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主題的方式呈現(xiàn)了黑死病時期的歐洲狀況, 聚焦于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各種需要面對死亡的地方: 家庭、教堂和墓地、村莊、害蟲屋、街道和道路等。作者帶領(lǐng)我們進入醫(yī)學院的教室, 在那里, 正在教授著關(guān)于黑死病的錯誤理論, 醫(yī)學生們即將開啟徒勞無用地治療受害者的職業(yè)生涯; 進入市政廳的議會大廳, 在那里, 市民領(lǐng)袖們苦苦思索如何預防和治療黑死病; 進入教會和教堂, 在那里, 主教和神父們一遍遍地重復著神的啟示, 但卻無助于緩解病情……作者選取了那一時期的生動例子, 盡可能地以目擊者和受害者自己的話來呈現(xiàn)當時的景象, 為我們還原黑死病陰影下的歐洲日常生活。
第六章 在傳染病院
無論人們曾經(jīng)多么強烈地想要相信瘟疫源自上帝的烈怒、天體的合相或者污濁的空氣,但他們都決定迅速行動起來,仿佛瘟疫是在人與人之間或者通過“受感染”的物品直接傳播一樣。在《十日談》一書中,薄伽丘舉過一個著名的例子,說有頭豬在一名染疫死者的衣物中拱來拱去覓食,然后很快就染病死了。當時的人認為,接觸[touch,它是“傳染”(contagion)一詞的由來]、呼吸、體味,甚至是所謂人們眼中發(fā)出的光線,都會傳播這種疾病。人們逃離的時候,不但是避開了污濁的空氣,也是逃離了身邊有可能讓他們“染上”鼠疫的病人。1348年和1349年,薄伽丘和其他許多作家都評論過父母遺棄子女、兄弟相棄等諸如此類的現(xiàn)象——這顯然是一種道德淪喪,但在人們確實有可能感染疾病的時候,也是一種謹慎的自我保護行為。市政當局往往會慢慢地將這種理論的含義變成官方舉措,可一旦這么做了,當局就會用一種常常看上去很不人道的野蠻態(tài)度行事。第一步就是把病人隔離在自己的家里,然后就是將那些有可能已經(jīng)染病的人隔離起來。官員們最終還擴大了“封閉”的范圍,給患者興建了特殊的住處;這種住所常常不過是位于城墻之外的棚屋罷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局接管了一些更大的場所,比如醫(yī)院和修道院,將它們用作鼠疫醫(yī)院。最后,一些較大的城市興建了專門的“傳染病院”,用于收治患者和隔離潛在的感染者。到了17世紀中葉,歐洲各地的官吏都在拼命地采用所有的這些措施。
封閉措施
自愿隔離
1665年7月14日,正值鼠疫席卷各地之時,倫敦的一位雜貨商把自己、妻子、兒子、3個女兒和1名學徒全都鎖在了家里。此人已經(jīng)儲備了充足的食物、水和藥品,靠一名一直守在雇主家窗外的仆人亞伯拉罕(Abraham)與外界保持著聯(lián)系。亞伯拉罕送來他們所需的給養(yǎng)或者最新的“死亡名單”(Bills of Mortality)時,雜貨商會打開二樓的一扇窗戶,向外發(fā)射火藥以凈化進入的空氣,然后用一只籃子把東西吊上來。那位仆人會點硫黃或火藥對收到的信件進行熏蒸,并且噴上醋,然后才裝入籃子里吊上去,而雜貨商打開信件之前還會熏上一次。最后,亞伯拉罕染上鼠疫死了,一名老婦又向這一家子推薦了一個叫作托馬斯·莫林斯(Thomas Molins)的仆人,后者已經(jīng)感染過鼠疫,卻幸存了下來。這一家人開始遭受壞血病之苦后,莫林斯給他們送來了檸檬與酸橙。其間家里有人感冒時,他們嚇了一大跳,不過全家人都活了下來。莫林斯死后,一個全家都已去世的巡夜人接替了他,直到當年12月這一家子搬到了倫敦的郊區(qū)。這一行動是雜貨商根據(jù)官方發(fā)布的“死亡名單”中顯示的死亡趨勢而采取的。
