 / 208諸葛亮傳 / 212關(guān)羽傳 / 226張飛傳 / 232馬超傳 / 236黃忠傳 / 240趙云傳 / 242姜維傳 / 244龐統(tǒng)傳 / 252馬謖傳 / 256魏延傳 / 258蔣琬傳 / 262法正傳 / 267吳書孫堅傳 / 276孫策傳 / 283吳主傳 / 288周瑜傳 / 312魯肅傳 / 319黃蓋傳 / 326程普傳 / 328太史慈傳 / 330呂蒙傳 / 337甘寧傳 / 349陸遜傳 / 354陸抗傳 / 370張昭傳 / 380諸葛瑾傳 /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