我們可以把這種類型的自我隔離與倫敦一位內(nèi)科醫(yī)生,同時也是塞繆爾·佩皮斯鄰居的伯內(nèi)特醫(yī)生(Dr. Burnet)的自我隔離之舉比較一下。1665年6月11日,佩皮斯曾步行經(jīng)過那位醫(yī)生的住宅:
看到可憐的伯內(nèi)特醫(yī)生家的門是關(guān)著的。但我聽說,左鄰右舍對此人都頗為感激,因為是他本人率先發(fā)現(xiàn)(仆人威廉感染了鼠疫),然后主動把自己關(guān)在家里——這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做法。
伯內(nèi)特后來被人指控說他誤殺了威廉,并在同年8月25日死于鼠疫。佩皮斯覺得這件事情的發(fā)展相當“奇怪,他的仆人早就死了,這個月他家又開門了。如今他本人也死了——真是個不幸的可憐之人”。實際上,伯內(nèi)特是在對一名鼠疫患者進行了尸檢之后死去的。
第三個例子無疑也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那就是英國德比郡(Derbyshire)伊亞姆村(Eyam)的全村隔離。雖然那里遠離倫敦,但伊亞姆的村民還是感染了瘟疫。據(jù)說,是1665年8月從鼠疫肆虐的首都運來了一車布匹,他們才染上了鼠疫。收到這批布料的裁縫第一個死去,接著又死了很多的村民。時年28歲的牧師威廉·蒙佩松(William Mompesson)肯定地告訴大家,說最好的辦法就是他們?nèi)苛粝聛,不要逃跑。于是,所有的村民都留在那里,承受著鼠疫肆虐帶來的苦難。伊亞姆的村民與鄰村之間設(shè)立了一道防疫封鎖線,無人可以越過,而村民所需的給養(yǎng)則會放在指定的地點。伊亞姆的村民靠著附近村莊的施舍生活,反過來,其他村莊則因伊亞姆村的犧牲而得以幸免。村中的母親親手埋葬了孩子,兒子則親手埋葬了自己的父母。這場瘟疫持續(xù)了14個月之久,奪走了大約260位村民的性命,在最鄰近的地區(qū)幸存下來的還不到100人。
歐洲的強制隔離
選擇主動隔離自己、家人或者所屬的群體是一回事,用武力強制實施這種隔離則是另一回事。1348年首度出現(xiàn)一些鼠疫病例之后,米蘭便開始采取強制隔離措施了。當時的米蘭政府由領(lǐng)主貝爾納博·維斯孔蒂(Bernabò Visconti)領(lǐng)導,而不是由民選議會統(tǒng)治,所以能夠迅速而毫不手軟地采取行動。他們把最初發(fā)現(xiàn)的少數(shù)患者及其家人都封鎖在自己的家里,直到所有人都死去,或者幸存下來的人證明身體健康才作罷。阿尼奧洛·迪·圖拉(Agnolo di Tura)曾報告說,當時只死了3戶人家,因此米蘭并未遭遇意大利其他城市的種種可怕厄運。不過,在后來的瘟疫中,米蘭沒有再度獲得成功,而在15世紀晚期以前,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也沒有效仿米蘭的做法。
不論是由于空氣污濁的理論、缺乏可供組織的資源,還是隔離對人類尊嚴的侵犯,反正中世紀晚期沒有幾座城市采取過這種做法。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倡導這種政策的政府——比如維斯孔蒂領(lǐng)導的米蘭、大公治下的佛羅倫薩以及伊麗莎白治下的英格蘭——都屬于組織有序的威權(quán)政府。就許多方面而言,這種行為也反映出了政治理論與實踐中冷酷無情的新基調(diào)。有很多16世紀早期由荷蘭人文主義者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所寫的信函存世,他在其中一封中描述并討論了強制隔離帶來的道德問題:“在意大利,瘟疫跡象甫一出現(xiàn),房屋就會上鎖封閉,照料患者的人也會被隔離起來。有人說這樣做很不人道,可實際上,這才是最高的人道,因為正是有了這種預防措施,瘟疫才得以被遏制,才只有少數(shù)人死亡!痹陂L達兩個世紀的時間里,這種做法一直都飽受爭議。
1557年,荷蘭的鼠疫患者都受到了嚴厲的對待。家人雖然可以決定是否留在家里照顧患者,但一旦留在家里,就不能再出來。當局會用一條上鎖的鐵鏈和一道籬笆,將整座房子圍起來,還會在門上掛上一束稻草,作為標記。從那時起,萊頓的稻草商就不準再用稻草捆的實物來做廣告了,此時,他們只能展示繪制出來的稻草圖片。海牙(Hague)的鼠疫患者家門上會標有“PP”字樣,表示“有瘟疫”(plague present);在魯爾蒙德(Roermond),當局則把印有“耶穌”一詞的錫板貼在瘟疫患者家的前門上。所有門窗必須一直關(guān)著(這是一種常見的規(guī)定),只不過,荷蘭人每天可以把門的上半部分打開一小段時間。凡是去過患者家里的人,此后的兩個星期內(nèi)在公共場合都須攜帶一根白色手杖。最后一位患者死亡或康復之后的6個星期里,那些留在家里的人可以離家去購買東西或到教堂去做禮拜,但在阿姆斯特丹,他們只能到圣安東尼禮拜堂(St. Anthony’s Chapel)去。這些人也須攜帶一根白色手杖,并且不能靠近水井或者其他的水源地。
在英格蘭的發(fā)展
倫敦將鼠疫患者隔離起來的做法始于1518年紅衣主教沃爾西治下。但是,在伊麗莎白女王的政府之前,這種措施只偶爾實施過;該政府在一個瘟疫之年成立后,便開始采取更加有力的協(xié)調(diào)措施,來遏制瘟疫的影響。1568年,鼠疫患者的住宅要封閉20天,且不管有病沒病,患者的所有家人都必須關(guān)在家里。他們的門上都釘著一張寫有禱詞的紙:“主啊,請憐憫我們!币粋由教區(qū)支付工資的“誠實孤身者”每天給他們準備食物,并且在需要的時候去請掘墓人。必要之時,食物的費用由市政府支付,而官員們會把患者的所有衣物和被褥付之一炬。1578年,英格蘭再度實施強制性的瘟疫法令,將隔離期延長到了6個星期。這種趨勢還在朝著更加嚴格的強制隔離措施發(fā)展:1604年,議會宣布巡夜人可以使用“暴力”來約束隔離者,身上帶有明顯的鼠疫瘡疤的人若是外出到公共場合,有可能被視為罪大惡極者并被處以絞刑,身體健康的隔離者若是被人發(fā)現(xiàn)非法外出,則有可能被當成流浪漢而受到鞭笞。英國的地方城鎮(zhèn)在實施這項政策時都碰到了問題,尤其是在供養(yǎng)那些無力謀生的貧困隔離者方面。1593年向郡里尋求幫助時,萊斯特的市長曾對亨廷頓伯爵抱怨說,他們很難獲得供養(yǎng)貧困隔離者的資金,應對瘟疫的支出已經(jīng)上升到了500多英鎊。該市當時正在為每家每戶提供“肉、酒、火炭、蠟燭、水、肥皂,(以及一個)看守”。不過,即便是國家的首都,也沒有會獲得支持的保證。1593年,倫敦的清教徒威廉·雷諾茲(William Reynolds)曾給伊麗莎白女王手下的伯利勛爵(Lord Burghley)寫了一封措辭尖刻的信稱:
據(jù)我本人所知,有位患病的孕婦即將生產(chǎn),在極大的痛苦中掙扎,她和孩子都死了,竟然沒有一個人前去施以援手。啊,你們是狗,啊,你們是魔鬼,你們是壞透了的惡棍,用野蠻的方式把患者鎖起來,毫不顧及他們,在他們需要的時候也不去看一看。
差不多與此同時,言辭同樣犀利且早期曾當過疫病醫(yī)生的內(nèi)科醫(yī)生西蒙·福爾曼(Simon Forman)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跟一位明顯已經(jīng)染病的仆人被關(guān)在一起隔離;對此,他感到極不高興。在后來撰寫的一本瘟疫小冊子里,他曾如此悲嘆說:
啊,一個國家里那些可恨的毛蟲是多么惡毒啊。他們也許認為,我既沒有用金錢買通瘟疫,也沒有出國去探尋疫病?蛇@是至高者(上帝)降下的……上次瘟疫期間,我沒有從他們身邊逃離,當時他們曾因我的存在和建議而感到歡喜。那時我既沒有不憐憫任何人,也沒有像他們對待我一樣,把我家的大門關(guān)上。
1604年,索爾茲伯里(Salisbury)有20%的人都被隔離了(411戶,共計1300人),而斯塔福德郡(Staffordshire)的一個小村莊斯通村(Stone)里,則存在著115戶隔離家庭。富人試圖通過隱瞞染疫死亡的情況來逃避隔離,連一些不可一世的權(quán)威人士也耍過這樣的花招。1604年,格洛斯特的市議員約翰·泰勒(John Taylor)家里有名仆人死于鼠疫,這一家子便偷偷地把仆人埋掉了。第二名仆人也染上了此病,并且接受了一位女性醫(yī)生的治療。在一場晚宴上,這名染病的仆人甚至侍候過格洛斯特的好幾位市政領(lǐng)導人。直到這名仆人和另外幾人都死了之后,這一欺騙行徑才暴露出來。泰勒被罰了100英鎊,而泰勒家也被封閉隔離起來了。然而,泰勒的兒子竟然破門而出,并且威脅說不管是誰,要是再想把他家的房子封上,他就開槍打死這個人。治安官抓住了他,把他關(guān)到了該市的牲口棚里。
1665年“大瘟疫”期間,倫敦繼續(xù)采取這種措施,而人們的爭論也依然很激烈。有些人埋怨說,這是用犧牲病人的辦法去挽救健康的人;有些人聲稱,這種做法觸怒了上帝,延長了疫情的蔓延時間;還有一些人則指出,這種政策的作用實際上適得其反。在一本名為《封閉染病之宅》(Shutting up Infected Houses)的小冊子中,姓名不詳?shù)淖髡咴赋觯骸皞魅究赡軐е铝藬?shù)千人死亡,可封閉已讓數(shù)萬人喪生。”20年之前,英王查理一世(King Charles Ⅰ)的專職教士約翰·費爾蒂(John Fealty)曾為“他相識的一位貴婦”寫下了《抗疫之淚》。此書在“大瘟疫”期間重印,發(fā)行量極大:
瘟疫吞噬了一切,哀鴻遍野。于是,訪客就這樣死了,卻不知死因是什么。疾病在召喚,饑餓在呼喚,匱乏在呼喚,痛苦在呼喚。一切都匯集起來,匯集在可怕的和諧中,匯集在恐怖的不和里,召喚著我們的崩潰,歡呼著我們的毀滅。
在封閉的房屋內(nèi)部,惡臭的氣味一定極其難聞,因為人與動物的正常體味與用于熏蒸的東西點燃之后散發(fā)的煙霧混合在一起,有硝石、焦油、煙草、樹脂、硫黃、火藥,以及較富裕家庭所用的香木、較貧困家庭所用的舊鞋子和皮革廢料。難怪人們會反對當局的做法,難怪會出現(xiàn)像年輕氣盛的泰勒或同樣實行隔離政策的德國漢堡(Hamburg)市那3個破門而出、逃到鄉(xiāng)下的人。后來,官員們發(fā)現(xiàn)那3人因染病而死在一座谷倉里,便立即將那座谷倉燒掉了。1665年那場“大瘟疫”暴發(fā)的半個世紀之后,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撰寫了他那部令人震驚的“史書”兼警世故事《大疫之年日記》;當時,法國的馬賽正在經(jīng)受一場特別恐怖的鼠疫。笛福筆下的主人公H. F.承認在個人自由與公共需求的平衡方面存在問題,卻根據(jù)3個理由大力抨擊當局采取的隔離措施:民眾紛紛逃走,所以這種措施沒有起到作用,把健康的人與病人關(guān)在一起既不人道,“從醫(yī)學上來看也是反常的”,那些感染了疫病卻沒有出現(xiàn)癥狀的人仍然自由來去。H. F.認為,自愿隔離很好,但強制隔離徒勞無用。盡管如此,恐懼仍是一種強大的推動因素:在離鼠疫肆虐的伊亞姆村不遠的布內(nèi)爾(Bubnell),有位病人被左鄰右舍懷疑是感染了鼠疫,于是他們便在此人的家門外安排了一名守衛(wèi),若是病人想走出家門,守衛(wèi)就會用石頭砸他。醫(yī)生檢查之后卻證明,此人僅僅是得了感冒而已。